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團友Daisy青溪 供稿
我跟日月潭好像沒啥緣分,數年前臺灣環島遊,獨獨繞過了日月潭。這次也是到潭邊匆匆一瞥,站了兩分鐘不到就跑路了。大部分的時間都消磨在了日月潭的茶場。看來,跟我有緣的是日月潭的茶。
東峰茶場的廠長梁煌義已經是第四代傳人了,是位笑容可掬身材適中的中年人,我一向覺得能夠保持身材的中年人都是會對生活工作要求比較高,很認真負責且很自律。進了大廳互致問候時,注意到邊上的小桌放著攤開的筆墨紙硯,請來賓留名。不禁暗暗想,這要是毛筆字不好都不好意思來啊。
閒話少敘。聽梁廠長介紹了茶葉的生長生產過程後,就開始體驗揉茶過程。揉的是鼎鼎有名的紅玉18號,心情有點興奮。每人穿好行頭,領到一份經過萎凋的茶菁。按照梁廠長的示範和要求,開始分三個時間段來揉制。
剛開始的時候,心裡雜七雜八的念頭很多,站的姿勢好不好看哪,用力的方法是不是得像太極的雲手啊,像高定石老師那樣念個佛號會不會效果更好呀……然後看到左手邊的董師兄和右手邊的唐唐默默的專注的揉著茶,頂多嘀咕幾句「手怎麼這麼粘」,「香味有變化」,突然警醒自己想太多,且念頭一直圍繞著「我得把茶揉好」,背後可能還伴隨著「萬一揉得不好怎麼辦」的擔心,卻偏偏沒把注意力投在茶葉本身。
趕緊收攝心神,只簡單得按照要求保持揉茶的姿勢,開始用心觀察隨著手勁的逐漸加大茶葉的變化,膠質浸出,潤澤的竹蓆亮亮的,茶葉變細變粘,顏色變深,每次抖開茶葉香味都有不同的變化,很是奇妙。
待各自的半成品茶進入發酵烘培的時間段裡,梁先生帶領大家去參觀了日月老茶廠—老建築傳遞著前人的智慧,每臺老機器都記錄見證著魚池紅茶的歷史興衰,空氣裡瀰漫著紅茶芬芳。即便是這樣的老廠房裡,進衛生間卻是要脫鞋的,不由讓人敬佩起來。
時間到,交作業,很快到了晚餐後的評茶時間。規則是盲評,先聞香,後品茶,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前三。參選的是上午我們自己揉制的16份手工紅茶再加上一份機器揉制的紅茶。這不但是評手工還要考驗舌頭鼻子啊。
梁廠長對評茶時茶葉衝泡方法的講解中有一句話很讓我動容。每份茶葉都要用同樣溫度的水泡足五分鐘,然後茶,水分離,分別聞香品味。為何要泡足五分鐘,而不是像通常泡紅茶一樣一分鐘或30秒? 梁廠長說:泡足五分鐘是要把茶的優點和缺點全部泡出來,而我們通常評茶,是要評誰的缺點少。
我本以為這17杯茶一一品下來,肯定會亂亂分不清楚。但是聞香,看湯,嘗味,嚴肅認真的幾輪下來,覺得茶香的濃淡,茶味的甘澀,茶色的深淺,自己的偏愛等區別實在是非常明顯。而且大家全部都分辨出機器揉制的那一份茶,味道與其他16份手工揉制茶是截然不同的調性。想起以前上陳茶師的課,同樣的茶葉同樣的水,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不同的心情,泡出來的茶味也是大有不同。不禁再一次深深覺得,制茶泡茶就是與茶葉的交流,化現的是自性。不論是揉茶還是泡茶,the tea is feeling you.
最終投票是要投給最喜歡的唯一,經過一番認真仔細的比較,8號茶當選第一,竟然是周渝老師揉的茶。周渝老師笑咪咪的說,揉茶的時候你們都在說話拍照,我就不做聲,專心揉。其他受到好評的2,11,12號茶,就是唐唐,董師兄和我,我們是比較安靜沉默的一組,可見認真專注確實有一種力量,茶葉感受到了。用唐唐的話來說,就是周邊環境磁場對物質的影響力。
評茶結束後,大家選了想繼續品品後味的幾杯茶繼續泡,又發現了新的不同。周渝老師的8號茶更加的清香悠遠,後味十足。高定石老師的16號茶在第一輪時平淡,這時也現出甜香之味。而我的12號茶在第一輪時味道挺清香乾淨,周渝老師說他在投票時還在12號和8號之間猶豫了很久,最終選擇了更合自己清淡口味的8號,讓我很是激動很受激勵,而在此時第二輪泡時,12號茶就顯出了淡淡的澀味。我就在想這肯定是剛開始揉茶的那十幾分鐘心有雜念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那時妄想的代價就是此時的澀。
人文臺灣茶旅團安排:
周渝【紫藤廬】 正靜清虛圓--論茶生活中的修行
華山文創園【森文茶庵】 空中茶屋體驗
林炳輝【食養山房】 私房菜、6號茶室茶席體驗
唐白餘【春餘園子】 私房菜、品茗茶席體驗
王淡如【王淡如工作室】 文人花插作、花器運用
蕭祺昌【心庵香隱】 沉香學習、調配手作沉香
高定石【野放茶山之旅】 手炒炭焙、品頂級野放茶
陳繼壽【如磬窯工作室】 賞茶器、學泡茶心法
梁煌義【日月潭東峰紅茶莊園 】 DIY手揉紅茶
蘇石鐵【凍頂山茶旅】 凍頂之巔品凍頂烏龍
發現美好 • 漫生活
品茗,古琴,花間美食 ┃ 都市間的「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