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不少人都喜歡去香港掃貨,為香港零售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現在因為一系列眾所周知的原因,前往香港旅遊的遊客少了,掃貨的人也少了,很多門店都處於關門狀態,很大大牌零售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可以說是度日難捱。
過去,每當談到香港的精品百貨或者精品買手店時,人們總會想到Joyce Boutique載思,上個世紀70年代Joyce時尚精品店成立,呈現出很多國際設計師品牌的精粹,隨著奢侈品在國內市場走紅,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後,Joyce也火速走紅,2011年至2012年期間其發展達到巔峰時期,兩年淨利分別為1.33億港元和1.51億港元。只是,後期隨著網際網路電商的逐步興起和對市場的滲透,買手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Joyce也漸漸走上了下坡路,業績持續虧損。
近日,有消息稱,因為扛不住連續四年虧損的壓力,Joyce獲得大股東溢價約91.78%提出私有
化,協議安排股東可就每股協議安排股份獲支付現金0.280港元。受私有化消息影響,第二天起股價復盤高開80%,儘管如此,但其股價卻低得「可憐」,僅為0.26港元。今年6月,其還發布充足方案,將控股公司的註冊地從百慕達改為香港,有人分析稱,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百慕達的稅務成本有所增長,如果不將註冊地遷回香港,那麼將對稅務的計算造成很大的不便。
當然,這半年香港零售市場的外部環境也對Joyce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段時間,香港零食市場低迷,客流量不多,截至9月底,Joyce收入同比減少18.4%,僅為3.38億元,淨虧損達到5492.4萬港元,其他品牌也呈現出下跌的狀態。
雖然香港零售品牌業績虧損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但是Joyce的虧損和其他品牌是不一樣的,過去把握著中國市場的話語權,十分火爆,可以說是港資買手店的鼻祖,然而在時代轉型中,Joyce逐步下滑,在眾多印度的影響下,沒能成功轉型,看不到美好的業務前景,最終走向私有化的道路,讓人唏噓不已。如果在網際網路電商剛剛來臨時,其能夠及時把控外界的狀態,進行轉型,或許就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了。
總而言之,現在零售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傳統大牌的表現都有點英雄遲暮了,不知道未來這些品牌是選擇告別市場還是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