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網訊 記者 趙志鋒 吳萍萍 通訊員 楊立國 閆輝國
曾經的「訴訟大戶」佳苑社區在全市市域治理現代化首批試點中,實現了全年無訴訟,成為甘肅省嘉峪關市「無訟社區」的範本之一。一石激起千層浪,目前,試點的「盆景」已成為全域創建「無訟社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2020年1月2日,嘉峪關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茹作勳在嘉峪關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作的《嘉峪關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提出:「兩級法院在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實踐中大有可為,積極創建『無訟社區』,有效深化『訴源』治理,就是法院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積極作為的擔當。」此項意見被嘉峪關市委政法委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實施方案》中,並作為社區社會治理考核指標。
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引起的各種矛盾正越來越多地以案件的形式倍增式湧入法院,嘉峪關市中級人民法院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打破傳統司法的客體範圍,將司法為本與社區自治相互貫通,從聽「訴」解「訟」的全過程中找到化解「頑疾」突破口。在源頭做加法、在末埠做減法、在服務上做乘法、在消隱患過程中做除法,將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法靈活運用到社會管理的最小單元之中,賦予司法職能和社會責任更加深刻的意義。全市案件上升局面得到根本扭轉,調解工作合力得到明顯加強,源頭治理機製得到明顯優化,群眾法治意識得到普遍增強,「訴源」治理和創建「無訟社區」活動成績斐然。
加法——34名員額法官進社區
遞增式多元化解 在源頭「加」碼降低訴訟增量
「以和為貴」是傳統文化的主流精神,也是法律思想的價值追求。嘉峪關市法院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各方面資源力量參與社會管理,以遞增式多元化解方式,把「無訟」的社會綜合治理理念運用到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當中。2020年,嘉峪關市法院黨組擬定了《嘉峪關市中級人民法院「萬人成訟率」考評方案》《嘉峪關市創建「無訟社區」活動實施方案》《嘉峪關市「無訟社區」創建實施辦法(試行)》等文件,按照《關於建立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基層聯繫點制度的通知》,兩級法院充分發揮自身在訴源治理中的參與、推動、規範和保障職能作用,34名員額法官主動走進社區「法官聯繫點」,通過強化業務指導、提供人力保障、加強輿論宣傳、構建調解平臺、開展調解培訓、提供司法確認、做好記載統計、推進創建活動8項職能業務,積極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會治理大格局,對接調解組織26個、調解人員95名,指導市矛盾調解中心1個,完善「訴源治理」機制,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在源頭「加」碼,有效降低了訴訟增量。員額法官閆輝國、張熙文、石小琴聯繫的朝暉社區常住人口6653人,他們全年指導調解解決各類矛盾糾紛17件,無一起訴訟案件;員額法官郭素蘭、步全梅聯繫南湖社區全年指導調解解決各類矛盾糾紛60件,無一起訴訟案件;員額法官吳傑深入新城鎮「法官聯繫點」宣講民法典相關知識,指導糾紛化解。兩級法院積極陽光司法,規範司法行為,「接待當事人熱心、傾聽訴求耐心、審判案件細心、解決問題誠心」,注重源頭治理,力爭在立、審、執等各個審判環節上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鐵案、精品案、和諧案,達到「案結事了、定分止爭、息訴罷訪」。
減法——訴前調解比升至7.45%
跟進式集中接訪 從末端「減」壓深化訴源治理
嘉峪關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茹作勳說:「信訪信訪,相信信任是前提,解決問題是目的。老百姓相信法院才來反映問題,決不能讓老百姓懷著希望而來,揣著失望而歸。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把每一項便民舉措落細落實,讓老百姓信『法』而不信『訪』,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信仰法治。」
兩級法院充分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院庭領導的攻堅克難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涉訴信訪難題,依靠人民調解制度和司法確認制度相結合將矛盾化解在基層。上到院領導班子下至各庭室負責人,形成人人頭上有指標、個個肩上有任務的工作氛圍。不厭其煩聽陳述、耐心細緻作講解,2020年以來,跟進式集中接訪159人次,辦理省高級人民法院和嘉峪關市人大常委會、市委政法委、市紀委監委、市信訪局等交辦的重點案件77件,在立案階段為1個案件的當事人辦理免交訴訟費755元,為14個案件的當事人辦理緩交訴訟費83703元,司法救助13案13人50.8萬元。通過信訪接待、複查、答覆、引導、協調、交辦、救助等辦法,對症下藥,因案施策,窮盡法律程序,將重點信訪人吸附在兩級法院,多措並舉化解涉訴信訪案件,解決「最後一公裡」的矛盾糾紛和信訪難題。兩級法院共設調解員61名、調解組織27家,今年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委派甘肅衡軒律師事務所、陳雅凡調解室進行連線調解案件司法確認578件,其中通過人民調解平臺司法確認196件,基本滿足法院調解需求。
兩級法院按照「一站式」建設中對訴訟服務工作的要求,加強立案庭速裁團隊建設,分別將立案庭6名入額法官標識成速裁法官。今年,城區法院辦理速裁案件1220件,速裁法官人均辦案406件,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及法院訴前調解有效互動,發揮司法確認程序在保障調解成果方面的優勢,從末端「減」壓有效深化訴源治理,極大地減輕了審判庭的辦案壓力,嘉峪關市城區法院訴前調解所佔比例升至7.45% 。
乘法——訴前調解成功率達到100%
並軌式服務 輻射倍「乘」效應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南昌會議」「成都會議」精神要求,嘉峪關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主動擔當,超前謀劃,增強服務意識,列出任務清單,一項一項協調、一件一件落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的並軌式服務,逐步形成了嘉峪關法院的工作品牌和特色亮點。一是引入保險業務,助推糾紛化解;二是引入銀行服務,踐行司法為民;三是引入律師服務,聚集共同合力;四是引入外包服務,解決瓶頸問題;五是依託流程管理,落實司法公開;六是依託智慧法院建設,推進現代訴訟服務。在軟體建設上,一站式平臺在疫情期間大顯身手,網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便捷化服務實現訴訟服務「線上」與「線下」齊頭並進;在硬體建設上,中院新的審判大樓訴訟服務中心面積已達1300平米,城區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和調解中心也將裝修一新,受到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肯定與表揚。今年,市兩級法院網上立案224件、跨域立案119件、集約送達96743件、12368熱線服務259人次,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應用率100%,訴前調解案件610件、調解成功率100%,訴前調解成功和速裁快審案件與一審民商事案件的比例為52.49%。開通了律師免安檢「綠色通道」,「公益律師服務崗」常態化開展工作,律師參與化解涉訴信訪代理申訴案件14件。
這些創新舉措,使訴訟服務和多元調解糾紛的各項任務真正落地見效,形成了輻射倍「乘」效應,有效促進社區向「少訟少訪」「無訟無訪」轉變,為全市「市域治理」掃清了障礙、消除了隱患、贏得了最佳時機。
除法——受理案件總量比達標200%
流程式智慧司法 摒「除」訴訟隱患
傳統法治理念與現代元素的完美結合,是社會管理創新最具有挑戰性的體現。兩級法院分別於2020年6月17日、7月4日召開黨組會議、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會議,專門聽取「一站式」建設工作匯報,研究推進落實,解決具體問題,協調人力跟進十大訴服解紛平臺的演練、培訓、操作,通過「網際網路+基層自治」「網際網路+矛盾化解」、智慧法庭、網上調解等信息化技術,實現法院審判數據、資源、信息的共享互通,使用送達平臺送達文書和訴訟活動通知的總量與受理案件總量比達標200%以上,解決了困擾法院的「送達難」問題。院領導帶頭率領民商事審判團隊走進調解室,調解處理了一批案件,活躍調解音視頻佔比,隨機分配的辦案硬指標為32件,調撤16件,調撤率達50%以上。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嘉峪關市中級法院受理案件839件,同比下降4.6%;城區法院受理5703件,同比下降11.5%,受到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和通報表揚。
2020年3月,茹作勳具體指導並作前言,印製形成《一站式建設制度彙編》。兩級法院領導帶頭下沉到矛盾糾紛化解一線,開展諮詢服務、糾紛調處、訴訟指導、判後答疑、釋法析理、息訴止爭等工作,堅持「一盤棋」的思想,堅持「十個指頭彈鋼琴」,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創新司法為民舉措,最大限度摒「除」訴訟因素和隱患,推動平安建設、法治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嘉峪關市聚焦高質量轉型發展、高水平全面小康「兩高」目標,推進鋼城、核城、關城「三城」建設,做實產業提升共進、文旅融合共抓、陸海開放共濟、城鄉發展共融、民生保障共享、區域協同共贏「六共」舉措,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