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中國外長開啟第31年新年首訪非洲。此次訪問5國分別是位於奈及利亞、剛果(金)、波札那、坦尚尼亞、塞席爾,分別位於非洲西部、中部、南部、東部和印度洋海域。
今年中非雙方還將召開三年一度的中非合作論壇會議,因此此訪也將為未來三年的行動計劃凝聚共識。
那麼中國和這些國家在哪些領域有合作,未來又有哪些新的合作前景?
奈及利亞:非洲第一大經濟體
奈及利亞位於西非,人口超過2億(2019年為2.01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250多個民族。
奈及利亞目前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2019年GDP為4753億美元),經濟總量全球排名第26位。
同時,奈及利亞也是非洲第一大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歐佩克成員國之一。因此,石油業是奈及利亞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尼聯邦政府財政收入的85%、國內生產總值的20%~30%來源於石油行業。
不過由於國內煉油能力較低,仍有85%左右的國內成品油消費需依賴進口。
除了煉油業,其他領域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電力供應嚴重不足,據外交部資料顯示(數據時間截止2020年10月),現有裝機容量1040萬千瓦,實際最大發電能力507萬千瓦,僅不足四成家庭通電。鋼鐵行業,全國有3座鋼廠,年產量僅1萬餘噸。
尼當前正著手制定《2050年奈及利亞議程和中期國家發展計劃(MTNDP)》,根據新計劃,奈及利亞將於2030年前使大約1億奈及利亞人擺脫貧困。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50年,奈及利亞人口將超過4億,成為僅次於印度、中國的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國。應對人口過快增長,促進就業與經濟發展問題成為奈及利亞未來發展的頭等大事。
因此,在石油、基礎設施、脫貧等方面,中尼之間有著較大的合作空間。
目前,尼是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場,領域涵蓋鐵路、公路、房屋建設、電站、水利、通信、打井等領域。
▲ 2020年8月,發往奈及利亞阿卡鐵路、拉伊鐵路的內燃機車。
剛果(金):世界原料倉庫
剛果(金),全稱剛果民主共和國,位於中非,全國共有8134萬人(2017年),也是個多民族國家,全國有254個民族。
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19年GDP為473.2億美元。農業、採礦業佔經濟主導地位,加工業不發達,糧食不能自給。
不過自然資源豐富,素有「世界原料倉庫」和「地質奇蹟」之稱。全國蘊藏多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其中銅、鈷、工業鑽石、鋅、錳、錫、鉭、鍺、鎢、鎘、鎳、鉻儲量頗為可觀,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鐵、煤、黃金、銀等儲量也很豐富,還有白金、鉛、磷酸鹽、矽酸鹽等。
很多中國礦企,如紫金礦業、洛陽鉬業、金川集團等都在當地有合作項目。
比如,全球儲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銅鈷礦產資源之一的Tenke Fungurume 銅鈷礦,洛陽鉬業擁有65%的股權。根據洛陽鉬業公告,Tenke擁有超過2800萬噸銅和300萬噸鈷的資源量。其中鈷在鋰電池、飛機發動機、永磁性材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Tenke Fungurume 銅鈷礦
世界第五大銅礦的卡莫阿—卡庫拉銅礦,紫金礦業擁有49.5%的股份。
全球第二高品位的地下活性銅礦Kinsenda,金川集團擁有77%權益。
在經貿領域,2015年1月起,剛97%輸華商品享受零關稅待遇。2019年5月,剛中央銀行批准人民幣進入剛外幣流通體系,並授權有關商業銀行在剛開展人民幣結算服務。
波札那:不想只賣鑽石
波札那是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2019年人口230萬,GDP183.41億美元,是非洲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
鑽石業是其經濟支柱,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畜牧業是傳統產業,製造業落後,旅遊業近年來發展較快,成為新興產業。
中博兩國籤有貿易協定。2019年,中博雙邊貿易額為3.19億美元,同比上升7.67%。中方主要出口紡織服裝、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主要進口的則是鑽石。
不過波札那駐華大使莫圖西·帕拉伊在去年3月份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坦言:「我們不想只賣鑽石,也想升級產業。」
農業是很多波札那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性產業,但目前波札那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還不高,希望通過與中國的合作提升波札那農業發展水平,帕拉伊說,「2018年莫克維齊·馬西西總統訪華後,博中兩國在很多領域的合作加速推進,我們正在探討將波札那牛肉出口到中國的可能性。」
帕拉伊還希望中國企業到波札那投資。
坦尚尼亞:將向中國出口大豆
坦尚尼亞位於東非,同樣也是個多民族國家(126個民族),全國總人口為5910萬(2018年),GDP僅為636.58億(2019年),是聯合國宣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和其他國家類似,坦尚尼亞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水力資源豐富,發電潛力超過4.78億千瓦;森林面積約440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46%,出產安哥拉紫檀、烏木、桃花心木、烤樹等。
去年10月,央視曾報導了中國帶去的農業技術幫助當地人擺脫了「吃飯靠天收」的困境。
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們帶著中國種植技術走進坦尚尼亞莫羅哥羅省的小村子,幫助當地村民提高糧食產量。第一年,接受中國專家指導的農戶們收成就增加了3-5倍。
不過在去年10月26日,中國與坦尚尼亞達成協議,開始從該國進口大豆產品。在此之前,衣索比亞是唯一向中國出口大豆的非洲國家,但也只佔中國進口量的一小部分。
基礎設施、資源開發、農業、製造業、旅遊等領域也是兩國合作的重點領域。去年12月15日,習近平同坦尚尼亞總統馬古富力通電話便提到了這些合作領域,此外馬古富力還表示,願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
塞席爾:獨立第二天就同中國建交
塞席爾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東北度的印度洋海面上,全國總人口只有9.8萬,GDP17億美元。
塞經濟以旅遊、漁業和少量手工業為主。塞漁業資源豐富,魚類產品位居出口商品首位。
旅遊業則是該國經濟第一支柱,創造七成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2013年,中塞雙方相互免籤。
不過在中塞貿易中,幾乎全部為中方出口,中方僅進口少量海產品。
塞席爾1976年6月29日獨立,第二天(6月30日)便和中國建交,建交以來兩國關係發展順利。
中國從1977年起開始向塞提供各種援助。為塞援建了司法大樓、議會大樓、標準局大樓、國家遊泳池、安塞羅亞萊醫院、綜合工藝學院、蒙弗勒利中學、拉扎爾灣小學及幼兒園、格拉斯小學和幼兒園等30餘個項目。
目前該國唯一一所綜合性大學塞席爾大學,成立於2009年,前身便是中國援建的綜合工藝學院。
在全球疫情依舊肆虐的當下,抗疫方面的合作也是王毅此次出訪的重要話題之一。去年8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在與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通電話時承諾,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將優先獲得中國生產的COVID-19疫苗。
▲ 2019年12月14日,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項目動工。
白俄羅斯:將在物流方面推動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中巴經濟走廊成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 統籌防疫與生產標杆疫情之下,中東歐「一帶一路」項目進展如何?來源丨觀察者網
責編丨曹家寧 監製丨李申
投稿/糾錯: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們: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權歸「中國一帶一路網」所有
轉載請留言
原標題:《海外丨外長新年首訪的這5個非洲國家,有哪些合作項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