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策換來山村巨變 耒陽雅江村「拔窮根」

2020-12-25 湖南頻道

耒陽市大和圩鄉雅江村綜合服務中心,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精準施策換來山村巨變。

操場有了塑膠跑道,校園環境發生了嶄新變化。

精準施策,抓產業拔窮根,鞏固脫貧成果。

衡陽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右二)走訪貧困戶。

紅網時刻通訊員 楊源 記者 石珊 衡陽報導

陽光明媚,青山如黛。初冬時節,走進耒陽市大和圩鄉雅江村,一些已經脫貧的村民跟記者談起自己的脫貧經歷,他們最大的感受是脫貧路上有「遠親」幫忙。

「這幾年,路寬了,錢多了,人也精神了。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的同志在我們村裡出了大力,下了苦功!」說起衡陽市人大扶貧工作隊,雅江村村民徐桂英言語之間充滿了感慨。

2018年5月,衡陽市人大常委會在雅江村開展駐村幫扶。為實現貧困村摘帽,讓貧困戶脫貧,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一線結對幫扶,深入村組訪貧問苦,一戶一策制定脫貧方案。通過多方調研,決定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如今,雅江村的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精準發力,找窮根挪窮窩,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清零

雅江村曾是省級貧困村,由於山多田少,地勢低洼,加上村內人口老齡化、空巢化嚴重,年輕勞動力基本在外打工,掙了錢的人都在城裡落腳,不願意再回雅江,導致村裡農業經濟十分脆弱,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差。因此,雅江村在耒陽成了窮鄉僻壤的代名詞。

面對老齡化嚴重的邊遠農村,如何讓貧困戶脫貧呢?「要從群眾的意願入手,優化幫扶工作『結對組合』。要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用『繡花的功夫』制訂一戶一策,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收入。」這是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對駐村工作隊提出的要求。

今年68歲的徐桂英曾是該村的貧困戶,屬於因殘因病致貧。據介紹,徐桂英雙眼先天性失明,10歲的孫子也身患甲亢,家中的唯一收入僅是兒子在廣州打工掙來的微薄工資。但這對於孫子的治療費以及日常開銷卻是杯水車薪。

「徐桂英老人以前借住在她親戚家,家庭情況十分悽苦。她在廣州打工的兒子也是一個月回來一次,帶她孫子去老中醫家看病治療。她的兒媳婦就是嫌家裡太窮,一無房二無糧,家裡還有個雙目失明的老娘,無法忍受這種生活,離家出走後杳無音訊。」雅江村新任村總支書記徐望文告訴記者,每當提起這件事,徐奶奶都悲從中來。

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困,市人大常委會的幫扶同志根據徐桂英老人的實際情況,與工作隊一起制定了具體幫扶辦法,為老人家庭的脫貧之路指明了方向。

養老金、低保、殘疾生活補助費……很快,徐桂英老人不僅享受到了這些扶貧優惠政策,還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計劃,住進了新房,生活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駐村工作隊隊長谷安來告訴記者,徐桂英老人還可享受政府易地搬遷後續產業分紅。經工作隊出面銜接,她兒子在廣州從事倉庫管理工作。目前,徐桂英老人家庭人均年收入達到9000多元。另外,老人的孫子也享受了每學期500元的教育補貼,並在發布社會扶貧需求後,引來愛心人士捐書捐物。

談到如今的變化,徐桂英老人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她說:「現在我有房住,有飯吃,收入也有了保障,成了有面子的人。扶貧工作隊還經常來看望我,心裡暖暖的哩!」2018年底,經過層層核查,徐桂英老人一家已經實現脫貧。

精準把脈,真脫貧脫真貧,基礎設施先「脫貧」

「改善基礎設施、治理村內環境、培育文明新風,讓村子發生變化,就是要出實招。」駐村扶貧工作隊多次商議認為,要想讓貧困戶脫貧,基礎設施得先「脫貧」,首要解決的就是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工作隊想法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和支持。

「之前學校的操場都是黃泥土,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學生課餘時間都沒法進行戶外活動。現在不一樣了,操場有了塑膠跑道,校園環境發生了嶄新變化。這一切都要感謝衡陽市人大常委會的真心扶貧。」雅江學校校長廖書銓笑著對記者說道。這所偏遠的鄉村學校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共609名學生。

11月22日上午,記者在雅江學校看到,學生們正在全新的操場上進行體育活動,他們的歡聲笑語在校園上空迴蕩。而在2018年9月份之前,該校的基礎設施還相當落後。衡陽市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率市教育等相關部門來該校現場調研後,當即決定拿出60萬元資金對該校的操場進行提質改造,還幫助學校添置了多媒體教室,化學、生物實驗室和圖書室。今年上半年,該領導再次來校回訪時,又現場辦公為學校美化綠化解決45萬元經費。現在的雅江學校校容校貌和教學條件有了根本變化,成為耒陽市邊遠農村學校的典範。

「今年,我校田徑隊參加耒陽市運動會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三名。」廖書銓表示,學校基礎設施得到提升,校園煥發了新活力,為師生們提供了更便捷、更貼心和更全面的服務,極大增強了廣大師生的幸福感與歸屬感。

在基礎設施上,駐村工作隊拼盡全力爭資跑項,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雅江村民的「幸福指數」。據介紹,在各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駐村工作隊先後籌齊60萬元資金,修建了430多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還爭取資金配套建設了籃球場、戲臺、健身區、停車場等設施,完成村部周邊和村內主幹道的綠化、亮化、硬化。針對村裡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較多現狀,在全鄉率先建成村級留守人員關愛中心。如今雅江村部及附屬設施便成了周邊鄉鎮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的建設標杆,被耒陽市委組織部樹為基層支部五化建設的示範點。

要想富,先修路。駐村工作隊經過多方面爭取,一方面把樟雅公路納入省「十三五」計劃,並於2019年全線貫通。另一方面,爭取交通部門投入130萬完成鄉村公路通組入戶。如今118戶貧困戶都實現了通路、通水和通電,全村道路連環,出行十分方便,群眾親切稱之為「連心路」「致富路」。

精準施策,抓產業拔窮根,鞏固脫貧成果

村裡基礎條件改善了,如何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鞏固脫貧成果呢?在產業扶貧上,駐村扶貧工作隊採取變「輸血」為「造血」的方式,幫助成立泰源種養殖合作社和群樂小龍蝦養殖基地。兩個合作社有近400畝的水域面積,抓住「大和草魚」這個國家地理標誌,發展四大家魚、桂花魚、小龍蝦和甲魚等水產養殖。後盾單位按照每戶3000元標準入股合作社,按20%的利潤,分五年付本還息,貧困戶能零投入零風險得到5400元收入。

為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該村還將建設「新五豐」模塊化環保養豬場。該豬場佔地面積6600多平方米,運用機械自動清糞技術,可達到零排汙、無氣味的綠色環保要求,預計今年年前投產。該項目將採用「村委會+公司」的管理模式,投產後將存欄2500頭豬,一年出欄5000頭豬。不僅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長期穩定分紅,還將解決部分貧困戶就業問題。

在工作隊的幫扶下,雅江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繼建成光伏發電站後,去年建成三通裡綜合養殖場,今年建成新五豐模塊化環保養豬場。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接近10萬元,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25萬元。該村原有118戶貧困戶,共460人。自2018年5月市人大常委會派駐扶貧工作隊至今,已幫助貧困戶脫貧109戶440人。

產業扶貧為雅江村拔掉窮根找到了良方,2018年底雅江村已實現了「村摘帽、戶脫貧」的任務。正如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段志剛所言,只有幫助村裡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來源:紅網

作者:楊源 石珊

編輯:姜珊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1/27/6262359.html

相關焦點

  • 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拔窮根
    原標題: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精準扶貧:因地制宜拔窮根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但若是自家「草窩」草少水缺、路爛人窮呢?   在海拔4500餘米的南木林縣南木林鎮吉龍村牧民眼裡,自家「草窩」就是這樣無法改變的窮窩。   「吉龍」是藏語發音,與吉隆縣同音,含義皆為「歡樂谷」。
  • 精準發力拔窮根——甘南州有效推進全域脫貧工作
    原標題:精準發力拔窮根——我州有效推進全域脫貧工作  記者 蘇琳喜  強「造血」、巧「滴灌」,扶貧開發,重在精準。近年來,我州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認真落實「1+17+X」精準扶貧方案,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落地上下功夫,農牧村貧困人口由28.39萬減少到6.58萬,貧困發生率由51.3%下降到11.6%,城鎮和農牧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1327元、6414元。  強化脫貧進出管理  「號準脈,開好方」,因地制宜繪藍圖。
  • 深山苗寨 「拔窮根」
    「兩年前的大歹村,又窮又落後,唐書記來了以後,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歹村村主任潘祥你說。兩年來,在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大歹村駐村第一書記唐雋永帶領下,大歹村脫貧攻堅工作隊緊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出列目標和「三率一度」指標,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真幫治「窮病」,用實幹拔「窮根」,團結帶領大歹村287戶2000餘名群眾,走出一條擺脫貧困奔小康的「蝶變」之路。
  • 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街道就業扶貧「拔窮根」
    2016年陳電均一家被精準識別納入貧困戶行列,雖然享受各項扶貧政策,但收入一直不高,存在返貧風險。針對和陳電均一樣有勞動能力但因家庭原因無法外出的貧困戶,閆寺街道「量身打造」扶貧公益崗,讓貧困家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願望、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解決了他們務工的「後顧之憂」。經面試合格後籤訂勞動合同,每人每月可以拿到600元工資。
  • 人民日報點讚山東濟南幫扶湘西:泉潤湘西拔窮根
    11月30日,人民日報13版刊文《泉潤湘西拔窮根(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點讚山東濟南幫扶湘西,攜手戰貧事跡。以下為報導全文:泉潤湘西拔窮根本報記者 徐錦庚 侯琳良核心閱讀湘西州地處武陵山腹地,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7個在湘西州。
  • 荔波:小愛也溫暖 教育拔窮根
    省教育廳駐荔波同步小康工作隊攜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小愛也溫暖公益基金,共助荔波教育拔窮根。近年來小愛也溫暖公益基金資助荔波學子近50人,累計資金約9萬元。其中資助高橋村41人,累計資金約7.38萬元。每一個受到小愛也溫暖公益基金資助的學生,每年可以獲得1500元的資助金和價值300元的小愛學習包。
  • 產業扶貧拔窮根,村民人均純收入10360元
    產業扶貧拔窮根貧困村成周邊「明星村」經過兩年的努力,現在蘇豐村已經成了「明星村」,產業扶貧帶動作用凸顯,2018年和2019年蘇豐村給貧困戶和村民發工資和分紅近100萬元,人均純收入10360元。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後,離不開延安產業扶貧公司的「2+1」扶貧新機制和「三金三有」的政策扶持提供的有力扶持。
  • 返鄉農民辦牛場 拉動就業拔窮根
    返鄉農民辦牛場 拉動就業拔窮根 2020-12-29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黨建引領新山換新顏 為民服務踐諾守初心——市市場監管局機關一...
    黨建引領新山換新顏為民服務踐諾守初心市市場監管局機關一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2020年11月19日,市市場監管局機關一支部黨員來到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新山村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新山村地理位置偏遠,生產生活方式落後,村民收入渠道狹窄、貧困程度較深。2017年以前,新山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共474人,是米易縣有名的省級貧困村。黨建引領,山鄉巨變。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精準發力拔窮根,將傳揚傈僳文化與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非遺文化帶動鄉村振興新路子,兌現了」小康路上不讓一戶一人掉隊」莊嚴承諾。
  • 寧夏生態移民「拔窮根」 鼓了口袋添了自信
    (中國減貧故事)寧夏生態移民「拔窮根」 鼓了口袋添了自信  中新社銀川10月11日電 題:寧夏生態移民「拔窮根」鼓了口袋添了自信  中新社記者 陳舒一  「晚上睡覺的時候蓋著一床被子,第二天醒來就成兩床被子了,你們知道這是為啥嗎?」
  • 老樂山下窮山村的滄桑巨變
    過去的鄧莊村,是一個閉塞、落後的窮山村主要景點有:同心圓、荷花池、水韻花海、平湖泛舟、嬉水疊瀑、柳岸花徑等,使昔日髒亂差的窮山惡水,徹底舊貌換了新顏。天中晚報原創文圖(視頻)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經授權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創新工作方法開展扶貧 大唐河北帶領村民力拔窮根 2019-01-03 10:43:00來源:央廣網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自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漢濱區總工會主動謀劃,積極行動,通過「送溫暖、送政策、送資金」等幫扶措施,竭盡全力為幫扶鎮村及貧困戶排憂解難,在全區2019年度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和目標責任考核中均獲得優秀。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實效。王衍柏說,只有根據實際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扶貧成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挪窮窩」「拔窮根」。
  • 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中新網汕尾12月23日電 題:深圳橫崗街道:扶貧拔窮根 「三業」興臺東  作者 孫秋霞 胡博  走進廣東海豐縣臺東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寬敞潔淨的村道旁開滿了紅色薔薇,公園裡鳥語花香、白牆黛瓦、碧塘綠水,呈現出一種寧靜、古樸之美。
  • 一村謀一品精準拔窮根——來自彰武縣脫貧攻堅一線的報導
    各地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精準立項,謀求差異化發展,既避免了本地競爭,又形成了產業扶貧的強大合力。  整村立項致富鑰匙送到家  扶貧項目不用多,看準一項,做實做好就行。朱家村的扶貧大棚,帶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村裡把項目都送到咱家門口了!」
  • 「精準脫貧在三湘」懷化新莊村:拔窮根換新貌
    省攝協會員 彭福宗紅網時刻9月27日訊(記者 汪衡)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面,清澈見底的小溪,富有文化氣息的休閒娛樂廣場,功能齊全的為民服務中心,古樸溫馨的農家小院……9月27日,湖南省第八屆網絡文化節之2019「精準脫貧在三湘」——決戰決勝·全國媒體湖南行媒體團走進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新莊村,眼前的景象讓人為之讚嘆。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三明市泰寧縣杉城鎮南會村從事農家樂的江一民介紹,如今,村裡原本密密麻麻的「分割線」變得整齊,環境變美了,來村裡旅遊觀光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江一民表示,過去,一年的收入在40000元左右,現在,年收入能超200000元。  據悉,三明供電公司組建電力扶貧隊,制定專項方案,推進貧困地區電網建設,切實把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到人。
  • 精準發力拔窮根·湘潭市出生缺陷防治有的放矢
    精準施策,防治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意義重大。三年來,湘潭市共救助進行產前診斷的貧困家庭孕產婦近700人,發放救助金額70萬元。 據統計,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部門的努力下,湘潭市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2019年,湘潭市為1.68萬例孕產婦實施免費產前篩查,阻止嚴重出生缺陷胎兒150餘例,為社會減少經濟負擔近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 靈壽山區建起大產業 聚焦發力「摘窮帽」「拔窮根」
    「30年走不出這個窮山溝,沒產業,沒技術,沒人才,一代窮輩輩窮。」這是陳莊鎮山區百姓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距靈壽縣城70多公裡的陳莊鎮地處大山區,有23個貧困村,其中後山村、西莊窩村發展尤為滯後,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傳統種植維持生計。
  • 懷化新莊村:拔窮根換新貌
    省攝協會員 彭福宗紅網時刻9月27日訊(記者 汪衡)寬敞平坦的水泥路面,清澈見底的小溪,富有文化氣息的休閒娛樂廣場,功能齊全的為民服務中心,古樸溫馨的農家小院……9月27日,湖南省第八屆網絡文化節之2019「精準脫貧在三湘」——決戰決勝·全國媒體湖南行媒體團走進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新莊村,眼前的景象讓人為之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