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的小孩今年二年級,之前有點自閉,因為家庭成長環境的原因。整體來說是父母都比較忙,或許有性格上的遺傳因素,不過更多的是因為被大人忽視了,成長過程中缺少足夠的關心和日常溝通。
經過一段時間時間有意無意的觀察,我意識到小孩所有的孤僻、敏感和自我的舉止都是心理問題的表現。去年曾向我哥說明了我的看法,他隨即做出了一個決定,即把他送到一所當地較好的私立小學就讀,並且讓他住校,因為相信私立學校的管理模式和師資力量,認為學校的老師可以管管,或許能帶來一些改變。
可一個學期後,孩子並未改變孤僻、不言語的言行。相反,因為缺少足夠的生活自理能力,飲食上經常挑食或者乾脆不吃飯,當然這些大人們通常不知情。下學期結束時,發現孩子瘦了許多。今年暑假的時候在家裡也很少聽話主動就餐,晚上睡覺出現磨牙和抽搐的現象,後來去醫院檢查時得出缺鋅鈣元素。
這就是對學校教育過分依賴的後果,在小學階段,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知識必要的一環,可家庭教育才是基石。如果沒有父母積極正面的教育與引導,那麼去再好的學校也是徒勞,孩子的健康成長,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合力。
不論孩子的資質如何,父母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小學階段的孩子,都具備本能的模仿學習能力,他們眼中的父母通常就是人生最初的教師。大人們有怎樣的行為,小孩子都會耳濡目染般的受到影響。
如果做母親的整天不工作,一天到晚打麻將,那麼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就是如此,玩樂就是生活的全部。他們或許會牴觸學習,因為不清楚學習的意義,也因為學習沒有玩遊戲那樣可以帶來反饋、充滿樂趣。
如果做父母的每天晚睡晚起,那麼就不要指望小孩能夠做到按時睡覺,早起不賴床,因為他們都很會觀察,懂得模仿。同樣,如果大人們經常在小孩面前玩電競,且極度痴迷,那麼小孩也會熱衷於電子競技。通常一逮著機會,手機就被他們拿到手裡偷偷玩遊戲了。
最近哥的小孩改變了許多,尤其是最近的三個月,他變得願意並主動和身邊的小夥伴交流,能夠接納學習、不再牴觸寫作業。因為後面選擇了走讀的方式就讀,大人們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
在生活習慣和作息上他們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去糾正其之前養成的不好的習慣,每天下班會耐心的輔導孩子寫作業。現在他每晚都能聽大人的話準點睡覺,早上竟然不懼寒意起的比大人還要早一些些。
經歷了這些,讓我在教育學理念上愈發相信「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先生」這句話。所以,教育孩子要言傳身教,而教育小學階段的孩子則身教勝於言傳。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做給他看,而不是給他報各種培訓班教他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