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2020-12-11 古今興衰多少事

時勢造就英雄,英雄又攪動風雲,形成新的「時勢」,繼而造就另一批新的「英雄」,他們再攪動風雲,形成另一個全新的「時勢」,周而復始,歷史正是如此。

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在這樣的「時勢」之下,湧現出了一批「英雄」,他們又在這個大爭之世中攪動風雲,形成了新的「時勢」。我們今天要說的便就是這其中的一位「英雄」——樂毅。

一提起樂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那場直接改變戰國歷史走向的「樂毅伐齊」。在這場大戰之中,樂毅以聯軍統帥的身份,指揮秦、燕、趙、魏、韓五國聯軍與齊軍激戰於濟西,幾乎全殲了齊軍主力,而後五國一拍兩散,樂毅更是率領燕軍主力乘勝追擊,一舉攻克了齊國國都臨淄,迫使齊閔王君臣流亡別國,幾經輾轉後才去到了齊國「五都」之一的莒城,齊閔王在這裡被楚軍大將淖齒虐殺。

此時,樂毅已經率領燕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僅剩即墨和莒城兩座城池尚未失陷,再加上齊閔王被殺,齊國幾近亡國。自此,燕國一雪三十年前險些被齊國滅亡的國恥,燕昭王更是親抵前線犒賞樂毅及其麾下三軍,而齊國遭此大劫,國力大損,從天下霸主的神壇跌落。

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

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戰國四大名將」這一稱呼是在多久出現,如何出現的。

在南北朝時期,南梁名臣、史學家周興嗣奉梁武帝之命,將此前梁武帝派人從王羲之碑文中拓下來的一千個字重新排列,使之成為便於背誦的文稿。在這種情況之下,周興嗣利用自己堅實的歷史基礎,編出了一篇朗朗上口的韻文,這便就是傳唱千古的《千字文》的由來。

在《千字文》之中,曾有這樣兩句話——「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因《千字文》後來從教導皇子的文稿成為了後世孩童們的啟蒙文章,漸漸傳播開來,久而久之,人們就因為周興嗣在《千字文》中所寫的這兩句話,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前面我們曾說到過,《千字文》是周興嗣應梁武帝所託,創作出來的一篇韻文,在這其中,排列「戰國四大名將」的順序以及人選,自然要從梁武帝派人拓印下來的一千個字中選取,而且押韻也是重要原因。

而在那兩句話之中,「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本就是描寫李牧功績的,而提到了李牧,勢必就不能繞開與李牧合稱為「頗牧」的另一位趙國名將廉頗,這樣一來,還缺了兩位名將才能做到對仗和押韻。

而既然提到了戰國時期的名將,自然也就繞不開那位被稱之為「人屠」的一代殺神白起,這樣一來,還缺一位名將,放誰都不太合適,於是乎,周興嗣就將在太史公的《史記》之中與白起合傳的王翦給寫了進去,這就有了「起翦頗牧,用兵最精」的說法出現。

不得不說,這還真算得上是一個美麗的「巧合」。

不過,後世史家對戰國四大名將這一概念的詮釋,作為我們在前文提到的那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會更合適。

那就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名將生活的年代,都是秦國獨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在這一時期中,主要是秦國與山東六國的對抗,這一時期的秦軍是最為強悍的。而如吳起、樂毅等人,他們在軍事指揮能力、戰略制定水平等方面未必就不及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但是因為生活年代以及所在國別的影響,他們均未曾與最為強悍的秦軍交過手,因而未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相關焦點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併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戰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才薈萃,形成了一種又一種學派,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臣良將。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戰國四大名將的由來戰國四大名將出自於《千字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 樂毅帶兵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只是運氣好嗎?
    樂毅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中山靈壽人,中山被滅成為趙國人,趙武靈王死後入魏為官。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
  • 樂毅連攻齊國七十餘城,為何最後兩城卻沒有打下?
    樂毅沒有攻打下即墨、莒兩個城池,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樂毅想慢慢爭取民心,獲得齊國民眾的好感,便於後期統治;客觀方面,即墨、莒屬於齊國五都,駐有重兵,易守難攻。主觀原因燕國在戰國七雄中實力墊底,想一口把齊國吞了,並非易事。樂毅伐齊期間,秦國、趙國先後打敗齊國,樂毅閃電出擊,一口氣攻下了70多座城池,表面上看燕國很強大,但實際上很多地方是囫圇吞下,背後仍在蠢蠢欲動,稍一不慎,燕軍就會腹背受敵,陷入齊國軍民反抗的汪洋大海中。
  • 燕國連下齊國七十座城池,為什麼最終沒有滅掉齊國?
    這個事情在整個春秋戰國歷史上都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諸侯國的百分之九十的城池都已經被燕國納入版圖,以七十座這樣數量級的攻城戰來看,即便兩周到春秋戰國近千年時間,沒有哪一場戰爭可以與其媲美。這個時期是整個春秋戰國最為特殊的時期,基本上大部分諸侯國都是非常強大的,西邊的秦國是秦昭襄王,當年就跟齊閔王共同稱帝,南方的楚國是楚懷王,已經將牽制楚國近百年的吳越之地滅掉,楚國亦處巔峰。三晉在蠶食中原小國如衛鄭等國的過程中,也已經變的非常強大,尤其是趙國的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趙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在戰國稱雄。
  • 樂毅伐齊竟也不是以弱勝強
    樂毅伐齊並不是以弱勝強,相反樂毅伐齊是一個以強勝弱的戰例。樂毅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齊國。雙方激戰於濟西,大敗齊軍,樂毅趁勢連下齊國72城,嚴重削弱了齊國的勢力。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比較富裕的國家,但絕對算不上強大,論國力雄厚,齊不如秦;論軍隊戰力,齊不如趙;論國土縱深,齊不如楚。樂毅帶領的是五國聯軍,楚國最後也加入到了聯軍,勢力之大絕對不是一個齊國能夠抵抗的。
  • 樂毅連續攻下齊國70座城池,為何卻攻不下最後兩座城池呢?
    自古亂世出英雄,尤其是那種時間很長的亂世,往往會湧現出無數的優秀將領和領袖人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更是數不勝數。在戰國後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名為樂毅的人,此人曾經一度率領燕國等五個國家的聯軍攻打齊國,並且連續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一雪燕國前恥,成就了一段以弱勝強的佳話。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
  • 樂毅破齊勢如破竹,為何能打下齊國都城卻拿不下即墨?
    ———《報燕惠王書》樂毅伐齊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歷史事件,也是齊國發展歷史上的轉折點,當時燕昭王剛剛在燕國國內進行了變法,為了一雪之前受齊國欺凌的恥辱,燕昭王決定聯合韓、趙、魏、秦四個國家共同討伐齊國,軍隊由燕國名將樂毅帶領。
  • 樂毅連下齊國七十二城,是樂毅太強了?還是齊國太弱?
    樂毅連下齊國七十二城,是樂毅太強了?還是齊國太弱?樂毅就是在攻打齊國中而出名,主要是但是他所帶領的隊伍在濟西之戰勝利之後,直接又攻下來七十二做城池,可以說這是非常厲害的戰績了,可以說不僅是個名將,而且在統帥能力上也還是不錯的!
  • 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湧現出的九大名將
    減灶添兵黑夜寒——馬陵之戰 戰國九大名將(二)田單 火牛陷陣萬人驚,壯志沖天戰鼓鳴。 齊國山河歸舊貌,金戈鐵馬似狂風! 註:戰國名將之中能把仗打得象掃地一樣的,只有樂毅和田單!戰國九大名將(三)樂毅 幽燕大地起狂飆,席捲黃河萬裡濤。 略地奪城如落葉,齊山王氣頓然消! 註:戰國名將之中能把仗打得象掃地一樣的,只有樂毅和田單!燕,讀"煙"。王,讀"望",意思是"王天下"。 樂毅是燕國名將,得燕昭王重用。
  • 趙國有四大名將鎮守,能力絲毫不遜於白起、王翦,為何還會被滅國
    戰國時期,各諸侯間紛爭不斷,在長期的戰爭中,誕生出了不少名將,秦國最有名的有白起、王翦、王賁、蒙驁、蒙恬、李信等等,但是作為在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超級軍事強國——趙國,能力上也是絲毫不弱,戰國四大名將,就是被秦國和趙國對半分了。
  • 戰國時期,能橫掃齊國72城的樂毅,為何卻3年攻不下即墨?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燕、秦、趙、魏、韓,五國攻齊,兩年時間攻陷齊國全境,其中樂毅用了六個月,攻克齊國七十餘城,僅剩莒城和即墨兩座城池未下。此後三年時間,樂毅對這兩座城池先強攻,後懷柔,都無法攻克。
  • 戰國時期燕國忠義將軍樂毅,無奈之下只好為趙王做事
    今天我們所講的這個亂世乃是春秋戰國時期,其中便有一位運氣非常好的將軍,當然了,他不是全憑運氣才能走到將軍之位的,他只是運氣稍微比平常人好一些而已,但是這個好運卻沒有持續到最好,要想更深入的了解一下這個人的話,就請接著往下看吧。2這次的這個將領是燕國的一位大將,此人在燕國幾乎被滅的時候率領殘餘的燕軍打退了侵略者,並且將燕王重新扶上王位。
  • 樂毅去討伐齊國,孤軍深入齊國,攻破齊國的都城
    話說在戰國前中期,燕國的趙王為了幫助樂毅去討伐齊國,調集了燕國全部兵力,讓樂毅作為了燕國上將軍,而樂毅又去聯合了諸侯。當時秦之將軍尉斯離也帶著秦國的軍隊去助陣,趙以及魏和韓也派出聯軍,加入隊伍。當時這個國的聯軍,都是由燕國的願意來進行統一的指揮的。
  • 「戰國七雄」6次實力大排名,最初排名倒數第二的秦國為何能一舉...
    ,這一時期「戰國七雄」的格局再次發生重大改變,其排名順序為:齊、秦、楚、趙、魏、韓、燕,齊國一舉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燕國仍舊墊底。網絡配圖 公元前283年-前262年,燕國經過樂毅改革,勢力大增,隨後樂毅率五國聯軍攻打一直欺負燕國的齊國,差點就滅掉齊國,打得齊國僅剩下2座城市,這一時期燕國的實力達到歷史的最高
  • 戰國最牛的武將家族,豪傑輩出,曾在四個國家為將!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其中,管仲是齊國的相國,被後人稱之為千古名相。而就樂毅來說,則是戰國時期的名將。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在戰國中期,樂毅伐齊可謂改變七雄格局的重要歷史時間。後來,樂毅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值得注意的是,樂毅所在的家族,在戰國時期可謂豪傑輩出。
  • 讀二十四史——《史記》198:樂毅——輸肝剖膽效英才
    戰國七雄,最弱的是韓國,其次是燕國。然而燕國曾經在歷史上留下過高光時刻。在燕昭王時,燕國幾乎攻滅了強齊,只可惜最後功虧一簣。這次戰役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燕將樂毅的謀略,其次是燕昭王的英明。三國時諸葛亮在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樂毅的能力由此可以想見。
  • 《大秦賦》:戰國四公子出現三個,為何孟嘗君沒有出現呢?
    那麼,問題來了,《大秦賦》:戰國四公子出現三個,為何孟嘗君沒有出現呢?一首先,戰國四公子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戰國中後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宗室和大臣為了對付秦國,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
  • 在我國的春秋與戰國時代,戰火紛飛、名將輩出,都有哪些名將?
    我國的春秋與戰國時代一般都會被大家合起來一併討論,那麼在這個戰火紛飛、名將輩出的時代,都有些什麼名將呢?孫長卿,也就是兵家聖人孫武。是我國現今山東惠民一帶人士。在他三十而立之年奔赴吳國,受到當時吳王闔閭的重用。曾統帥吳軍痛擊楚軍,並佔據了楚都郢城,而楚國經此一役幾乎滅國。其為後世所做的最大貢獻就是所著的兵法十三篇,歷朝歷代都是兵家必讀的聖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