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後巷陳氏」家族軼事:遷瓊三代造就一個書香禮義之家

2020-12-16 環球網

「潁川堂」《陳氏族譜》中陳天然的行略。

一次不經意的騎行,途經海口瓊州府城東邊的博雅路,路的入口不遠處右側有一座白衣庵,白衣庵右斜對面是一座墳塋,走近墓前一看墓碑,竟然是明代嘉靖年間進士陳天然之墓,墓的後方有其後人所立的長方形石碑,上面刻著陳天然的履歷。

幾番打聽,終於聯繫到陳天然的後裔,並有幸讀到續修於清代鹹豐年間的「潁川堂」《陳氏族譜》殘本一冊,得知其先祖渡瓊時間較晚,但到了第四代,就誕生了陳天然這位進士,此後這個家族在明清兩朝,不但是名門望族,衣冠盛事不斷,其宗族和睦,手足情深的故事也為方志所記述。

被民房包圍的陳天然墓。

「登高薄暮」

《陳氏族譜》為線裝書,長約25釐米、寬約14釐米、厚不足2釐米,紙張泛黃,不過柔韌度好,儘管封面已經不在,前面的幾張空白頁也殘缺不堪,但好在內頁文字都很完整,每頁對摺騎縫處有「潁川堂族譜」字樣;頁面上手寫的正楷小字工整而秀逸,翻閱於掌中,真有點愛不釋手的感覺。

據族譜序文介紹,這一支陳氏宗親的渡瓊始祖名叫陳玄寶,遷自廣東,落戶在府城「後巷」(今府城朱雲路甘蔗園一帶),家族越來越大,尤其是有人讀書出仕之後,便被稱為「後巷陳氏」。

陳玄寶生一子陳貞,陳貞生一子陳瑞,陳瑞生了天棋、天佑、天祜、天然和天熙5個兒子。

這冊族譜在陳天然父親陳瑞「行略」一頁的右側,有4個小字「登高薄暮」,旁邊紙面上則是一片空白,這種現象為其他頁面上所沒有,陳氏後人也不明其中含意,倒成了一個小小的謎。或許修譜者要在那裡謄抄詩歌一首,又或許感慨陳瑞因兒子當官,被朝廷封贈為「奉政大夫、戶部郎中」時年事已高?

族譜由陳玄寶的十四世孫陳光祖所修,按寫於鹹豐二年(1852年)、落款者為「楊敏」的譜序可知,修譜時間當在此前;而據後人在空白頁上續寫的文字,陳光祖在鹹豐丙辰年,即1856年去世。

從內文看,族譜收錄了從入瓊始祖算起,200多年來14代人的世系和行略,但也僅限於陳天然這一條線的人丁,其兄弟的繁衍信息並未收錄其中。「後巷陳氏」的一位十八世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陳天然的後裔現在主要聚居在府城東部桂林社區,即其墓的周邊民房。

「後巷陳氏」自明代中期落戶瓊州,迄今至少20代人,歷時約500年。

「性行純粹」陳天然

陳天然字汝中,號「自所」,生於正德丙寅年(1506年),嘉靖戊子科(1528年)鄉試,他考得第五十二名舉人;乙未科(1535年)會試,陳天然考中進士,進入殿試環節,他名列第七十四位。此後,他被授予工部員外郎,轉授戶部主事,不久又升任戶部郎中,仕途可謂一帆風順。

「潁川堂」《陳氏族譜》「行略」寫到,陳天然後來又「外任江南鎮江府知府,丁父憂,服闋,起授湖廣永州府知府,繼丁吳太宜人憂,未仕」,對其任職時間和事跡沒有記載,只記到他卒於萬曆(應為「嘉靖」)乙卯年(1555年),享年五十歲。臨終題詩一首:「五馬歸來半百齊,皇恩浩蕩報無期。衣冠解脫還人世,夢入關中性不迷。」這是現能找到的陳天然唯一的傳世之作,最後一句幾乎可以說是對韋莊的《夢入關》的概括:「夢中乘傳過關亭,南望蓮峰簇簇青。馬上正吟歸去好,覺來江月滿前庭。」

很明顯,族譜對陳天然履歷的記述存在錯訛、含糊與出入之處,參照萬曆《瓊州府志》、乾隆《鎮江府志》和康熙《永州府志》,則大致可以釐清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由於在戶部主事任上「兩督倉儲,監鈔九江」,都以廉潔和節省而出名,陳天然連續被擢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外派鎮江任知府,不巧遇上旱災荒年,而「洲灘虛稅」又讓老百姓不堪重負,陳天然到任後,立即釐減。

當時,長江之上賊寇猖獗,陳天然練兵防備,鎮江一府得以安然無事。

此前,鎮江府衙的各項費用都是攤派到各個裡甲,民眾深受其苦日久,陳天然也全部革除,代之以購置公田,收取租金來作為辦公經費;他本人也捐出俸銀創立學田,賑濟寒門學子李僖、冉信等人。

監生曹大章參加科考的文章在格式上有所欠缺,但陳天然欣賞其才學,極力推薦和選拔,使得曹大章「連魁南宮」——1546年鄉試中舉,1553年會試拔得頭籌,成為「會元」,殿試時又奪得一甲第二名——「榜眼」。江蘇金壇人、詩文家曹大章後來確實不負陳天然的慧眼,不但才學了得,人品、官品也是有口皆碑的,曾經因為不願依附權相嚴嵩而被罷官。

廣東僉憲劉絃送表入京,途中突然病危,陳天然極力調護,但劉絃最終不治而亡,陳天然便為其料理後事。

雖然在鎮江四年任上做了大量實事、善事,卻由於「居官性狷介,不能俯仰要路」,意思是性情剛直,潔身自好,不與別人苟合,不懂得在官場上巧妙周旋和進退自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陳天然被改任永州知府,直隸永平人申價接替其位置。

兩年後,母親吳氏去世,陳天然回家奔喪守孝,浙江海鹽人錢芹繼任。居家期間,陳天然「親賢下介,詩酒自適」,對兄弟、故友中貧乏者,總是盡力周濟,毫不吝嗇。他留下的著作有《自新遺稿》,可惜已無處可覓。

對於陳天然的人品和個性,《廣東通志》稱其「生平敬慎,無可舉刺,時稱盛德君子云」。《瓊州府志》的評價是「孝友、溫惠、有雅量」,族譜裡則稱「其平生性行純粹」,是個單純的性情中人。

祖孫三人志書有傳

「公之子宗陵公、孫肖中公,均補弟子員,克紹家聲,父子、孫祖,繼繼承承,光昭郡乘,亦云盛矣。」族譜贈序作者楊敏這般寫道。

確實,在萬曆和乾隆《瓊州府志》中可以找到相關記載。陳天然的次子、郡庠生陳高(字宗陵),「敦族睦鄰,訓育孤侄(陳鳴鸞)如子,奉庶母如母,兄被誣抵責,高請以身代,晚年謝絕世務,吟詠自適」;孫子、郡庠生陳鳴珮(字肖中),「器宇端重,善詩賦,壽八十,舉介賓」。

陳天然的孫子陳鳴鸞、陳鳴珂、曾孫陳忠謨、玄孫陳有仁、陳有信等,他們都是郡庠生或貢生。

此外,康熙《瓊郡志》、鹹豐和民國的《瓊山縣誌》以及族譜還記載了陳天然的長子陳京,曾在北京國子監讀書,後來當過廣西馬平縣訓導,為人「慷慨博雅,尤長於詩」,可惜跟他父親一樣,也是五十歲就去世了;陳京的兒子陳明鸞是崇禎年間的一名歲貢,被朝廷選任廣東潮陽縣學教諭,但他沒有赴任;陳高的長子陳鳴珂還當過江西南雄府學訓導(縣誌記作「教諭」)。

相關焦點

  • 名門望族:海南「後巷陳氏」家族軼事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潁川堂」《陳氏族譜》中陳天然的行略▲被民房包圍的陳天然墓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陳家雄一次不經意的騎行,途經海口瓊州府城東邊的博雅路,路的入口不遠處右側有一座白衣庵,白衣庵右斜對面是一座墳塋,走近墓前一看墓碑,竟然是明代嘉靖年間進士陳天然之墓,墓的後方有其後人所立的長方形石碑,上面刻著陳天然的履歷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這個家族與當時任何一個家族不同的是,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儼然一個桃花源式的社會。《德安縣誌》記載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更是「江州義門陳」的一個象徵。據記載,義門陳氏養了一百隻狗,吃飯時若有一隻沒到,其餘的狗都不會吃。當時的宋朝皇帝昭宗聽說後,十分驚奇,派人做了一百個米饃送往義門試驗。
  • 己亥(2019)年清明祭掃二世祖曾邱林公配妣陳氏孺人之墓傳統文化活動
    清明祭祖慎終追遠,為緬懷遷瓊二世祖邱林公配妣陳氏孺人將於4月27日(農曆己亥年三月廿三日)上午十時在澄海南澄邁瑞溪鎮南頭村(海南曾氏大宗祠堂東邊約一公裡)邱林公墓場舉行「弘揚傳統祭掃祖墓文化活動」。希望各位宗親互相轉告,撥冗參加,弘揚清明祭祖文化活動。
  • 一處寺廟遺址,牽出一個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
    位於高坡處的造像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它最初被人們認為是白蓮教的遺存。經過考古專家們的鑑定,它更傾向於是一個帶有道教因素的造像。而其後的考古發掘,則又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帶有「寺」墨書的青瓷碗和「口庵」刻書的紫石硯,這些文字信息又將宗教遺蹟的性質指向了寺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寧波認為這是一處佛道兼容的寺廟。而這座寺廟,還有著當地陳氏家族家廟的性質。陳軒是誰?
  • 江山代有才人出,海南陳氏出英豪!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陳氏子孫後代 遍布在全省四千餘個村莊 自古以來,陳氏在中國百家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人口繁盛,家族眾多。
  • 義寧陳氏家族有多牛?自古詩書之家,民國期間出了陳寅恪
    陳寅恪的出現,與其所在家族成員數代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二百年間,陳氏家族由棚戶而鄉紳,由鄉紳而登仕途,由仕途而入學林,書寫了一個家族的傳奇。陳寅恪是江西義寧人,義寧即今日江西修水縣。此地峰巒疊嶂,地形崎嶇,加上與湖南、湖北相鄰,自古有"吳頭楚尾"之稱。清康熙初,此地兵禍連年,加上水旱災害不斷,導致死者眾多。
  • 陳氏家族興建的昌文塔,見證陳氏400多年的歷史!
    它的締造者,不是當時的官府,也不是高僧,而是安文當地的一個大家族。 時至今日,面對這座靜靜矗立的古塔,多數安文人仍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古時先人為何要建這座塔?」 磐安縣文保所負責人周鋮濤說,要想探究謎底,就不得不提建塔時東陽縣令郭一鄂所作的《昌文塔記》,這篇文章詳細記載了造塔經過。
  • 義門陳氏,十五代四千口聚族而居,後奉旨分家,被譽為天下第一家
    我國唐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龐大的家族,創造了十五代、近四千口聚族而居的歷史,這個家族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家」的江州義門陳氏。義門陳氏,又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唐宋時期於廬山腳下、鄱陽湖畔的古江州(今江西德安縣)聚族而居的大家族,由陳朝宣帝第六子之五世孫陳旺於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開創,唐僖宗、唐昭宗曾分別御筆親題「九重天上書聲舊,千古人間義字香」「旌表義門陳氏」,自此江州陳氏定名為義門陳氏。
  • 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陳姓起源及家族史!
    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誌。一部中華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縮影的中華民族歷史通書;一部陳氏家族發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國社會發展史。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斕篇章,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能給人以啟迪,予現實以借鑑;增炎黃子孫之自豪,壯中華民族之氣概。
  • 家丨南方第一大姓陳氏起源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據《唐書·宰相世系》和相關史料記載,陳亡後,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公元前386年,陳的分支仕齊的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出自媯姓說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
  • 海南人口最多的十大姓氏,你的姓有在榜上嗎?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炎黃子孫一直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大家熟知的《百家姓》是一個關於中文姓氏的書,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以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是因為讀起來順口,易學易記。
  • 【海南周刊·海之南】清代海口石山儒安村陳毓桂,是怎樣成為鄉賢的?
    儒安村保留著大量較為完好的火山巖古民居,其中以陳氏民居群最具特色,總體布局整齊,部分錯落有致,精緻的石雕和木雕技藝,讓人嘆為觀止。  陳氏於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入村,與此前定居的顏氏聯姻後,繁衍生息,人丁興旺。
  • 瓊州家風軼事:丘濬家中出賢母 教子有方令人尊敬
    原標題:瓊州家風軼事:丘濬家中出賢母 教子有方令人尊敬   海南明清時,先賢輩出,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有一位好母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當然,這樣的家庭大都是喪夫喪父的不幸家門,或許正是帶有悲情命運的身世,造就了一個個優秀瓊州好兒郎的剛勁品格。
  • 陳氏家族輩序列號!
    盛承大業,仕振鴻球,名揚海國,發達嘉(家)邦  ●廣東東莞茶園:圓(yuan)遠紹真、玉發其祥  ●廣東羅定:鳴、鳳、周、文、瑞、聖、德、永、光、超。  ●廣東信宜的(始遷祖是崇禮公):家,安,國,慶●廣東陽江大朗始祖應鰲公班輩:奇 才 化 國; 茂 德 輝 宗;庭 培 玉 樹;永慶 昌 隆。
  • 陳氏家族文化,家訓家規
    陳氏家族十二榮十二恥以熱愛家族為榮;以損害家族為恥。以服務家族為榮;以背離家族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遵守家族制度為榮;以違背家族制度為恥。以勤奮努力為榮;以不思進取為恥。
  • 陳氏家族——堂號、字輩概述
    湖北省廣水市義門陳氏字輩:道可光家,昌延奉兆,義乃紹祖,慶啟鴻文 雲南省鎮雄縣黑樹鎮陳氏(遷徙自貴州畢節)二十代字輩:泰玉元業,應世學思,克繼祖善,石登有必,朝顯庭煥 安徽廬江縣嶽廟陳莊陳姓字輩:光國啟家,崇先玉後,福德滿倉。
  • 陳氏大祠堂
    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廣東湛江市坡頭區東面,乾塘鎮政府西三公裡的坡乾公路旁的東面,坐北向南,建築佔地面積837.1平方米,磚石結構,分三座二天井,三進三門,左右兩廊銜接,內有廂房12間,整體由46條柱子支撐,其中磚柱28條,石柱10條,木柱8條。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陳氏的榮耀——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
  • 廈門集美區碑頭社水源堂陳氏家廟重建落成慶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義門陳氏家族」,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閱讀。弘揚陳氏文化,共建家族新文明!                                                            由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陳氏委員會副會長陳國田代轉達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 陳氏根脈基本常識!你懂得多少?
    陳寔與他的兒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又與同縣的鐘皓、荀淑、韓韶等人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由陳寔開創的潁川陳氏家族,在此後的魏晉時期長達三百年的歷史中,一直都是一個家族地位顯赫的名門望族,而他也被後人尊為潁川陳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