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拔窮根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但若是自家「草窩」草少水缺、路爛人窮呢?
在海拔4500餘米的南木林縣南木林鎮吉龍村牧民眼裡,自家「草窩」就是這樣無法改變的窮窩。
「吉龍」是藏語發音,與吉隆縣同音,含義皆為「歡樂谷」。雖然同音同義,兩地卻有天壤之別。吉隆是個好地方。傳說中,蓮花生大師曾到此,有感於當地溫潤的氣候、美麗的風景、豐饒的特產,特賜名「吉隆」。然而,南木林縣的「歡樂谷」這方水土,不能養活全村62戶408人。
伴隨著全區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攻堅,吉龍人迎來了夢中也不曾想過的生活。
拔出致貧的窮根
吉龍村在南木林縣城東北10多公裡處,是全鎮唯一的牧業村,也是有名的窮村。
鎮長尼瑪普赤告訴記者,在南木林,如果說誰窮,就會說他是「吉龍人」,吉龍在當地已經成為貧窮的代名詞。
6月中旬,一夜透雨後,萬山如洗。記者乘車從南木林縣城出發,前往吉龍村。掠過一幢幢農家院,穿過一塊塊青稞地,進入一條隱沒在群山中的山谷,路由沙石逐步變成碎石,就進入吉龍村界。
汽車在碎石中跳躍著緩慢前行。地勢由平緩逐漸陡峭。車窗外,一塊塊翠綠的農田被鬥大的碎石和巨大的山頭所取代。正行間,汽車停了下來。
路被昨夜的雨水衝斷了。聽說我們要來,附近幾戶村民正在村委會主任扎西的帶領下搶通道路。一塊塊上百公斤重的巨石被村民們抬到挖好的水溝上,半個多小時後,汽車從這座簡易橋上開過。10公裡的路,有一小半山路,走了一個多小時。看來,吉龍村牧民想要去一趟縣城,很不容易。
事實果真如此,扎西說,由於交通不便,臨盆產婦經常會把孩子生在路上,母嬰死亡的事情時有發生。
吉龍村的困頓,不只在交通。
站在吉龍溝內,放眼望去,山高山陡平川少,滿川碎石大如鬥。草就長在碎石當中。遠處,一位牧民冒著細雨,趕著4頭犛牛緩緩走過。雖說個頭不小,但408人的村子,只有200多頭犛牛。這個數量,無論如何是無法滿足生活需要的。吉龍山高石多,草場面積小,載畜量有限。溝裡水質偏硬、四季如冬,6月下旬還飄著雨夾雪,當地老人們普遍患有關節疾病。
對于吉龍人來說,世代生活的吉龍溝,就是他們貧窮的根源。這個根,一定要拔掉。
搬進富裕的土壤
按照政策,南木林縣確定吉龍村為全縣首批整村搬遷對象。消息傳到村裡,年輕人贊成,老年人高興。
遷入地——白瑪當村村民也非常歡迎吉龍村民的加入:「吉龍村人遷到這兒,我們沒意見。他們那裡太苦了,該遷。」白瑪當村位於縣城以東4公裡的香曲河邊上。
尼瑪普赤感慨道,動員群眾搬遷和接收的思想工作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
67歲的獸醫米瑪告訴記者,他贊成老人和兒童搬遷到更好的地方,但年輕人一定要留在溝裡照料牲畜。
記者問21歲的村醫次旺頓珠,願不願意搬家?他邊笑邊撓頭,他的阿媽代替兒子回答了問題:「當然願意,搬下去,對後代、對老人都好。我的腿不好,搬下去到醫院看病方便,孩子們上學也方便。」
僅僅搬出山溝,還遠遠不夠。吉龍這棵移栽的果樹,還得搬進富裕的土壤。
為使吉龍村人居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南木林縣在白瑪當村選擇了68畝荒灘地,投入專項資金為吉龍村修建農家房。根據全村62戶各家人口的不同,正在修建82平米、110平米、128平米的房子。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部分房屋牆體已經砌好,一部分正在打地基,還有一部分工人正在放線。
為使吉龍村人在新家有穩定的收入,南木林縣還將組織年輕牧民進行相關職業培訓,然後到縣城及其周邊從事環衛、護林、廚師、建築、駕駛等一系列工作。
至於全村牲畜,可以集中起來,由各戶輪流照看。
嫁接脫貧的富枝
搬遷的事兒啟動了,吉龍村脫貧攻堅的任務才剛剛開始。教育可以啟蒙開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吉龍村人卻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據尼瑪普赤介紹,以教育為例:由於想念孩子,到溝外上學的吉龍村兒童,經常被父母接走,一起到大山深處放牧,不知所蹤。吉龍一帶山高坡陡,地域廣闊,為了找回學生,老師們常常跑斷腿、磨破嘴。
若長此以往,吉龍致富小康的目標就無從談起。
吉龍這棵營養不良的樹林裡,還得嫁接脫貧的富枝、撒下小康的種子。
環境可以改變人,尤其是兒童和青年人。
吉龍人即將搬入的白瑪當村,是一個過千人的大村子。村裡鄉風文明、村民生活富裕。在吉龍村易地搬遷點,南木林縣還規劃了幼兒園、商品房等配套設施。村衛生室和小學都在附近不到半公裡的範圍內。
遷入新家的吉龍人在與白瑪當村村民的交往中,必會發生思想的碰撞。憨厚樸實的吉龍人也許還不知道,他們將會經歷一場從精神到肉體的全面蛻變。
「搬家那天,我要換上新衣裳,照一張全家福。」
「我要把阿媽帶到城裡去逛逛。」
……
採訪就要結束了,一群吉龍村的年輕人圍在村醫次旺頓珠家門口,談論著搬遷後的事。
記者問次旺頓珠,搬下山後,是繼續在山裡放牧呢,還是下山找工作?
「當然是下山找工作!」這次,次旺頓珠回答得乾淨利索,引來同伴們的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