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的衝泡
烏龍茶因其衝泡頗費工夫,又稱工夫茶。
目前,最具代表的烏龍茶衝泡有三種:一是以福建為代表;一是以廣東潮汕為代表;一是以臺灣為代表。
福建工夫茶具是烹茶「四寶」,即
潮汕風爐:是一隻縮小了的粗陶炭爐,為廣東潮汕地區所制,專用生火用;
玉書煨:是一個縮小的瓦陶壺,架在風爐上,專作燒水用;
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還小的紫砂壺,專作泡工夫茶用;
若琛甌:是只有半個桌球大小2---4隻小茶杯,通常用江蘇宜興紫砂製作,專供飲工夫茶用。
當代,福建工夫茶具更為簡便,通常是一個盤(或茶洗),四隻小茶杯,一把用水量約150毫升的小茶壺。質地以紅泥或白瓷為最多。其中茶盤主要用來承接茶杯、茶壺或廢水。倘若是茶洗,不泡茶時還有貯存茶杯和茶壺的功能。
潮汕衝泡法與福建衝泡法所用茶具相差不多,主要有泥爐、砂銚、衝罐或蓋碗(泡茶用)、茶杯和茶洗。一套茶具茶杯通常為三隻,這叫「茶三酒四」,品茶以三人為趣;
臺灣衝泡法還須增加聞香杯和公道杯。
1、福建衝泡法
A、洗杯 用開水洗淨茶杯、茶甌。洗杯時最好用茶挾子,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茶具,並做到裡外皆洗。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清潔茶具;二是溫具,以提高茶的衝泡水溫。
B、置茶 用雜匙攝取茶葉,投入量根據客人的要求。
C、洗茶
D、衝茶 當開水初沸時提起水壺,將開水多較高位置,按一定方向衝入茶甌,使甌中茶葉按一定方向轉動,直至開水剛開始溢出茶甌為止。倒茶大約衝泡一分鐘後,用拇指.、中指挾住茶甌口沿,食指抵住甌蓋的鈕,在茶甌的口沿與蓋之間露出一條水縫,把茶水巡迴注入弧形排開的各個茶杯中,俗稱「關公巡城」,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茶湯濃度均勻一致。點茶倒茶後,將甌底最濃的少許茶湯,要一滴一滴地分別點到各個茶杯中,使各個茶杯的茶湯濃度達到一致。
E、奉茶 點茶後,各個茶杯的茶湯達到七八分滿後,則有禮貌地雙手奉杯,敬給賓客品飲。
2、潮汕泡法
A、溫具 泡烏龍茶前,要用初沸的水淋罐或盞和杯,目的在於預熱和潔淨茶具。隨即倒去罐和杯中開水待用。
B、置茶 先將茶從茶罐中傾於素紙上,再分別粗細。取最粗者填盞底或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於中層,稍粗之茶撒在其上,這樣可以使茶汁浸出均勻,又可免於茶湯有碎茶傾出。
C、衝點 用銚沿罐口衝入沸水。衝水時,要做到水柱從高處衝入罐內,俗稱「高衝」,要一氣呵成,不可斷續。這樣可以使熱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揚,進而促使茶葉散香。
D、刮沫 衝水滿罐後會使茶湯中的白色泡沫浮出灌口,這時隨即用拇指和食指抓起罐鈕,沿著罐口水平方向刮去泡沫,也可用沸水衝到剛滿過茶葉時,立即在幾秒鐘內將罐中之水倒掉,稱之為洗茶,目的在於把茶葉表面塵土洗去,使茶之真味得以充分發揮。隨即再向罐內衝沸水至九成滿,並加蓋保香。
E、淋罐 加蓋後,提銚淋遍罐的外壁追熱,使之內外夾攻,以保罐中有足夠的溫度。進而,清除沾附罐外的茶沫。尤其是寒冬衝泡烏龍茶,這一程序更不可少。只有這樣,方能使杯中茶葉起香。
F、燙杯 淋罐後,再用銚中沸水燙杯,並加滿沸水,接著滾杯。
G、斟茶 經淋杯後,約一分鐘左右,即可斟茶。
花茶的衝泡
品飲花茶,重在欣賞香氣,但高檔的花茶也有較高的觀形價值。所以,品飲時,通過觀形、聞香、嘗味,方能品飲出花茶的特有風韻。
衝泡花茶所用的茶具,與大宗紅、綠茶大致相同。一般說來,高、中檔花茶多採用蓋碗或帶蓋的瓷杯衝泡;中、低檔花茶採用壺泡法衝泡,再分茶湯入杯。現以高、中檔花茶為例,將花茶衝泡程序分述入下:
A、備具 無論是採用蓋碗泡法,還是採用白瓷杯衝泡法,都必須有蓋,目的在於防止香氣散失。
B、聞香 用茶匙在茶罐中取少量樣茶,放於方塊素紙上,供賓客聞香、觀形,以引起客人的興趣。
C、置茶 按1克茶加50毫升開水的比例,在每個碗或杯中放上2-3克茶。
D、衝泡 用90度的開水,用迴轉法按逆時針方向向蓋碗或杯中衝入開水少許,緊接著用「鳳凰三點頭」法衝水至蓋碗敞口下限或七分滿杯為止,隨即加上壺蓋。靜置3分鐘左右,就可開始品嘗。
緊壓茶飲法
緊壓茶,它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僅用沸水衝泡是難以將緊壓茶的茶汁浸出。因此,飲用緊壓茶時,首先必須將緊壓茶搗成小塊或碎粒狀,爾後再在鐵鍋或鋁壺內烹煮才可。不但如此,而且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動,在較長時間內,方能使茶汁充分浸出。同時,習慣於飲緊壓茶的,多是中國邊陲的一些兄弟民族,他們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內蒙一帶,這裡均屬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攝氏100度就沸騰,用這樣的水衝泡緊壓茶當然更不容易將茶汁浸出了,即使是烹煮,也得化較長的時間,這就是飲緊壓茶為什麼不用衝泡而用烹煮的道理所在。
當然,由於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習不同,調製緊壓茶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在民族飲茶習俗中已經闡述過了,在此不再敘述。
如果你也喜歡,請關注我們的百家號——武夷巖茶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