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寺廟遺址,牽出一個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

2020-12-16 騰訊網

2019年8月,

湖南省考古所在在平江深山裡的大湖坪

發現了一處寺廟遺址

由此牽出一系列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

平江福壽山的這座廟,它和陳姓有啥關係?

這個叫「大湖坪」的地方實在隱藏得太深了。它位於福壽山接近頂部區域的一個山間谷地裡。密林幽竹,深不可測。在考古發掘之前,其實這裡已經有文物出露於地面。五尊殘破的造像被東倒西歪地遺棄在林間,一口巨大的石缸就在不遠處。

這裡也叫大福坪。東有福壽山,南有九龍山,西為白水山,東北是福桶山,四面群山環抱,中間是一處非常平坦的山地。考古工作陸續展開後,新的發現不斷顛覆這裡只是一個「白蓮教遺址」的觀念。砍掉密集的林木,剖開厚重的土層,一座寺廟遺址赫然出現在眼前。我們站在坡頂山寨的位置向下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片建築群的功能分區。它有一座大殿,大殿旁邊是一個偏殿,另一邊高臺處是造紙遺蹟。穿過造紙遺蹟,則是一片頗有規模的住宅區。在這片建築群後方山坡的竹林裡,則是一座家族墓葬。

福壽山考古遺址

跳出這片建築群,環顧四周,可以清晰看出這裡的自然地理風貌。坡地的兩側,有溪水環繞,周圍則是起伏的山巒。如果居住規模不大,這裡真的可以說是一個極為美好的隱居地。

走下山坡,進入遺址內部。建築基礎與構件遍布,其中最為精美的是位於大殿基礎上的石雕構件,紋飾繁複而美。一口巨大的太平缸位於大殿之前,據說是為寺院防火所用。

位於高坡處的造像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它最初被人們認為是白蓮教的遺存。經過考古專家們的鑑定,它更傾向於是一個帶有道教因素的造像。而其後的考古發掘,則又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帶有「寺」墨書的青瓷碗和「口庵」刻書的紫石硯,這些文字信息又將宗教遺蹟的性質指向了寺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寧波認為這是一處佛道兼容的寺廟。而這座寺廟,還有著當地陳氏家族家廟的性質。

陳軒是誰?

這座廟叫什麼名字?清代,《同治平江縣誌》中記載:「福石寺在縣南七十裡百房洞,宋陳軒建」。陳軒是誰?從現存陳氏族譜中得知,他是陳氏潭州官莊端公的五世孫,他還是一位宋代的正五品文散官。

光緒十八年壬辰重修《聚奎堂陳氏族譜》記載:「迄至五世孫軒乃遷平江福石山下,創基立業……祖軒公,官奉議大夫,經過河南開封府見民饑荒,施米八百擔賑濟饑民,歸受平江福石山四圍祖業,在福石山修福壽寺,供祖主,修佛像造住房於山洞口,以為避居防侵之所」。

福石山,是福壽山曾經的名字。然而縣誌中提到的百房洞就是現在的大湖坪嗎?

我們在清同治《平江縣誌》的「水篇」裡找到這樣一段:百房洞水,源出福石山大湖坪,北流七裡……左與白水合,又西南流五裡至獻寶臺。因此百房洞與大湖坪可以確認為同一地理區域。但這裡如何能夠確認為就是縣誌中所述的福壽寺?陳氏族譜提供了另一個證據。在民國重修的陳氏族譜中,有一位二十世的陳太烈公,族譜中記錄了他的墓碑文。「太烈公,字朝揚,明洪武三年立居獅蹲大屋場祖基,重修福壽山香火堂,明永樂二十一年歿,葬福壽山寺後,配郝氏,明宣德元年丙午十月二十日戌時歿,葬福壽山寺後,夫婦合墓」。獅村就是獅蹲,後來改成了思村,現在又改名為福壽山鎮。幸運的是,省考古所在發掘過程中找到了這座墓。

陳氏端公世系二十世陳太烈夫婦墓

在遺址的後方,我們順著一段因為修水庫而被砍伐出的路,找到了楊寧波所說的陳太烈夫婦墓。墓碑為重修,上面寫著「明逝二十世祖考妣陳公太烈母郝氏老大(孺)人歸葬」。墓前散落的殘碑,上面有殘損的碑文,依稀可見「住獅蹲」「配郝氏」等文字。這裡確是陳太烈夫婦的合葬墓。家族墓的發現明確了這座遺址就是福壽寺,但仍有其他疑點。二十世陳太烈重新整修了福壽寺,但最初修建福壽寺的是否是五世祖陳軒,依然待考。我們在家譜中所能找到的,是關於陳軒在徐州做官,並葬於徐州的文獻記錄。

為什麼要把義門陳家拆散?歷史上發生了什麼大事件?

我們開著車一路來到了白寺村。

進村口便看到了一家叫作「義門飯店」的餐館。我對同行的記者說,這個老闆肯定姓陳。

進門一問,老闆果然姓陳,名叫陳意堅。之所以有這樣的準確推斷,是因為他的店名。義門這個詞,基本上只有陳氏家族的人在使用。

他知道我們的來意後,給我們拿出來他家所藏家譜。他們與山上的陳太烈家,居然不是同一支,他們來自廣東。而據1994年7月出版的《平江縣誌》姓氏卷中所述,關於歷史上陳姓遷往平江的記錄一共有四條,其中清乾隆二年,確實有一支來自廣東嘉應。而山上的陳太烈則來自於著名的陳氏潭州官莊一世祖端公。

陳意堅家的義門陳氏族譜

然而,事情似乎並不是這樣簡單,陳氏遷徙的背後,隱藏著中國宗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義門陳氏分莊。宋嘉祐七年(1062),由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義門陳氏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拆散了義門陳氏,並派人監護分析。最終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3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這應該是史上最大規模分家了。一個興盛了332年,聚集同族人口3900餘口的超級大家族從此走向離散。

作為名門望族的陳家,為何被強行拆散?史書的記載冠冕堂皇,理由卻難以讓人信服。看一下義門陳氏的歷史,或許可以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義門陳氏會被強行分解。

唐開元十二年(724),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中和四年(884)已經是數代居住150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古時江右泛指江西,義門陳氏作為江右望族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

成也宗族,敗也宗族。在陳氏成為幾朝宗族典範的同時,越來越大的規模,以及宗族中遍布的高級官員讓權力體系感受到了一種威脅。朝廷對於一家獨大有一種深深的擔憂。這種「大」,並不在于姓氏規模。人口數量上多於陳家的宗族數不勝數,但大多比較分散。陳家三百多年聚族而居,且宗族中官員眾多,足以結成強大的宗族聯盟。

提出這種憂慮的人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包拯。是的,就是那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

「老陳家的廟」,在湖南有好幾座

在整理地方志和族譜的過程中,一些新的信息不斷地讓我們感到驚喜。

為了查找陳軒來到平江福壽山的過程,我們翻閱了《長沙縣誌》,裡面提到「福壽寺唐陳英仲修,復改名斂田寺今復舊名」。陳英仲是端公的三世孫,他怎麼也修了一座福壽寺?考慮到這是長沙縣誌,這座福壽寺其實就在長沙縣的開慧鎮,這座福壽寺後來又改名為斂田寺。之所以有這樣的改動,緣於八世的陳團娶了九位妻子,生了十一個兒子。到第十一子陳可秀時已無田可分,於是讓前面十個哥哥每人讓出一分田來,聚攏成田給可秀管理。福壽寺因此改為斂田寺,以紀念這次彰顯家族情義的分田事件。

福壽山中的白寺村裡,有很多陳姓族人

《長沙義門陳氏陳端公世系》中也提到「英仲,伯萬長子,官參軍,建福壽寺,即今斂田寺,隨寓置麻林橋莊,修石鼓牛平願橋,葬滄浪橋石墓拜臺四步華表碑記」。

陳英仲是家族中第一個修寺的人,並且這座寺廟也叫「福壽寺」。 修寺或是陳氏沿襲的傳統。他的孫子陳軒,移居當時的福石山後,也建了一座福壽寺。福石山也許正是從這個時期之後,才開始被叫作福壽山。

在陳軒之後,陳氏的後人,二十世陳太烈重新修繕了福壽寺(那時還叫福石寺)。在五世到二十世之間,十幾代的間隔時間,大湖坪並未成為陳氏一直持續的繁衍生息之地。陳軒晚年致仕,去了徐州,也葬在了徐州,遠離了故土。他的兒子也留在了徐州,直到他的孫輩陳敬孫在晚年才又重新回到了湖南。

不知是什麼緣故,二十世的陳太烈來到了大湖坪這片祖居之地,並重建了福壽寺,使之成為陳氏家族的一個祭祀地。一直到晚年,陳太烈與他的妻子郝氏都居住在這個深山裡的祖地,死後也安葬在寺後的山坡上。他的兒子陳宗傳則離開了這個地方,去往了山下平江南鄉石圳居住,並在那裡繁衍生息。

陳氏端公世系的另外幾支,也熱衷於修寺。據族譜記載,「仲嗣,國學生,配駱氏,夫婦葬朱山觜,生泰士,原名泰清字儒林,國學生,配江氏,居河西修白雲寺」,「必貴,表長子。官刑部左侍郎,解組歸田,居碧湘街同弟必賢建東林寺,旋屯田十石四鬥,田界自寺門口起至周家衝止,鑄鐘一口入寺」。

但這些寺廟都在長沙,與平江的福壽寺並無關聯。

與福壽寺有來往的陳氏家廟是安心寺,時間已經到了清初。陳氏在平江的後人陳存,在福壽山下的黃泥坪修建了一座安心寺(清同治平江縣誌載:安心寺,在縣南五十裡黃泥坪)。在陳氏新修的族譜中,有一段《重修安心寺碑文》記載。其中提到「又於福壽寺迎釋子如日禪師來居此寺,以師事之」、「戊子歲又於白水寺迎釋子昆明居此」。

修寺,並與家廟相結合祭祀,是古代宗族文化中具有非常意義的事件。修建者多被族譜著重記載,成為一種歷史榮光。

到清代,福壽寺與安心寺已構成了陳氏在福壽山區的家族信仰中心,白水寺則是與之互通聯繫的宗教機構。白雲寺作為臨濟宗寺廟,似乎與它們並無聯繫。在距離當時縣南五十裡的福壽山區域,堯峰寺、大峰寺、寶志寺、寶峰寺(孔姓山主建)、安心寺、田巖寺、大巖寺、松鱗寺、永福寺、白水寺、白雲寺、福石寺(福壽山寺)十二座寺院密集於此,盛況空前。

END

文字|常立軍

圖片|常立軍、李林冬

微信編輯|常立軍

相關焦點

  • 江州義門陳氏,一個神奇的家族
    這個家族與當時任何一個家族不同的是,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儼然一個桃花源式的社會。《德安縣誌》記載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更是「江州義門陳」的一個象徵。據記載,義門陳氏養了一百隻狗,吃飯時若有一隻沒到,其餘的狗都不會吃。當時的宋朝皇帝昭宗聽說後,十分驚奇,派人做了一百個米饃送往義門試驗。
  • 湖南平江福壽山發現宋代寺廟遺址
    本次發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21個,擴方面積640平方米,而發掘區北部的石擋牆遺存落差大,未布探方發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總發掘面積近4000平方米,發現了宋元明時期的寺廟遺址、清初山寨遺存和晚清民國時期的造紙遺蹟(圖一)。
  • 陳氏家族興建的昌文塔,見證陳氏400多年的歷史!
    這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震撼的莫過於它的文氣。 它的締造者,不是當時的官府,也不是高僧,而是安文當地的一個大家族。 時至今日,面對這座靜靜矗立的古塔,多數安文人仍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古時先人為何要建這座塔?」
  • 【考古札記】楊寧波:大湖坪遺址考古發掘收穫
    一、前言 大湖坪遺址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福壽山頂,海拔高度1000餘米。為配合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工程的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執字(2019)第823號),2019年8月至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組成考古隊,對大湖坪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 陳氏家族文化,家訓家規
    陳氏家族十二榮十二恥以熱愛家族為榮;以損害家族為恥。以服務家族為榮;以背離家族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遵守家族制度為榮;以違背家族制度為恥。以勤奮努力為榮;以不思進取為恥。
  • 西安一寺廟,和《妖貓傳》一僧人有關,是日本人非常仰慕的寺廟
    在我國,外來宗教,經過幾千年來不斷的融合發展,逐漸的本土化,現如今,在我國,佛教的寺廟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就去一個寺廟,這裡和陳凱歌的《妖貓傳》有關,這裡和日本有關,這裡和日本高僧有關,這裡就是青龍寺。青龍寺青龍寺位於陝西西安市城東南鐵爐廟村北的樂遊原上,青龍寺是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青龍寺前身是靈感寺,要說青龍寺,真的是一個富有傳奇的寺廟,唐武德四年(621)青龍寺寺廢,因為龍朔二年
  • 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陳姓起源及家族史!
    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誌。一部中華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縮影的中華民族歷史通書;一部陳氏家族發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國社會發展史。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斕篇章,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能給人以啟迪,予現實以借鑑;增炎黃子孫之自豪,壯中華民族之氣概。
  • 名門望族:海南「後巷陳氏」家族軼事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潁川堂」《陳氏族譜》中陳天然的行略▲被民房包圍的陳天然墓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陳家雄一次不經意的騎行,途經海口瓊州府城東邊的博雅路,路的入口不遠處右側有一座白衣庵,白衣庵右斜對面是一座墳塋,走近墓前一看墓碑,竟然是明代嘉靖年間進士陳天然之墓,墓的後方有其後人所立的長方形石碑,上面刻著陳天然的履歷
  • 海寧陳姓人家看過來 湖北陳氏家族來找失散的族人了
    陳氏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現在有族人8000多位,但這個大家族並不完整,缺少的那一部分就在海寧。」 陳緒賜說。原來,大約在明代永樂年間,陳氏宗祠第十六代傳人陳原良鄉試中舉後攜子陳志惠跟隨當時的一位將軍遠徵。戰事結束後,陳原良被派至海寧做官,兒子陳志惠也一同來到海寧。但當時的通訊手段不發達,鹹寧和海寧兩地距離又遠,再加上時代變遷帶來的戰爭,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漸漸與家鄉族人失去了聯繫。
  • 海南周刊「後巷陳氏」家族軼事:遷瓊三代造就一個書香禮義之家
    「潁川堂」《陳氏族譜》中陳天然的行略。一次不經意的騎行,途經海口瓊州府城東邊的博雅路,路的入口不遠處右側有一座白衣庵,白衣庵右斜對面是一座墳塋,走近墓前一看墓碑,竟然是明代嘉靖年間進士陳天然之墓,墓的後方有其後人所立的長方形石碑,上面刻著陳天然的履歷。
  • 莆田系陳氏家族資料背景成員:陳金秀陳建煌麾下醫院名單
    莆田醫療界盛傳一個「一團二秀」的說法,其中,「團」指的是詹國團,而「秀」則正是另一大家族陳氏家族的陳金秀。  與詹氏家族相比,陳氏家族顯得更加隱秘。據媒體報導稱,其產業已經擴張到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不同醫療領域的、不同醫療公司的、不同名字的、有著不同法人的醫院。
  • 陳群、陳泰與潁川陳氏的興衰
    陳群陳群自小就有令名,當時潁川陳氏、荀氏八人出遊,有「八龍」的美譽,陳群的祖父陳太丘就曾對陳群表示驚奇,認為他能夠讓家族興盛。事實上,也正是陳群一度讓潁川陳氏走向興盛。不過後人對於陳群之忠頗有爭議,其來源除了史書所記載的曾為漢臣而終侍曹魏之外,還有一則和《世說新語》中的故事有關:曹丕亡漢成魏之後,群臣道賀,唯有陳群、華歆面有哀容,曹丕因此感到不悅,遂問之,陳群回答道:「我曾經是漢朝的臣子,雖然心裡為陛下感到高興,但是義理所至,我和華歆確實該表現出難過的樣子。」
  • 蘇州內部鼎鼎有名的寺廟,一個與古詩有關,一個門票價錢僅一元!
    大家對於蘇州肯定都不陌生吧,蘇州也是我們中國一個非常有名的古老的城市了,而蘇州內部最為有名的可能就是蘇州園林了,蘇州園林古色古香,每一個園林都有著他們自己的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蘇州其實除了蘇州園林之外,蘇州內部還有著不少知名的寺廟,不知道大家對此了不了解呢?
  • 四大家族之一的陳氏家族,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在上世紀20年代的歷史風雲中,蔣、宋、孔、陳逐漸成為了把持民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大家族,這四大家族以蔣氏家族為首,他們緊密結合,在當時的那段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筆墨。不過,曾經如日中天的四大家族隨著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最終煙消雲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四大家族之一的陳氏家族在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後過得怎麼樣?
  • 2019年陳氏十大熱點新聞出爐!看看你家族上榜了嗎?
    讓我們跟隨時間的腳步一起來回顧盤點2019年陳氏熱點新聞!(註:本次評選僅限於2019年度在陳氏在線發表的陳氏新聞,本次評選根據閱讀量排名,評選結果僅適用於陳氏在線平臺,不作其他社會性質評比依據。)10月6日,農曆九月初八)上午,紀念肇波公定居陸川783年公祭大典在肇波公和油氏祖婆墓前隆重舉行,來自各地的肇波公後裔約兩萬人齊聚始祖墓前,瞻仰始祖佳城福地,緬懷先祖恩德,虔誠祭拜,以寄託後人追思先祖之情,培植家族血脈之根。廣東化州市楊梅鎮黃槐垌村,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年例大餐及文化大餐。
  • 曹縣觀音禪寺,曹縣境內迄今為止最大的一處寺廟!
    ⊙聯繫我們⊙微信:caoxianbbs01⊙QQ:1005733380曹縣觀音禪寺,是曹縣境內迄今為止最大的一處寺廟, 原為一柏擔一鍾寺院。位於曹縣城南4公裡處,鄭莊街道辦事處代樓行政村北,是在當地「一柏擔一鍾寺院」原址的基礎上,籌集善款於2011年正式興建的。
  • 陳氏大祠堂
    天下陳氏是一家,我們都在關注!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陳氏的榮耀——義門陳氏
    義門陳氏即江右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唐開元十二年,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
  • 泉州鯉城常泰街道「九十九間」洋樓見證陳氏家族赤子心
    ­  在泉州鯉城常泰街道,提起「蔗園」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但是一說到「九十九間洋樓」,許多人總能指出它的方位。從五星社區向紫帽山方向走去,穿過古榕和康樂亭,一排建築映入眼帘:四座洋樓與三座古大厝合成一個庭院,整齊、宏偉、別致,這就是「蔗園」。­  這些獨具特色的建築,見證過一個家族的成長,也蘊含陳氏幾代人為善積德、愛國愛鄉的赤子情懷。
  • 陳氏家族——堂號、字輩概述
    德星堂、德聚堂 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裡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