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樹大樹移栽及移植後養護管理技術
1 移植前準備與技術處理
1.1 樹體修剪
移植前12~20 d,需對樹體進行適當的修剪,以減少水分蒸發。本次移植柚樹均為高接換種樹體(5個月前完成嫁接),接穗抽生高度為40~90 cm,樹冠長15~60 cm、寬15~50 cm。修剪時,剪去樹冠下部少部分老葉,摘除心芽,另外,剪除病蟲枝、重疊枝、下垂枝等。
1.2 斷根
依據「樹勢平衡」原理,樹體修剪後,為保持樹體地上部與地下部的平衡,須採取斷根縮坨(回根、切根)的措施,使主要吸收根系回縮到主幹根基附近,達到有效縮小土球體積、減輕土球重量,便於移植目的 。移植前首先應確定土球大小,其樹(根頸)幹徑與土球徑比一般為1∶(6~10) 。本次移植的4年柚樹屬初掛果樹,其根頸幹徑為7~12 cm,土球逕取42~72 cm即可。
斷根所用器具(鋤頭、刀具等)在使用前用高錳酸鉀5 000倍液消毒處理。
樹體修剪後2~4 d,對柚樹進行挖溝斷根處理。以樹幹為中心,以土球徑為直徑畫圓,沿圓形區域外圍採取挖溝斷根處理,溝沿的內側須垂直,掘取深度為土球徑的1.05~1.15倍為宜。斷根作業可視具體情況分3次從不同方向分步完成。
1.3 樹體保護及傷口處理
斷根後,選用YCB-I(1000倍液)+尿素(600倍液)淋根至土球吸收飽和 。其作用為:1)加快斷根部位傷口快速癒合,提高抗逆性,並確保移植後能快速生長鬚根;2)澆一定量的水,以便樹體根系有足夠的水分來彌補移植時所失的水分,並利於起樹時的操作 ;3)適量施入氮肥有利於樹體恢復長勢。葉面及樹體噴灑含有殼聚糖(CHT)的葉面肥「蝦肽健葉」,CHT是以病原體或細菌結合分子方式起作用,它能夠通過與植物模式識別受體(PRR)結合,引發植物體持續的系統性免疫反應,降低植物氣孔開度,從而達到抑制植物蒸騰的效果。在移植後如果遇到持續乾旱,噴灑「蝦肽健葉」可有效控制樹體水分蒸發量,提高移植成活率。
1.4 樹穴預製
新移植樹穴直徑應比土球直徑大40~50 cm,深度超出土球高度30~50 cm。樹穴應提前10~30 d預製,在陽光下暴曬一段時間。
將穴周邊雜草剷除後作為綠肥施入穴內,施綠肥是一項減量施用化肥和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 。然後填入一層表土(10~15 cm),施入15~25 kg商品有機肥,再次填入部分表土,與有機肥拌勻,拌土的目的在於避免有機肥局部濃度過高發生燒根現象。綠肥與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微生物數量和多樣性,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
2 移植
2.1 起樹
起樹時,用鐵鍬或其他工具(工具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處理)將土球修成圓球型(或近圓球型),視運輸距離長短,如短距離運輸,可直接人工搬運或車輛運輸至指定地點;如運輸距離較長,可用溼草包紮,以保溫保溼,並避免運輸過程中土球損壞。
2.2 定植
將樹體放入定植穴內,覆土,覆土過程中施入15~25 kg商品有機肥、0.03~0.05 kg尿素和0.05~0.07kg複合肥(筆者採用地耕欣13-33-4-TE-YCB ),將肥料與土壤拌勻,混有肥料的回穴土填滿土球周邊空隙。定植後,澆定根水15~20 kg,澆水配合施用「生根粉」,以促使柚樹萌生新根,筆者採用具有促進根系生長、改善根際環境、增強作物抗逆性的複合生物刺激素YCB-I。
3 移植後養護管理
3.1 肥水管理
澆定根水後,一般每隔7~10 d澆1次水,保持土壤溼度溼潤。如遇乾燥天氣,可適當增加澆水頻次,同時運用噴霧器給葉片噴霧,為樹體創造一個溼潤的小氣候環境。
定植後7~10 d,葉面及樹體噴灑抗蒸騰植物保護劑(如黃腐酸類或甜菜鹼類特肥),減少水分蒸騰。樹體移植初期,根系吸肥能力差,採用根外追肥,一般10~15 d施1次。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速效水溶性肥料配置成一定濃度的溶液,選上午時段進行噴灑。根系萌發後35~60 d進行土壤施肥,薄肥勤施,慎防傷根。
3.2 病蟲害防治
參考嫁接後期病蟲害防治方法 實施。採用生石灰、硫磺及三聚磷酸鈉(Na 5 P 3 O 10 ·6H 2 O)按一定比例配製成「預防劑」,塗抹在砧木主幹上,以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同時,需噴施百菌清+吡蟲啉,以防治蚜蟲、粉蝨、潛葉蛾、紅蜘蛛、黃蜘蛛及各類真菌細菌病害為害抽發的新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