茶社與茶園性質相近,它是茶館的一種,但是含有可供公眾活動的意思,或者是戲曲演出,或者是文人雅集,總之,是文化氛比較重的地方。商界的字號所用詞彙,雖然同是一個行當,卻有很多同義詞、近義詞,這是漢語詞彙豐富、語言優美的一個最好的例證。
喝茶的地方,命名時可用之字不下二三十個,僅就各地知名的茶館企業粗略一數、就有館、樓、園、社、閣院、屋、室、居、合,察、帝,坊、在商業服務業,特別是在餐飲業,恐怕在店號名稱上選擇餘地如此之大的,軒也只有茶館一例。這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茶館既是餐飲服務業,又有文化色彩,傳統上茶館的名稱就要經得住人們精心琢磨、品味,而且還要有回味、同的茶館店號,從所選之字,即可看出其不同的定位,還折射出不同方文化色彩。
比如臺式泡沫紅茶、就偏好「坊」字,杭州則到處是「室」,明慧茶院,開在京郊大覺寺,確乎是個「院」。而法海寺後院也開了一家茶院,臨街以竹竿編籬,又地處圖僻山腰,很有味道。多聞茶社是由文化學術書店辦的,本意就想搞成一個以茶會友的文化沙龍,所以「社」字再合適不過老北京的著名茶社,如中山公園裡的茶社,當年這裡是魯迅這一層次的人物前去喝茶聊天的地方,來的都是作家、教授、藝術家。今天我們要是讀現代作家的文集、傳記、回憶錄、日記,就常常能找到茶社的記載。
講起古來,國內知名度最高的茶社,可能當數揚州的富春茶社,乾隆年間創辦,以宅院為基礎,前為茶館後為花園,《揚州畫航錄》裡推為天下第一,而且接待過乾隆帝,獲親筆題詞「天下一品」。五年前我曾在煙花三月下過一次揚州,慕名前去富春茶社,才得知幾經滄桑,現在的富春茶社已是餐飲名館,是準揚菜系的中軍大本營,與茶關涉不多了。說句題外話,揚州也不復是舊日風貌,除了瘦西湖等幾處景觀,其餘則與內地中小城市一樣,新建的樓群與破敗的老城區並存,已不堪讓國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了。
在2002年10月參加揚州八怪國際研討會又到揚州,蒙當地朋友招待早茶,地點也是富春茶社,而且與東道主也富春茶社的老總極鐵,所以,不光免了單,飯菜質量也格外好,只是,茶好像一般般。
茶食應當包括茶點在內,但是,在茶倌茶樓的日常運作中,茶食與是有差別的。嚴格地說,茶食大多是於果或現成的糖果様點,而茶點則主社會語言學有一個規律:從某一民族的詞彙特別是同義詞近義詞的車與指現場製作的點心。
可以判斷其文明的發達程度。我們可以延伸一下,某一專業或某一行術語多少,可以反映出這一を業或行業的文化底厚薄。茶文化的術語就多,早在唐朝的陸羽寫《茶經》時,就已經有那麼多的專用詞彙,以至於今天歐美人喜歡把茶與點心並時享用,點心在歐美的茶藝中已有喧賓存主,藉助注釋幾乎就讀不懂。
英國家庭主婦似乎都很熱衷烤制糕點,在英式茶會裡,因為茶都是從商買來的,品牌包裝與價位隨行就市,沒有什麼可比的,所以,主婦手藝的高低就全看茶點的成色。西式的茶點,基本上都是由澱粉、糖、奶油、牛油、巧力為原料製成,再點級或澆淋各種汁醬或水果。
也許就是因為西方人太貪連喝茶都不忘吃幾塊點心,因此肥人眾多。人們的是非標準會隨時代變化,以往肥胖並不是缺點,說明有條件吃好好,腦兩肥是有錢、有權的標誌,曾幾何時,西方人重視起瘦身來,改革開放以來,肥胖便漸漸淪為醜陋的近義詞,時尚女性避之唯恐不及,傾盡財力參「舍賓」甚至不惜手術以追求骨感美,只願做趙飛燕,沒人想當楊貴妃了廣東風格的茶點,與英式最大區別,可能就是廣東點心在甜食之外,更特色的是帶餡的、帶肉的多。
嘆早茶就是吃早點,只不過喝的東西是茶水面已不過,事情總是有兩面性,雖然英國下午茶與廣州早茶都成為當地民眾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茶藝的角度看,英國與廣州卻都沒有什麼本。因為過於日常生活化,就著茶點喝茶,著重點也就不盡然在茶。如果說食是襯託茶的,那麼茶點卻是與茶平分秋色的。茶除油膩,無論是剛出爐的點還是才下蒸籠的麵食,就著茶吃起來味道都會更佳,但是此時茶已變成出之は,趣幾乎無從談起。倒是潮汕與福建的功夫茶,一心品味壺中風的,意於杯外求美味,所以接近於茶藝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