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湖南省考古所在在平江深山裡的大湖坪
發現了一處寺廟遺址
由此牽出一系列與陳氏家族有關的故事。
平江福壽山的這座廟,它和陳姓有啥關係?
這個叫「大湖坪」的地方實在隱藏得太深了。它位於福壽山接近頂部區域的一個山間谷地裡。密林幽竹,深不可測。在考古發掘之前,其實這裡已經有文物出露於地面。五尊殘破的造像被東倒西歪地遺棄在林間,一口巨大的石缸就在不遠處。
這裡也叫大福坪。東有福壽山,南有九龍山,西為白水山,東北是福桶山,四面群山環抱,中間是一處非常平坦的山地。考古工作陸續展開後,新的發現不斷顛覆這裡只是一個「白蓮教遺址」的觀念。砍掉密集的林木,剖開厚重的土層,一座寺廟遺址赫然出現在眼前。我們站在坡頂山寨的位置向下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出這片建築群的功能分區。它有一座大殿,大殿旁邊是一個偏殿,另一邊高臺處是造紙遺蹟。穿過造紙遺蹟,則是一片頗有規模的住宅區。在這片建築群後方山坡的竹林裡,則是一座家族墓葬。
福壽山考古遺址
跳出這片建築群,環顧四周,可以清晰看出這裡的自然地理風貌。坡地的兩側,有溪水環繞,周圍則是起伏的山巒。如果居住規模不大,這裡真的可以說是一個極為美好的隱居地。
走下山坡,進入遺址內部。建築基礎與構件遍布,其中最為精美的是位於大殿基礎上的石雕構件,紋飾繁複而美。一口巨大的太平缸位於大殿之前,據說是為寺院防火所用。
位於高坡處的造像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它最初被人們認為是白蓮教的遺存。經過考古專家們的鑑定,它更傾向於是一個帶有道教因素的造像。而其後的考古發掘,則又發現了宋元時期的帶有「寺」墨書的青瓷碗和「口庵」刻書的紫石硯,這些文字信息又將宗教遺蹟的性質指向了寺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楊寧波認為這是一處佛道兼容的寺廟。而這座寺廟,還有著當地陳氏家族家廟的性質。
陳軒是誰?
這座廟叫什麼名字?清代,《同治平江縣誌》中記載:「福石寺在縣南七十裡百房洞,宋陳軒建」。陳軒是誰?從現存陳氏族譜中得知,他是陳氏潭州官莊端公的五世孫,他還是一位宋代的正五品文散官。
光緒十八年壬辰重修《聚奎堂陳氏族譜》記載:「迄至五世孫軒乃遷平江福石山下,創基立業……祖軒公,官奉議大夫,經過河南開封府見民饑荒,施米八百擔賑濟饑民,歸受平江福石山四圍祖業,在福石山修福壽寺,供祖主,修佛像造住房於山洞口,以為避居防侵之所」。
福石山,是福壽山曾經的名字。然而縣誌中提到的百房洞就是現在的大湖坪嗎?
我們在清同治《平江縣誌》的「水篇」裡找到這樣一段:百房洞水,源出福石山大湖坪,北流七裡……左與白水合,又西南流五裡至獻寶臺。因此百房洞與大湖坪可以確認為同一地理區域。但這裡如何能夠確認為就是縣誌中所述的福壽寺?陳氏族譜提供了另一個證據。在民國重修的陳氏族譜中,有一位二十世的陳太烈公,族譜中記錄了他的墓碑文。「太烈公,字朝揚,明洪武三年立居獅蹲大屋場祖基,重修福壽山香火堂,明永樂二十一年歿,葬福壽山寺後,配郝氏,明宣德元年丙午十月二十日戌時歿,葬福壽山寺後,夫婦合墓」。獅村就是獅蹲,後來改成了思村,現在又改名為福壽山鎮。幸運的是,省考古所在發掘過程中找到了這座墓。
陳氏端公世系二十世陳太烈夫婦墓
在遺址的後方,我們順著一段因為修水庫而被砍伐出的路,找到了楊寧波所說的陳太烈夫婦墓。墓碑為重修,上面寫著「明逝二十世祖考妣陳公太烈母郝氏老大(孺)人歸葬」。墓前散落的殘碑,上面有殘損的碑文,依稀可見「住獅蹲」「配郝氏」等文字。這裡確是陳太烈夫婦的合葬墓。家族墓的發現明確了這座遺址就是福壽寺,但仍有其他疑點。二十世陳太烈重新整修了福壽寺,但最初修建福壽寺的是否是五世祖陳軒,依然待考。我們在家譜中所能找到的,是關於陳軒在徐州做官,並葬於徐州的文獻記錄。
為什麼要把義門陳家拆散?歷史上發生了什麼大事件?
我們開著車一路來到了白寺村。
進村口便看到了一家叫作「義門飯店」的餐館。我對同行的記者說,這個老闆肯定姓陳。
進門一問,老闆果然姓陳,名叫陳意堅。之所以有這樣的準確推斷,是因為他的店名。義門這個詞,基本上只有陳氏家族的人在使用。
他知道我們的來意後,給我們拿出來他家所藏家譜。他們與山上的陳太烈家,居然不是同一支,他們來自廣東。而據1994年7月出版的《平江縣誌》姓氏卷中所述,關於歷史上陳姓遷往平江的記錄一共有四條,其中清乾隆二年,確實有一支來自廣東嘉應。而山上的陳太烈則來自於著名的陳氏潭州官莊一世祖端公。
陳意堅家的義門陳氏族譜
然而,事情似乎並不是這樣簡單,陳氏遷徙的背後,隱藏著中國宗族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義門陳氏分莊。宋嘉祐七年(1062),由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建議,義門陳氏分析居住,宋仁宗採納了這一建議,以陳氏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範,教化民風為由,拆散了義門陳氏,並派人監護分析。最終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34莊)。從此,一門繁衍成萬戶,萬戶皆為新義門。這應該是史上最大規模分家了。一個興盛了332年,聚集同族人口3900餘口的超級大家族從此走向離散。
作為名門望族的陳家,為何被強行拆散?史書的記載冠冕堂皇,理由卻難以讓人信服。看一下義門陳氏的歷史,或許可以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義門陳氏會被強行分解。
唐開元十二年(724),陳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孫陳兼進士及第、初官江州,隨後有嶽陽王叔慎五代孫陳旺、陳昌由潁川汝南亦來到江州。後來陳兼左遷封丘縣丞,陳旺於開元十九年(731)建莊潯陽縣蒲塘場太平鄉永清村(今江西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到唐中和四年(884)已經是數代居住150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彰,聞名遐邇。古時江右泛指江西,義門陳氏作為江右望族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
成也宗族,敗也宗族。在陳氏成為幾朝宗族典範的同時,越來越大的規模,以及宗族中遍布的高級官員讓權力體系感受到了一種威脅。朝廷對於一家獨大有一種深深的擔憂。這種「大」,並不在于姓氏規模。人口數量上多於陳家的宗族數不勝數,但大多比較分散。陳家三百多年聚族而居,且宗族中官員眾多,足以結成強大的宗族聯盟。
提出這種憂慮的人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包拯。是的,就是那位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
「老陳家的廟」,在湖南有好幾座
在整理地方志和族譜的過程中,一些新的信息不斷地讓我們感到驚喜。
為了查找陳軒來到平江福壽山的過程,我們翻閱了《長沙縣誌》,裡面提到「福壽寺唐陳英仲修,復改名斂田寺今復舊名」。陳英仲是端公的三世孫,他怎麼也修了一座福壽寺?考慮到這是長沙縣誌,這座福壽寺其實就在長沙縣的開慧鎮,這座福壽寺後來又改名為斂田寺。之所以有這樣的改動,緣於八世的陳團娶了九位妻子,生了十一個兒子。到第十一子陳可秀時已無田可分,於是讓前面十個哥哥每人讓出一分田來,聚攏成田給可秀管理。福壽寺因此改為斂田寺,以紀念這次彰顯家族情義的分田事件。
福壽山中的白寺村裡,有很多陳姓族人
《長沙義門陳氏陳端公世系》中也提到「英仲,伯萬長子,官參軍,建福壽寺,即今斂田寺,隨寓置麻林橋莊,修石鼓牛平願橋,葬滄浪橋石墓拜臺四步華表碑記」。
陳英仲是家族中第一個修寺的人,並且這座寺廟也叫「福壽寺」。 修寺或是陳氏沿襲的傳統。他的孫子陳軒,移居當時的福石山後,也建了一座福壽寺。福石山也許正是從這個時期之後,才開始被叫作福壽山。
在陳軒之後,陳氏的後人,二十世陳太烈重新修繕了福壽寺(那時還叫福石寺)。在五世到二十世之間,十幾代的間隔時間,大湖坪並未成為陳氏一直持續的繁衍生息之地。陳軒晚年致仕,去了徐州,也葬在了徐州,遠離了故土。他的兒子也留在了徐州,直到他的孫輩陳敬孫在晚年才又重新回到了湖南。
不知是什麼緣故,二十世的陳太烈來到了大湖坪這片祖居之地,並重建了福壽寺,使之成為陳氏家族的一個祭祀地。一直到晚年,陳太烈與他的妻子郝氏都居住在這個深山裡的祖地,死後也安葬在寺後的山坡上。他的兒子陳宗傳則離開了這個地方,去往了山下平江南鄉石圳居住,並在那裡繁衍生息。
陳氏端公世系的另外幾支,也熱衷於修寺。據族譜記載,「仲嗣,國學生,配駱氏,夫婦葬朱山觜,生泰士,原名泰清字儒林,國學生,配江氏,居河西修白雲寺」,「必貴,表長子。官刑部左侍郎,解組歸田,居碧湘街同弟必賢建東林寺,旋屯田十石四鬥,田界自寺門口起至周家衝止,鑄鐘一口入寺」。
但這些寺廟都在長沙,與平江的福壽寺並無關聯。
與福壽寺有來往的陳氏家廟是安心寺,時間已經到了清初。陳氏在平江的後人陳存,在福壽山下的黃泥坪修建了一座安心寺(清同治平江縣誌載:安心寺,在縣南五十裡黃泥坪)。在陳氏新修的族譜中,有一段《重修安心寺碑文》記載。其中提到「又於福壽寺迎釋子如日禪師來居此寺,以師事之」、「戊子歲又於白水寺迎釋子昆明居此」。
修寺,並與家廟相結合祭祀,是古代宗族文化中具有非常意義的事件。修建者多被族譜著重記載,成為一種歷史榮光。
到清代,福壽寺與安心寺已構成了陳氏在福壽山區的家族信仰中心,白水寺則是與之互通聯繫的宗教機構。白雲寺作為臨濟宗寺廟,似乎與它們並無聯繫。在距離當時縣南五十裡的福壽山區域,堯峰寺、大峰寺、寶志寺、寶峰寺(孔姓山主建)、安心寺、田巖寺、大巖寺、松鱗寺、永福寺、白水寺、白雲寺、福石寺(福壽山寺)十二座寺院密集於此,盛況空前。
END
文字|常立軍
圖片|常立軍、李林冬
微信編輯|常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