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巨人集團董事長史玉柱在自家集團30周年慶典上發表演講,一番「我吃了22年腦白金,說它騙人是天大的冤枉」的言論引發網友關注。
(來源:新京報微博截圖)
但早在2002年,生活時報就曾報導稱「『腦白金的主要成分其實是褪黑素」。
(來源:生活時報,2002年2月28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enghuo/76/123/20020228/676281.html)
在保健品花樣翻新、90後逐漸加入養生大軍的今天,「腦白金」時代已經過去,而「褪黑素」卻一躍成網紅,和「魚油」「蛋白粉」等新型海外保健品一起被塞進了年輕人的購物車。
最近我就有一個朋友,為了搶五瓶褪黑素熬到凌晨。
失眠了,吃褪黑素真的有效嗎?褪黑素長期吃到底有沒有副作用?
揭曉答案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了解褪黑素到底是個啥東西。
褪黑素是怎麼影響睡眠的?
褪黑素是由我們大腦中的松果體在黑暗中分泌的一種激素,所以又被稱為松果體素。
(松果體在大腦中的位置)
它是通過眼部光敏細胞感知光線強弱來調節分泌的。一般白天外界光源較強時,褪黑素就分泌得少,到了晚上開始分泌得多,在凌晨2~3點褪黑素的分泌達到高峰期[1]。當它大量分泌時,就會發出「該睡覺了」的提醒給我們身體。
於是在古代,人們本能地養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
有時白天午休或是在車上睡覺,你會發現要用眼罩或是帽子遮住眼睛才能睡著,就是因為太陽光會干擾入睡。
那麼,晚上開燈就會抑制褪黑素分泌嗎?不一定。
古代有蠟燭和油燈,20世紀有白熾燈,但它們的光主要以黃光為主(波長大於530nm),即使很強也不會抑制褪黑素的產生。
但在現代社會,室內燈光大部分換成了節能燈和LED燈管,發出的更多是藍光(波長460~480nm),會抑制褪黑素的合成(觸屏手機也有藍光)[2]。很多人熬到半夜還沒有睡意,睡眠時間也因此推遲了。
另外,褪黑素分泌跟年齡也相關。研究表明,在35歲以後我們的腺體功能降低,褪黑素分泌也逐漸減少,這也是「年紀大了容易失眠」的一大原因[3]。
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理察·烏特曼(Richard Wurtman)獲得了褪黑素的第一項發明專利——「以低劑量褪黑素輔助睡眠」[4],很多媒體爭相報導,同年褪黑素保健品風靡美國,掀起了一陣搶購風潮。
褪黑素為什麼會被包裝成「腦白金」?
在呂叔春所著的《史玉柱最有價值的商場博弈》一書中提到[5],1997年,史玉柱從留美的大學同學處得知此事,當時他正打算對舊產品「腦黃金」進行改革,於是也決定賣褪黑素。
但是,「褪黑素」的學名和英文音譯名「美樂通寧」都太生澀了,他乾脆包裝了一個升級版名字——「腦白金」,後來公司又把「松果體」稱為「腦白金體」。
當時,市場上也有其他含褪黑素成分的保健品,但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很多人只知道腦白金,而不了解褪黑素。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000年春節期間,史玉柱猛砸電視廣告,腦白金當年1月的銷量就達到21.6萬件,收入2.1億元」[6]。
但同樣是褪黑素,腦白金和其他褪黑素補充劑相比,售價卻高出了很多。
根據腦白金官網公布的成分表,一盒腦白金裡有兩樣東西:膠囊和口服液。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宣稱能「潤腸通便」的低聚糖,只有膠囊中才有褪黑素。
(腦白金產品參數,來源:腦白金官網
查詢某購物網站,以10天量普盒裝的腦白金為例,褪黑素含量是3mg/粒,一盒只有10粒,就是30mg的褪黑素,一盒售價高達138元。
(來源:某購物網站)
而以某國外品牌為例,同樣是3mg/片的褪黑素,一盒有120片就是360mg的褪黑素,加上稅費總共才60塊左右。
如果你只是衝著「改善睡眠」去買褪黑素保健品,買腦白金相當於花了單價4.6元/mg。而進口褪黑素只需0.17元/mg,整整差了26倍。
當然,史玉柱曾發微博辯駁稱「低聚糖更重要」。那麼,低聚糖口服液的成本大概是多少呢?檢測數據表明,腦白金中低聚糖的主要成分是低聚異麥芽糖[7]。按標識所寫,低聚糖≥25g/100mL,一瓶250毫升相當於含62.5g低聚糖。
而食品級低聚異麥芽糖原料的價格大概是28元/500g,初步估算,一瓶腦白金口服液裡的低聚異麥芽糖僅價值3.5元。
算到這裡,突發奇想查了下最近的實時黃金單價,大約是330元/g,即0.33元/mg。
看來,「腦白金體」分泌的「腦白金」,確實是比金子還貴。
吃了褪黑素,就能治好失眠嗎?
既然褪黑素的功效是「改善睡眠」,那是不是只要吃得足夠多,腦子就能不停暗示我趕緊睡?然後就不會失眠了呢?
先說答案:不一定。
失眠的原因分為很多種,只有和晝夜節律(生物鐘)失調相關的失眠,用褪黑素才會有作用。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指出[8],補充褪黑激素可能有助於緩解國際長途旅行產生的時差反應、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神經系統疾病兒童的某些睡眠障礙、手術前後的焦慮等。
其中,「睡眠-覺醒時相延遲障礙」是指病人入睡和醒來時間都比大多數人晚得多:在凌晨2~6點之前,他們很難入睡(注意,不是主動熬夜,而是早睡根本睡不著);而第二天要一直睡到上午10點到下午1點之間才能醒來。
他們無法像其他人一樣「朝九晚五」地上班或上學,所以有一個貼切的比喻叫「社會時差」[9]。
但這些人不是成年後熬夜太多了才變成「夜貓子」,而是基因的問題,從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發病了,需要醫生的診斷才能開處方。請大家切勿對號入座、「自診自治」。
褪黑素,不是你想吃就能吃!
目前還不清楚普通人群服用褪黑素是否有好處[10],「延年益壽」「抗癌」「預防老年痴呆」等功效更是子虛烏有。把它吹成「孝敬爸媽」「人手一份」的保健品,顯然不符合適用人群規範。
想要用褪黑素改善睡眠問題之前,建議先去確診一下失眠的原因,符合條件的才可以服用。
另外,雖然目前還沒發現褪黑素有嚴重副作用,但這幾種人要格外注意:
1.兒童、青少年和育齡期女性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份報告指出,褪黑素每天攝入在10mg以內(一般的推薦劑量是3mg)對健康成年人是安全的,但兒童、青少年和育齡期女性則建議謹慎服用[11]。
因為10mg高劑量可能影響生長激素的調控;3mg低劑量可能對生殖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有潛在影響(動物實驗發現,褪黑素可能減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導致動物性腺大小和生育能力減退,抑制情慾、青春期提前等)。
所以小孩子和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包括孕婦、哺乳期婦女),還是謹慎少吃為妙!
2.經常倒夜班的人
比如在晚間從事高危作業者,如夜間開車、操作大型機器的人。這類人服用褪黑素可能導致嗜睡,增大工作中存在的風險。此外,也有研究發現褪黑素對倒班工作的人群作用有限,反而會讓入睡更加困難[12]。
3.已有基礎疾病、正在服藥的人群
健康成年人服用高劑量褪黑激素後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嗜睡、低血壓、高血壓、胃腸不適和斑禿加重等不良反應,還可能加重抑鬱症狀。
健康女性在急性服用褪黑激素後,還會出現糖耐量受損(胰島素抵抗),影響血糖控制。老年人每天服用3mg的褪黑素(腦白金的劑量)可能導致血流減少和體溫過低[13]。
如果已經有上述病症,則不建議服用褪黑素類保健品,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你同時還在吃其他藥物,尤其是正在吃抗凝藥物華法林,或有癲癇病史的人,服用褪黑素前要諮詢專業人員,看是否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或對身體造成影響。
服用期間出現不適症狀,一定要馬上停藥並諮詢醫生。
褪黑素要買進口的?未必安全!
如今很多人喜歡買美國進口的褪黑素,但請注意,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僅把它定義為膳食補充劑,並沒有當成藥品一樣嚴格管理,也沒有人抽檢它的劑量和成分是否標準、安全,遠比不上我國藥監局對保健品的審批和管控那麼嚴格。
而在日本、歐盟、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區,褪黑素被認為是一種神經激素,作為處方藥管制,必須憑醫生處方才能購買。
在加拿大將褪黑素納入處方藥管制之前,有抽檢報告顯示[14],在加拿大某地藥房和雜貨店查到的幾款褪黑素,有的偷工減料,只有標示劑量的十分之一;有的則擅自加大劑量到4倍以上,似乎想打造「藥效神奇」的假象。
最可怕的是,還有商家在裡面摻入5-羥色胺,這是褪黑素的代謝產物,有抗抑鬱作用,但劑量過高時可導致中毒。含有來歷不明的成分、在路邊隨便便就能買到,背後的危險可想而知!
這樣看來,並不是「進口的海淘保健品就一定最好、最安全」。所以,出現失眠症狀時,不建議大家盲目購買褪黑素。
可以先嘗試改變生活習慣,比如下午別喝濃茶和咖啡,睡前開暗一點的黃光燈,提前關掉手機和電子產品、斷掉wifi,拉上遮光窗簾創造黑暗的環境,保證褪黑素正常分泌。
如果嘗試後仍沒有改善,再去醫院看睡眠心理科,找醫生診斷後治療。
審稿專家:張斌|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 貝瑞. 睡眠醫學基礎[M]. 2014.
[2] Brainard G C, Hanifin J P, Greeson J M, et al. Action spectrum for melatonin regulation in humans: evidence for a novel circadian photoreceptor[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1, 21(16): 6405-6412.
[3] Mariangela R,Annalisa O,Francesca M,et al. The Effect of Melatonin, Magnesium, and Zinc on Primary Insomnia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sidents in Italy: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9(1):82-90.
[4] Wurtman R J. Methods of inducing sleep using melatonin: U.S. Patent 5,449,683[P]. 1995-9-12.
[5] 呂叔春. 史玉柱最有價值的商場博弈[M].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8.
[6]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2-29/8715271.shtml
[7] 張連龍, 楊月, 周華生, 等. 腦白金口服液功效成分的鑑別及低聚異麥芽糖含量的測定[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7 (5): 1672-1678.
[8] https://nccih.nih.gov/health/melatonin
[9] Okawa M, Uchiyama M.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s: characteristics and entrainment pathology in delayed sleep phase and non-24 sleep–wake syndrome[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7, 11(6): 485-496.
[10] Brasure M, MacDonald R, Fuchs E, et al. Manage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J]. 2015.
[11] Auger R R, Burgess H J, Emens J S,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insic 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 advanced sleep-wake phase disorder (ASWPD), delayed sleep-wake phase disorder (DSWPD), non-24-hour sleep-wake rhythm disorder (N24SWD), and irregular sleep-wake rhythm disorder (ISWRD). An update for 2015[J].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15, 11(10): 1199-1236.
[12] Liira J, Verbeek J H, Costa G, et al.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sleepiness and sleep disturbances caused by shift work[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 (8).
[13] Zhdanova I V, Wurtman R J, Regan M M, et al. Melatonin treatment for age-related insomnia[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01, 86(10): 4727-4730.
[14] Grigg-Damberger M M, Ianakieva D. Poor quality control of over-the-counter melatonin: what they say is often not what you get[J].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2017, 13(02): 163-165.
*本文配圖除騰訊醫典醫學插畫和特別標註外,皆來自站酷海洛。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