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粵語歌曲在全中國流行的時候,當時很多人因為愛聽粵語歌而選擇學習粵語,可是進入2000年以後,粵語歌曲就慢慢走向衰落了,現在已經很少聽到一首新的粵語歌曲可以傳唱四海了。其實粵語歌曲並沒有真正衰落,只是國內經濟發展跟90年代已經有翻天復地的改變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91年香港的GDP是大陸的五分之一,那時的香港可以說是華語世界的「好萊塢」,影視娛樂事業發達,影響著整個華語樂壇。
當時人們覺得粵語歌曲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十分的優美,可是很少人知道曾經的粵語歌曲並不入流,甚至有點「下流」。
很多人認為粵語流行曲從1950年初期才開始發展的,發源地在香港。1950年初期大量廣東移民湧向香港,有客家人、有潮州人也有廣府人,但是這些移民大多是底下階層的民眾。這些階層民眾作曲作詞能力並不高,所以當時粵語流行曲大多是套用流行的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有粵語歌甚至出現低谷的歌詞,這些歌曲上不了臺面,更多是在底下階層裡流傳,只能稱之為「下流」之作。
《一水隔天涯》算是當時傳唱度比較高並且歌詞優雅的歌曲了。當時的民從對優雅的歌詞並不太理解,更喜歡「廟街王子」尹光的作品,抵死精警、幽默惹笑、諧而不謔很愛當時民眾歡迎!
這樣的局面,走到許冠傑的出現才讓粵語歌形象提升。當年人們聽到許冠傑的《雙星情歌》才發現粵語歌曲居然可以讓底下階層的民眾接受並且傳唱,並且吸引了上流社會人物的喜愛,於是吸引了不少歌手的關注。許冠傑為什麼能讓「老土」的粵語歌唱得這麼清新不俗氣,這跟許冠傑學歷有關係。許冠傑是一個港大高材生,一開始在香港是一個當紅主持人樂隊主唱,是一個大帥哥,作曲作詞能力都兼備。
如果說許冠傑吸引了原本鄙視粵語歌的人去聽去唱去創作粵語歌,那麼羅文的出現讓粵語歌曲「包裝」得更精美!羅文是香港樂壇首位發行概念專輯的歌手,在舞臺上前衛精緻的打扮讓人們覺得粵語歌曲原來可以如此高大上!一曲《獅子山下》呼喚人們放下各自成見(想想當時社會環境就明白了),投入到香港的建設中。羅文曾經說過說:日本有澤田研二,香港有我。「妖嬈」之風就由他而起,而梅豔芳和張國榮,也不過是追隨者。可以說,他就是粵語流行曲的第一代「舞臺皇者」。
許冠傑與羅文說他們倆是「粵語英雄「一點都不為過,他倆的粵語歌曲除了感染粵語地區的人更讓非粵語地區的人感受到原來粵語發音、歌詞可以如此優美!可惜現在已經找不到這樣一位歌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