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林,字式儒,山東文登人,清代政治家。一生在地方為官,有才有守,清勤廉幹,是清代著名的廉吏。
徐士林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幼年非常聰明,但父母無錢供他讀書。鄰家有一私塾,徐士林常常趴在窗口聽先生講課,居然也學了不少東西。看著有錢人家孩子上學,徐士林渴望自己也能坐在課堂上聽先生講書。有一次,徐士林實在忍不住了,跪在母親面前流著淚懇求父母送他讀書去。父母親見他這麼好學,人也聰明,便咬咬牙賣掉耕牛,又借了貸,湊夠錢讓他進學。徐士林在私塾刻苦攻讀,不分晝夜,很快就成為遠近聞名的博學秀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徐士林中進士,授內閣中書。雍正五年(1727年)出任安慶知府,升江蘇按察使,不久因下屬犯罪失察調任福建汀漳道。
汀漳一帶土俗好鬥,家族之間常因小事而聚眾械鬥,地方秩序很亂。徐士林到任後,狠狠地懲治了那些械鬥的首領,不到一年,汀漳社會風氣大大好轉。乾隆元年(1736年),徐士林升任河南布政使,旋遭父喪,回家丁憂,乾隆四年返京。乾隆皇帝召見了他,詢間山東、河北一帶農情,徐士林一一據實相告。乾隆帝又問他如何用人,徐士林說:「用人不難,關鍵看他的大節,看他的品質。那些能說會道、專看臉色的人雖然敏於應對,但不是人才。那些不分曲直、不明是非的人雖然自身廉潔,實是害國害政。」乾隆聽了很有感觸,任命他為江蘇布政使。
乾隆六年(1742年),徐士林升江蘇巡撫。湖北食鹽來自江蘇,那時候,湖北因鹽價昂貴奏請減價,如果減價將影響產地鹽戶生活和國家稅收。乾隆帝讓徐士林調查解決。徐士林詳細調查後認為,鹽價貴則累民,賤則累商。目前價格偏高,可規定每引加息最高限量,使鹽價不至於倚貴倚殘,使商人有微利可圖,方不至影響銷售和國課,乾隆帝批准了他的建議。乾隆六年,徐海地區水災春荒,徐士林優心如焚,不待朝廷旨意,先發倉糧娠災,使饑民沒有發生死亡或流亡現象。乾隆帝誇他「有才有識,如此料理,甚副聯視民如傷之念。」
長期的勞累使徐士林身患多種疾病。他數次上疏請求休致。乾隆親自派醫生前往診治,不允他休假。乾隆六年秋,病重,徐士林思念83歲的老母,請求歸省。乾隆予以批准。徐士林返家途中,病故於淮安。彌留之際寫好了遺書,對國家大政、江蘇興革事宜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乾隆看了很傷心,他對大臣們說:「徐士林忠孝性成,以母老優思成疾。臨終無一語及私,勸聯以優感危明之心為長治久安之計。此等良臣,正當大用之時,不料溢逝,我實在是含悲不能自已。」命將徐士林從祀京師賢良祠,又對他的母親進行族表。
徐士林一生皆在地方為官,他的清廉、勤政在江蘇傳為佳話。在任時,每逢屬吏來渴,他都拿一些案子讓他們試判,並告誡他們,判案一定要慎重,要廣泛調查,弄清實情,深文周納必定造成冤獄,太寬縱又會姑息養奸,法貴在執中。一本《大清律例》就像醫生手中的一本《本草綱目》,一個案子就像一種病,非常複雜。不善用藥是殺人,不善用律更是殺人。他每判一案皆是親手書寫案情,杜絕奸吏借書寫因緣作奸。每天,徐士林都處理公務到深夜。一盞孤燈,常常亮到五更。就是大年三十也是這樣。他死後,江蘇人民非常懷念他,乾隆五年把他祭祀在蘇州名宦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