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有四大名將鎮守,能力絲毫不遜於白起、王翦,為何還會被滅國

2020-12-21 Hei白歷史

戰國時期,各諸侯間紛爭不斷,在長期的戰爭中,誕生出了不少名將,秦國最有名的有白起、王翦、王賁、蒙驁、蒙恬、李信等等,但是作為在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超級軍事強國——趙國,能力上也是絲毫不弱,戰國四大名將,就是被秦國和趙國對半分了。

但是秦國名將有那麼多,趙國名將其實也遠不止這兩人;在趙國,當時能列入超一流名將的有四人,來看看都有誰:

TOP、1 李牧

李牧應該是趙國第一名將,但是由於李牧沒有和白起交戰過,所以兩人究竟誰的能力更強就得而知了;李牧的一生分為兩部分,前部分是對匈奴之戰;後部分是對秦之戰。

對匈奴之戰中,通過周密的前期籌劃,李牧率軍二十萬,其中騎兵僅為一萬三千人,這是一支多兵種組成的混合部隊,最終在誘敵深入後,在代郡和雁門郡這個地方對十萬匈奴騎兵進行了圍殲戰,而後乘勝吞併了襤國、東胡、林胡等。

後來是對秦之戰;當時秦國大將桓齮進攻趙國,斬殺趙軍十萬,當時趙國已經沒有大將了,趙王只得將李牧調回來,率軍反擊秦國;在肥下這個地方,李牧打了一個漂亮的圍殲戰,秦國損失慘重,被迫撤軍。

但是秦視趙為最大敵人,於是又派王翦率軍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原本趙國能轉危為安,但卻被秦國反間計所害,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廢棄不用,之後趙國被滅(趙國公子嘉那個趙不算了)……

TOP、2 廉頗

很多人都以長平之戰中廉頗的防守手段認為廉頗能力不行,其實廉頗的戰績之輝煌,絲毫不弱於白起、王翦和李牧,冠絕其他諸將;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趙王封他為上卿。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

但是一代君主一代臣,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當時的廉頗還是想為趙效力,而趙王也覺得還是需要廉頗,於是派人去看看廉頗情況如何,但是由於趙國很多人都不希望廉頗回來,於是設計暗害,傳出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笑話,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TOP、3 趙奢

趙奢原本是趙國的收稅官,但是一次機緣巧合下,秦國攻打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趙王召見廉頗問道:「可以去援救嗎?」回答說:「道路遠,而且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又召見樂乘問這件事,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話一樣。

趙王又召見趙奢來問,趙奢回答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趙王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後來趙奢以鐵血治軍方式,讓趙軍勇不可當,在閼與大敗秦軍。

雖然趙奢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戰績不清楚,但是經典戰役僅此一役;但是此戰的影響卻是極大的,首先是他擊敗的是白起時代的秦軍,其次他成功預料了那位中華史上第一的「神將」趙括。

TOP、4 樂毅

樂毅是燕國大將,這點當然知道,但是樂毅後來被燕惠王所厭惡,後來派騎劫把樂毅所替換了;齊國以僅剩的兩座城池兵力反攻,一舉全部收復了齊國全部失地,燕滅齊的計劃全部落空。

前後五年,樂毅以一己之力,統籌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進攻齊國,在擊敗齊國主力後,又率燕國軍隊以一己之力滅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是燕國自建國以來最輝煌的一刻,但可惜功敗垂成。

心灰意冷的樂毅遠走趙國,被任命為客卿;有人說,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樂毅正好也在趙國;有人說,趙王即使要換下廉頗,也應該讓樂毅上啊,而秦國擔心的也是趙國讓樂毅上,所以謠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替換廉頗,第二部分是中傷樂毅。

趙國有這麼多名將,為何還會被滅國呢?甚至比沒落的魏國還要先被滅,這就不得不說趙國自趙武靈王之後一代不如一代的趙王了,先是太過囂張跋扈,加上剛愎自用,自毀長城,先是長平之戰替換了廉頗,導致數十萬精銳被滅,後又趕走了廉頗;後又中反間計殺了李牧,又不啟用樂毅,滅國難免了。

相關焦點

  • 「對不起,在下王翦,白起的戰績我看不上,我只接滅國的大項目」
    滅六國,統一寰宇的步伐邁了起來。也是很慶幸秦國有那麼多的牛人和名將。一代殺神白起,從北到南,橫掃趙,魏,韓,楚把這四個國家的有生力量消滅的差不多了。剩下就只是一口遊絲氣了。這個時候,輪到本故事的主角王翦出場了。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到底有多強?
    說到武安君一詞,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在長平一戰,消滅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的「人屠白起」。武安君何意即「武可安邦定國」之意,在戰國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止白起一人被封為武安君,在趙國也有一人被封為武安君,他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 秦滅六國,王翦父子連滅五國,功高蓋主卻有好下場究竟為何?
    01王翦出身,貴族身份有待商榷王翦是四大名將之一,他不是名將之首,不過,功勞卻是不可磨滅的。為了讓成蟜有命去無命回,嬴政派年幼的成蟜去攻打趙國,別看成蟜年紀小,他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早就覬覦皇位了,所以在半路發動叛亂。為了不讓秦國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熱的環境中,嬴政安排王翦前去平叛,王翦的確是好樣的,沒有讓嬴政失望。也是這一戰讓王翦崛起,並且一戰封神,並從此開始得到嬴政的重用。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1]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這次勝利是秦軍發動滅國大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敗,而趙國和李牧再次為抗秦的中堅。此戰之後,趙王大喜,稱李牧為「寡人的武安君」、「趙國的長城」,因此將李牧封為武安君。公元前232年,不甘失敗的秦軍兵分兩路,從南北方向再次對趙國王都邯鄲發動大規模進攻,形勢再度危急。
  • 《大秦賦》秦滅六國中,王翦父子滅了五個,如此功高能有好下場?
    《大秦賦》即將接近尾聲了,秦滅六國的大戲就要開始了。說到秦滅六國,就不能不提王翦。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同時,秦國另一個有四大名將稱號的是白起。當然了白起早在秦昭襄王時期,就被昭襄王給殺了。嬴政時期最大的名將就是王翦,他成為了滅六國的不二人選。
  • 《大秦賦》劇透:秦滅國之戰後的王翦爺倆下場……
    歷史上,王翦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他本人直接指揮滅掉的諸侯國有三個,他兒子王賁指揮滅掉的諸侯國有兩個,可以說秦滅六國幾乎全憑王家父子之力。所以秦滅六國後,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行東方,在琅琊勒石記功,王翦名列功臣榜第一。
  • 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其中戰國四大名將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幾位,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能夠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們可以理解,那麼為什麼有些武將也很強大,卻無法入選戰國四大名將呢?比如說樂毅,吳起。這是不是就說明樂毅等人不如戰國四大名將了呢?
  • 秦國歷史上除戰神白起外,還有這10位名將,個個不簡單全是狠人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終於開啟了掃滅6國的模式,並且最終建立了秦王朝。春秋時期,秦並不是最強的諸侯國,但卻硬是笑到了最後。在春秋戰國前後幾百年的時間裡,秦出現了不少的名將,除了白起以外還有這10人非常有名,個個不簡單。在秦國歷史上,司馬錯是一位遠見卓識的將才。
  • 《大秦賦》:倘若李牧不死,便真的能拯救趙國嗎?
    《大秦賦》播放到60餘集,滅國史詩(或字幕)即將拉開序幕,秦人有宿將桓齮王翦坐鎮,蒙恬、李信和王賁等青年才俊亦躍躍欲試,反觀東方六國則乏善可陳,廉頗出走,龐煖不知所蹤,曾經名將輩出的趙國唯有李牧碩果僅存。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故事。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
  • 起剪頗牧良莠不齊,戰國四大名將難以服人,只是文人自以為是而已
    在很多中國人印象中,戰國時代的名將非「起剪頗牧」四人莫屬,並將其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將白起和王翦,趙將廉頗和李牧。這個說法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我們翻閱戰國時候的歷史,卻發現這四人雖然在那個時代立下了赫赫戰功,卻不足以稱為所謂的四大名將。以戰國將領的軍事水平而論,有好幾位將領都不在此四人之下。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自此,燕國一雪三十年前險些被齊國滅亡的國恥,燕昭王更是親抵前線犒賞樂毅及其麾下三軍,而齊國遭此大劫,國力大損,從天下霸主的神壇跌落。說到這,就會有很多同學有疑問了,取得了如此驕人戰績的樂毅,為何沒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呢?這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
  • 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王翦,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秦國高級軍事將領。早年的王翦比較低調,並沒有什麼出名的戰績。直到秦始皇嬴政當家的時候,王翦才漸漸地展露鋒芒。
  • 功高震主的王翦為何能在秦始皇手下善終?他除了會打仗還善於自黑
    戰國四大名將身上都有響噹噹的名頭,殺神白起擅攻,廉頗擅守,李牧能夠以少勝多,數次挽救趙國於大廈將傾之際,王翦跟前面這三位相比,總感覺差了點意思,可人家功勞最大。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中,王翦本人滅掉三個,兒子王賁滅掉兩個,除了最弱小的韓國是被一位叫做內史騰的不出名人物給消滅以外,可以說秦滅六國幾乎全憑王家父子之力。
  •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軍30萬,全殲匈奴10萬騎兵?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了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李牧和王翦,還有戰國四君子中的三個,當然還少不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毛遂自薦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名字。長平之戰的關鍵人物有白起、範睢、廉頗和趙括。
  • 相比較白起的耿直,王翦看似貪圖富貴,實則是無形智慧
    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年輕時就喜好武器格鬥之術、排兵布陣之法,投於秦始皇麾下為將。秦始皇滅趙、掃燕、亡楚、平越的關鍵戰役都是由王翦指揮的。
  • 戰國四大名將,秦國的兩位名將誰的能力更強一些
    戰國時期各國都有鎮守一方的大將軍,而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秦國的兩位名將白起,王翦。白起、王翦兩人都是統兵大將,要比誰更厲害,當然指的是軍事水平,要比誰更能推塔,那我可是一塌糊塗的。用唯心點的話說,大約是老天爺該著秦國統一天下吧,短短六十年左右,竟連賜秦國兩位罕見的軍事天才。他們自然就是武安君白起和武成侯王翦了。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即秦朝。在戰國末期,雖然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已經是非常衰弱了,也即無法和秦國相抗衡了。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公元前257年),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
  • 真實的李牧:兩次擊敗王翦,情商卻低得可憐,遠無大秦賦中有心機
    嬴政親政後,六國國力更加衰弱,秦國則集聚天下人才,文有王綰、熊啟、隗狀、李斯等,武有王翦、蒙武、蒙恬、楊端和等,並開啟了滅國大戰。在這六國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當屬趙國。不管歷史上趙偃和嬴政小時候有無過節,但是嬴政滅趙的決心很堅決,為此,嬴政命令大將恆騎和楊端和向趙國進攻,接連佔領趙國多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