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拔窮根

2020-12-15 人民網

原標題: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拔窮根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但若是自家「草窩」草少水缺、路爛人窮呢?

  在海拔4500餘米的南木林縣南木林鎮吉龍村牧民眼裡,自家「草窩」就是這樣無法改變的窮窩。

  「吉龍」是藏語發音,與吉隆縣同音,含義皆為「歡樂谷」。雖然同音同義,兩地卻有天壤之別。吉隆是個好地方。傳說中,蓮花生大師曾到此,有感於當地溫潤的氣候、美麗的風景、豐饒的特產,特賜名「吉隆」。然而,南木林縣的「歡樂谷」這方水土,不能養活全村62戶408人。

  伴隨著全區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攻堅,吉龍人迎來了夢中也不曾想過的生活。

  拔出致貧的窮根

  吉龍村在南木林縣城東北10多公裡處,是全鎮唯一的牧業村,也是有名的窮村。

  鎮長尼瑪普赤告訴記者,在南木林,如果說誰窮,就會說他是「吉龍人」,吉龍在當地已經成為貧窮的代名詞。

  6月中旬,一夜透雨後,萬山如洗。記者乘車從南木林縣城出發,前往吉龍村。掠過一幢幢農家院,穿過一塊塊青稞地,進入一條隱沒在群山中的山谷,路由沙石逐步變成碎石,就進入吉龍村界。

  汽車在碎石中跳躍著緩慢前行。地勢由平緩逐漸陡峭。車窗外,一塊塊翠綠的農田被鬥大的碎石和巨大的山頭所取代。正行間,汽車停了下來。

  路被昨夜的雨水衝斷了。聽說我們要來,附近幾戶村民正在村委會主任扎西的帶領下搶通道路。一塊塊上百公斤重的巨石被村民們抬到挖好的水溝上,半個多小時後,汽車從這座簡易橋上開過。10公裡的路,有一小半山路,走了一個多小時。看來,吉龍村牧民想要去一趟縣城,很不容易。

  事實果真如此,扎西說,由於交通不便,臨盆產婦經常會把孩子生在路上,母嬰死亡的事情時有發生。

  吉龍村的困頓,不只在交通。

  站在吉龍溝內,放眼望去,山高山陡平川少,滿川碎石大如鬥。草就長在碎石當中。遠處,一位牧民冒著細雨,趕著4頭犛牛緩緩走過。雖說個頭不小,但408人的村子,只有200多頭犛牛。這個數量,無論如何是無法滿足生活需要的。吉龍山高石多,草場面積小,載畜量有限。溝裡水質偏硬、四季如冬,6月下旬還飄著雨夾雪,當地老人們普遍患有關節疾病。

  對于吉龍人來說,世代生活的吉龍溝,就是他們貧窮的根源。這個根,一定要拔掉。

  搬進富裕的土壤

  按照政策,南木林縣確定吉龍村為全縣首批整村搬遷對象。消息傳到村裡,年輕人贊成,老年人高興。

  遷入地——白瑪當村村民也非常歡迎吉龍村民的加入:「吉龍村人遷到這兒,我們沒意見。他們那裡太苦了,該遷。」白瑪當村位於縣城以東4公裡的香曲河邊上。

  尼瑪普赤感慨道,動員群眾搬遷和接收的思想工作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

  67歲的獸醫米瑪告訴記者,他贊成老人和兒童搬遷到更好的地方,但年輕人一定要留在溝裡照料牲畜。

  記者問21歲的村醫次旺頓珠,願不願意搬家?他邊笑邊撓頭,他的阿媽代替兒子回答了問題:「當然願意,搬下去,對後代、對老人都好。我的腿不好,搬下去到醫院看病方便,孩子們上學也方便。」

  僅僅搬出山溝,還遠遠不夠。吉龍這棵移栽的果樹,還得搬進富裕的土壤。

  為使吉龍村人居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南木林縣在白瑪當村選擇了68畝荒灘地,投入專項資金為吉龍村修建農家房。根據全村62戶各家人口的不同,正在修建82平米、110平米、128平米的房子。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部分房屋牆體已經砌好,一部分正在打地基,還有一部分工人正在放線。

  為使吉龍村人在新家有穩定的收入,南木林縣還將組織年輕牧民進行相關職業培訓,然後到縣城及其周邊從事環衛、護林、廚師、建築、駕駛等一系列工作。

  至於全村牲畜,可以集中起來,由各戶輪流照看。

  嫁接脫貧的富枝

  搬遷的事兒啟動了,吉龍村脫貧攻堅的任務才剛剛開始。教育可以啟蒙開智,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吉龍村人卻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據尼瑪普赤介紹,以教育為例:由於想念孩子,到溝外上學的吉龍村兒童,經常被父母接走,一起到大山深處放牧,不知所蹤。吉龍一帶山高坡陡,地域廣闊,為了找回學生,老師們常常跑斷腿、磨破嘴。

  若長此以往,吉龍致富小康的目標就無從談起。

  吉龍這棵營養不良的樹林裡,還得嫁接脫貧的富枝、撒下小康的種子。

  環境可以改變人,尤其是兒童和青年人。

  吉龍人即將搬入的白瑪當村,是一個過千人的大村子。村裡鄉風文明、村民生活富裕。在吉龍村易地搬遷點,南木林縣還規劃了幼兒園、商品房等配套設施。村衛生室和小學都在附近不到半公裡的範圍內。

  遷入新家的吉龍人在與白瑪當村村民的交往中,必會發生思想的碰撞。憨厚樸實的吉龍人也許還不知道,他們將會經歷一場從精神到肉體的全面蛻變。

  「搬家那天,我要換上新衣裳,照一張全家福。」

  「我要把阿媽帶到城裡去逛逛。」

  ……

  採訪就要結束了,一群吉龍村的年輕人圍在村醫次旺頓珠家門口,談論著搬遷後的事。

  記者問次旺頓珠,搬下山後,是繼續在山裡放牧呢,還是下山找工作?

  「當然是下山找工作!」這次,次旺頓珠回答得乾淨利索,引來同伴們的鬨笑。

相關焦點

  • 西藏日喀則市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窮窩窩 邁上小康路
    與精準脫貧相適應 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  拉孜縣查務鄉明瑪村易地扶貧搬遷點是日喀則市率先建設完成的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日喀則藏曆新年前夕,村民旺堆興高採烈地用新買來的藏式門帘將新居裝扮得漂漂亮亮。  「今年是我們搬到新家的第三個新年,去年我在縣城考了駕照,有了新車,搬遷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 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就業扶貧「拔窮根」
    「多虧有了這個扶貧公益崗位,在家門口就給我解決了就業的問題。既照顧了家庭,又能拿到工資,我一定珍惜機會,盡力把工作做好。」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前胡屯村貧困戶陳電均高興地說道。陳電均的母親和妻子都是殘疾人,生活不能自理,還有一個兩歲的女兒,一家人僅靠地裡的收入維持基本生活。
  • 產業扶貧拔窮根,村民人均純收入10360元
    產業扶貧拔窮根貧困村成周邊「明星村」經過兩年的努力,現在蘇豐村已經成了「明星村」,產業扶貧帶動作用凸顯,2018年和2019年蘇豐村給貧困戶和村民發工資和分紅近100萬元,人均純收入10360元。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離不開延安產業扶貧公司的「2+1」扶貧新機制和「三金三有」的政策扶持提供的有力扶持。
  • 精準發力拔窮根——甘南州有效推進全域脫貧工作
    原標題:精準發力拔窮根——我州有效推進全域脫貧工作  記者 蘇琳喜  強「造血」、巧「滴灌」,扶貧開發,重在精準。近年來,我州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認真落實「1+17+X」精準扶貧方案,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落地上下功夫,農牧村貧困人口由28.39萬減少到6.58萬,貧困發生率由51.3%下降到11.6%,城鎮和農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1327元、6414元。  強化脫貧進出管理  「號準脈,開好方」,因地制宜繪藍圖。
  • 精準施策換來山村巨變 耒陽雅江村「拔窮根」
    精準施策,抓產業拔窮根,鞏固脫貧成果。要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用『繡花的功夫』制訂一戶一策,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收入。」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對駐村工作隊提出的要求。今年68歲的徐桂英曾是該村的貧困戶,屬於因殘因病致貧。據介紹,徐桂英雙眼先天性失明,10歲的孫子也身患甲亢,家中的唯一收入僅是兒子在廣州打工掙來的微薄工資。但這對於孫子的治療費以及日常開銷卻是杯水車薪。
  • 肇慶市公安局扶貧工作隊:讓貧困戶掌握「技」和「藝」徹底拔窮根
    今年以來,為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克服新冠疫情影響,促進有勞動力貧困戶就業,肇慶市公安局扶貧工作隊多次召開就業信息交流會,講解就業創業政策,設置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公益性崗位分享珠三角地區優質企事業單位招聘就業信息,做到「招聘宣傳到村到戶到人」,肇慶市公安局幫扶的封開縣南豐鎮山口村、金崗村、金樓村、平灘村、尚崗村、勒竹村等六個幫扶村轉移就業91人,在本地落實就業的95人,建檔立卡有勞動力貧困戶人口就業率為50.9%,並落實就業獎補政策,鼓勵動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堅定脫貧信心,消除思想上的貧困,堅決遏止「等、靠、要」依賴思想,激發貧困戶內在動力和脫貧積極性,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卯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
  • 深山苗寨 「拔窮根」
    兩年來,在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大歹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雋永帶領下,大歹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緊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出列目標和「三率一度」指標,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真幫治「窮病」,用實幹拔「窮根」,團結帶領大歹村287戶2000餘名群眾,走出一條擺脫貧困奔小康的「蝶變」之路。
  •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2019-01-03 10:43:00來源:央廣網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  三明市是紅色搖籃,12個縣(市)區都是原中央蘇區縣,也是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之一,其中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等5個縣被列為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還有20個鄉鎮屬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近年來,三明供電公司把助力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加強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 人民日報點讚山東濟南幫扶湘西:泉潤湘西拔窮根
    11月30日,人民日報13版刊文《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點讚山東濟南幫扶湘西,攜手戰貧事跡。以下為報導全文:泉潤湘西拔窮根本報記者 徐錦庚 侯琳良核心閱讀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
  • 日喀則市定結縣的「脫貧密碼」:自力更生拔窮根 齊心協力奔小康
    在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徵程上,定結縣勇於擔當、敢於作為,自力更生、齊心協力,動員力量、精準扶貧,強化責任、多點突破,立足實際、真抓實幹,以決戰的奮鬥姿態力促脫貧攻堅,確保了「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教育扶貧:夯實「根本之策」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教育扶貧勢在必行。再窮不能窮教育。「窮縣辦大教育」,這一理念深深印刻在定結縣廣大黨員幹部心中。
  • 一村謀一品精準拔窮根——來自彰武縣脫貧攻堅一線的報導
    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精準立項,謀求差異化發展,既避免了本地競爭,又形成了產業扶貧的強大合力。  整村立項致富鑰匙送到家  扶貧項目不用多,看準一項,做實做好就行。朱家村的扶貧大棚,帶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村裡把項目都送到咱家門口了!」
  • 徐州精準扶貧「對症」拔窮根
    中國江蘇網3月1日訊 記者從市委農工辦了解到,去年我市圍繞全面小康目標,加大幫扶工作力度,精準扶貧實現新發展,19.5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68個經濟薄弱村完成脫貧任務,123個綜合服務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
  • 南木林縣推進經濟林生態產業發展
    記者 陳林 扎西頓珠 攝核心提示:在日喀則市南木林縣,山東濰坊援藏幹部十年如一日,一任接著一任幹,帶領幹部群眾植樹造林,使荒灘變成綠洲,成就了一段佳話。如今,湘河谷經濟林苗木的再次引進、試種成功,既改變了樹種單一的尷尬,也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 浩茫雪域寫晴光 精準扶貧行有恆
    作為勞務輸出的重要地區,日喀則市五縣每年都有大量青壯年勞力出外打工,地點大多在道路和建築施工工地上,每年七成的出險都是交通事故意外。上海農商銀行率先提出,應當根據日喀則扶貧工作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量身定製「援藏」扶貧攻堅方案。
  • 湘潭縣烏石鎮眾興村:依託產業扶貧拔窮根
    公司+農戶+合作社眾興村依託產業扶貧拔窮根湘潭在線5月10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廖豔霞)4月30日,湘潭市生態環境局一行到湘潭縣烏石鎮眾興村調研駐村扶貧工作時發現,烏石情專業種養合作社的生態農莊前食客絡繹不絕,前臺謝智利忙得不亦樂乎。
  •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有5大景點,還有一條600年歷史鐵索橋!
    眾所周知日喀則市是西藏第二大市區,日喀則市內有著眾多的旅遊景點,而且地處我國邊境,與尼迫爾、印度連接,旅遊資源豐富,到2019年為止,日喀則大概人口88萬人。來這裡旅遊也非常方便,因為在日喀則有直達機場,還有火車站。
  • 于田縣精準扶貧「拔窮根」
    新疆新聞在線網3月28日消息(通訊員 張淑華 麥熱姆妮薩 王學彬 亞森江 阿依組麗帕爾):于田縣聚焦產業發展、貧困人口就業等重點,精準施策,補齊短板,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于田縣斯也克鄉克尕孜村村民阿布都熱西提·買吐地從學校畢業後,2019年在新疆中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到當地扶貧產業園的服裝企業實現了就業,現在已經成為了公司的業務骨幹:「這個公司離家很近,能照顧媽媽,我現在每個月拿到3600的工資,我存了30000多塊錢,我一定能好好幹,家裡的生活越來越好。」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作者 孫秋霞 胡博  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寬敞潔淨的村道旁開滿了紅色薔薇,公園裡鳥語花香、白牆黛瓦、碧塘綠水,呈現出一種寧靜、古樸之美。
  • 【益陽市】安化縣發展特色產業力拔窮根
    安化縣發展特色產業力拔窮根黑茶唱主角 脫貧有保障  安化縣馬路鎮洞馬村村民鄧和平最近開始建新房。今年他家30多畝茶園採摘的第一批春茶賣掉後,收入10多萬元。他說:「茶苗、有機肥都是鎮裡茶業公司免費提供的,茶葉也保底收購,我只要把茶種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