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中國航空人向國家完成一次意想不到的交付——僅用16天時間,從零起步到成功研製出具備單臺日產能達到14萬隻的全自動口罩機。一群曾經參與J-10、J-20等重大裝備工程的航空人,憑藉完全自主完成國家重託。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屬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首批4臺「航空出品」全自動口罩機已經交付,最新完成量產的8臺從3月15日起陸續交付各地。到3月底,24臺全部交付,每天產能達到300萬隻口罩。
圖為裝配人員聚精會神調試設備。(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供圖)
在以舉國之力抗擊新冠肺炎這場戰役中,中國航空人用一種從未有過的方式回報國家。「航空人習慣了攻堅克難,習慣了與時間賽跑。國家培養了航空工業,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我們有能力有信心,頂得住!」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院長、項目總指揮李志強說。
半個小時「組隊完畢」
這的確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中國在抗擊疫情中全速奔跑。疫情任務嚴峻,口罩嚴重短缺,國資委召開會議向中央企業部署任務:迅速研製口罩機,迅速投產投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主動承擔緊急任務。
與飛機發動機鈦合金材料打了三十幾年交道的李志強坦陳,自己聽到這個任務後的第一個動作是在手機搜索裡輸入:口罩機。
這一次,他和團隊完全跨界,面對的材料是從未接觸過的熔噴布和無紡布。
「四個小時後,集團再次召開會議。舉手!我們可以!哪些單位能配合?」 李志強說,集團成員單位積極配合,半個小時「組隊完畢」。
從2月11日中午開完會到下午的四個小時裡,他和團隊完成了任務評估、組建設計隊伍以及調查供應鏈的準備工作。3天後,研究院拿出了口罩機設計圖紙。
航空人在這個夜晚迎來一次極為特殊的產品——2月27日凌晨3點30分,第一隻口罩從生產線上「下線」。
「凌晨3點多,口罩出來了!工作群裡和現場一樣熱鬧,在家的同事們也都沒睡啊,等著呢!」 李志強說。
在16天時間,由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作為牽頭單位協同中國航空工業7家單位,完成了全自動口罩機的設計、製造、裝配以及調試運行。
「它是需要時效的,國家急需。」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全自動口罩機項目總工程師孫年俊說。
航空人用「規格嚴格」專業態度為以釐米計量的小小口罩上打上航空印記。在他們眼裡,口罩可不是看上去的幾層布,而是要隔離病毒且安全穩定運行的「多層連接體」,能夠承載醫護人員和人民安全防護重任的「連接體」。
同時,這臺設備的生產效率很高,每分鐘達到100片。這意味著如果某臺出現一分鐘的不穩定,就會造成100片的損失。
孫年俊說:「醫護人員和百姓生活防護急需口罩,全國復工復產複課也迫切需要更大的口罩生產能力。口罩要承擔重要使命,我們要讓研製的口罩機穩定高效運行,就像服務航空裝備安全穩定運行一樣的態度和高標準。」
最大的難度是時間
在北京東五環外的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自動口罩機研製現場進門處迎面一條橫幅——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張亞平說:「航空工業是軍工企業,我們是以投入戰鬥的姿態衝刺這次緊急研製任務的。為國分憂,解決民眾急需,檢驗我們實力的時候到了!」
低調堅韌的中國航空人崇尚實幹,低調做事的風格讓外界感覺頗為神秘。「我們幾十年都在埋頭攻堅國家需要的急難險重任務,這次勇於擔當研製口罩機的艱巨任務既證明了實力,也讓大家相信中央企業在關鍵時刻站得出、頂得住!」
中國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是專業從事航空材料、航空製造技術和航空專用工藝裝備的科研機構,同時具備研製民用機電產品的能力。研製口罩機對於科研團隊來說,最大的難度不是技術,而是時間。
這支研製團隊曾經參與過服務新一代戰機製造的高壓電子束焊接設備、複合材料自動鋪帶機、數控強力旋壓設備等研製任務。「我們對技術能力有信心,只是時間實在太緊了!」
在這項緊急任務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全力統籌,組織中航國際、洪都、精密所、寶成、沈飛等分布在全國6省的7家單位近700名專業人員投入研製生產。
「這是一場超常規的中國航空人大協作。你看,傳動輪零件來自沈飛,生產艦載機那家;切片機來自洪都,生產教練機那家;膠滾來自陝西寶成,口罩耳帶焊機來自303所……關鍵時刻,不講代價,只講協作。」孫年俊說。
僅僅16天,一型由793項2365件零件組成的全自動口罩機研製成功。帶著航空基因的口罩機具備自動化程度高、運行穩定、生產效率高等特點,為全面贏得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加速。
航空報國自信
從戰鬥機、運輸機到無人機,從軍用飛機、航空裝備到民用飛機,中國航空人報國的步伐愈行愈快,自主能力的提升帶來更大的自信和從容。「國家有需要,我們有這個能力和底氣,能做判斷,能下決心,敢舉手!」 李志強說。
「疫情當前,早一天拿出一臺機器,就有十幾萬隻口罩送到最急需的人手裡。我們沒有做過口罩,但是我們做過飛機,具備研製高水準設備的能力。」他說。
在這支研製團隊的背後,是中國用六十餘年培養起來的自主航空工業體系和航空人隊伍。他們知道關鍵技術等不來、買不來,中國航空人靠自主研發為國家建設起一個日趨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有了包括「20系列」在內的讓中國人自豪的航空裝備,也有了敢於在關鍵時刻敢於舉手承接新挑戰的自信。
「國家持續大力投入,中國航空工業持續發展。飛機型號設計和生產單位的每一步探索,都對服務於生產製造的裝備提出新要求。」孫年俊說。
這支迅速集結起來的團隊具備研製、管理、供應鏈和質量保證全流程的自主保障能力。比如,此次研發的全自動口罩機就採用了航空裝備研發中常用的模塊化設計,每個主要生產模塊都可以單獨操作和維護,有助於用戶日後的高效生產和按需調整。
此次口罩機的研製創造性地以軍品項目與民品研發相結合的方式組建起團隊。李志強說:「軍品研發人員執行計劃有剛性、行動力強,民品項目人員更講客戶意識、懂市場,再加上航空工業各單位優勢力量和自主保障的供應鏈,中央企業的優勢在關鍵時刻充分顯現出來。」
未來,此次研製任務積累的創新工作方式、組織協同的經驗以及技術文件顯性化表達等經驗也將融匯到未來航空裝備研發之中。
「航空人的家國情讓我們投入舉國防疫使命,自主研製能力是我們不辱使命的基石。我們習慣了攻堅克難,我們也是在接受國家和人民考驗的關鍵時刻獲得更大提升和信心。」李志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