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堂」《陳氏族譜》中陳天然的行略。
一次不經意的騎行,途經海口瓊州府城東邊的博雅路,路的入口不遠處右側有一座白衣庵,白衣庵右斜對面是一座墳塋,走近墓前一看墓碑,竟然是明代嘉靖年間進士陳天然之墓,墓的後方有其後人所立的長方形石碑,上面刻著陳天然的履歷。
幾番打聽,終於聯繫到陳天然的後裔,並有幸讀到續修於清代鹹豐年間的「潁川堂」《陳氏族譜》殘本一冊,得知其先祖渡瓊時間較晚,但到了第四代,就誕生了陳天然這位進士,此後這個家族在明清兩朝,不但是名門望族,衣冠盛事不斷,其宗族和睦,手足情深的故事也為方志所記述。
被民房包圍的陳天然墓。
「登高薄暮」
《陳氏族譜》為線裝書,長約25釐米、寬約14釐米、厚不足2釐米,紙張泛黃,不過柔韌度好,儘管封面已經不在,前面的幾張空白頁也殘缺不堪,但好在內頁文字都很完整,每頁對摺騎縫處有「潁川堂族譜」字樣;頁面上手寫的正楷小字工整而秀逸,翻閱於掌中,真有點愛不釋手的感覺。
據族譜序文介紹,這一支陳氏宗親的渡瓊始祖名叫陳玄寶,遷自廣東,落戶在府城「後巷」(今府城朱雲路甘蔗園一帶),家族越來越大,尤其是有人讀書出仕之後,便被稱為「後巷陳氏」。
陳玄寶生一子陳貞,陳貞生一子陳瑞,陳瑞生了天棋、天佑、天祜、天然和天熙5個兒子。
這冊族譜在陳天然父親陳瑞「行略」一頁的右側,有4個小字「登高薄暮」,旁邊紙面上則是一片空白,這種現象為其他頁面上所沒有,陳氏後人也不明其中含意,倒成了一個小小的謎。或許修譜者要在那裡謄抄詩歌一首,又或許感慨陳瑞因兒子當官,被朝廷封贈為「奉政大夫、戶部郎中」時年事已高?
族譜由陳玄寶的十四世孫陳光祖所修,按寫於鹹豐二年(1852年)、落款者為「楊敏」的譜序可知,修譜時間當在此前;而據後人在空白頁上續寫的文字,陳光祖在鹹豐丙辰年,即1856年去世。
從內文看,族譜收錄了從入瓊始祖算起,200多年來14代人的世系和行略,但也僅限於陳天然這一條線的人丁,其兄弟的繁衍信息並未收錄其中。「後巷陳氏」的一位十八世孫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陳天然的後裔現在主要聚居在府城東部桂林社區,即其墓的周邊民房。
「後巷陳氏」自明代中期落戶瓊州,迄今至少20代人,歷時約500年。
「性行純粹」陳天然
陳天然字汝中,號「自所」,生於正德丙寅年(1506年),嘉靖戊子科(1528年)鄉試,他考得第五十二名舉人;乙未科(1535年)會試,陳天然考中進士,進入殿試環節,他名列第七十四位。此後,他被授予工部員外郎,轉授戶部主事,不久又升任戶部郎中,仕途可謂一帆風順。
「潁川堂」《陳氏族譜》「行略」寫到,陳天然後來又「外任江南鎮江府知府,丁父憂,服闋,起授湖廣永州府知府,繼丁吳太宜人憂,未仕」,對其任職時間和事跡沒有記載,只記到他卒於萬曆(應為「嘉靖」)乙卯年(1555年),享年五十歲。臨終題詩一首:「五馬歸來半百齊,皇恩浩蕩報無期。衣冠解脫還人世,夢入關中性不迷。」這是現能找到的陳天然唯一的傳世之作,最後一句幾乎可以說是對韋莊的《夢入關》的概括:「夢中乘傳過關亭,南望蓮峰簇簇青。馬上正吟歸去好,覺來江月滿前庭。」
很明顯,族譜對陳天然履歷的記述存在錯訛、含糊與出入之處,參照萬曆《瓊州府志》、乾隆《鎮江府志》和康熙《永州府志》,則大致可以釐清其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由於在戶部主事任上「兩督倉儲,監鈔九江」,都以廉潔和節省而出名,陳天然連續被擢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外派鎮江任知府,不巧遇上旱災荒年,而「洲灘虛稅」又讓老百姓不堪重負,陳天然到任後,立即釐減。
當時,長江之上賊寇猖獗,陳天然練兵防備,鎮江一府得以安然無事。
此前,鎮江府衙的各項費用都是攤派到各個裡甲,民眾深受其苦日久,陳天然也全部革除,代之以購置公田,收取租金來作為辦公經費;他本人也捐出俸銀創立學田,賑濟寒門學子李僖、冉信等人。
監生曹大章參加科考的文章在格式上有所欠缺,但陳天然欣賞其才學,極力推薦和選拔,使得曹大章「連魁南宮」——1546年鄉試中舉,1553年會試拔得頭籌,成為「會元」,殿試時又奪得一甲第二名——「榜眼」。江蘇金壇人、詩文家曹大章後來確實不負陳天然的慧眼,不但才學了得,人品、官品也是有口皆碑的,曾經因為不願依附權相嚴嵩而被罷官。
廣東僉憲劉絃送表入京,途中突然病危,陳天然極力調護,但劉絃最終不治而亡,陳天然便為其料理後事。
雖然在鎮江四年任上做了大量實事、善事,卻由於「居官性狷介,不能俯仰要路」,意思是性情剛直,潔身自好,不與別人苟合,不懂得在官場上巧妙周旋和進退自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陳天然被改任永州知府,直隸永平人申價接替其位置。
兩年後,母親吳氏去世,陳天然回家奔喪守孝,浙江海鹽人錢芹繼任。居家期間,陳天然「親賢下介,詩酒自適」,對兄弟、故友中貧乏者,總是盡力周濟,毫不吝嗇。他留下的著作有《自新遺稿》,可惜已無處可覓。
對於陳天然的人品和個性,《廣東通志》稱其「生平敬慎,無可舉刺,時稱盛德君子云」。《瓊州府志》的評價是「孝友、溫惠、有雅量」,族譜裡則稱「其平生性行純粹」,是個單純的性情中人。
祖孫三人志書有傳
「公之子宗陵公、孫肖中公,均補弟子員,克紹家聲,父子、孫祖,繼繼承承,光昭郡乘,亦云盛矣。」族譜贈序作者楊敏這般寫道。
確實,在萬曆和乾隆《瓊州府志》中可以找到相關記載。陳天然的次子、郡庠生陳高(字宗陵),「敦族睦鄰,訓育孤侄(陳鳴鸞)如子,奉庶母如母,兄被誣抵責,高請以身代,晚年謝絕世務,吟詠自適」;孫子、郡庠生陳鳴珮(字肖中),「器宇端重,善詩賦,壽八十,舉介賓」。
陳天然的孫子陳鳴鸞、陳鳴珂、曾孫陳忠謨、玄孫陳有仁、陳有信等,他們都是郡庠生或貢生。
此外,康熙《瓊郡志》、鹹豐和民國的《瓊山縣誌》以及族譜還記載了陳天然的長子陳京,曾在北京國子監讀書,後來當過廣西馬平縣訓導,為人「慷慨博雅,尤長於詩」,可惜跟他父親一樣,也是五十歲就去世了;陳京的兒子陳明鸞是崇禎年間的一名歲貢,被朝廷選任廣東潮陽縣學教諭,但他沒有赴任;陳高的長子陳鳴珂還當過江西南雄府學訓導(縣誌記作「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