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各省市區一季度經濟數據陸續出爐。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一季度GDP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不過,按照中央出臺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三省一市正在抓緊施工,通過更緊密的協同、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更高質量的發展,釋放一體化的紅利,保持經濟「主引擎」全速運轉。
修城際鐵路、建產業集群、補社會短板……35.8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股「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的熱潮澎湃激蕩。
圖為上海洋山港貨櫃碼頭(無人機照片)。記者 丁汀 攝
長三角「底盤」穩固
面對疫情影響,長三角地區化被動為主動,用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對衝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今年一季度,長三角GDP總量近5萬億元,佔全國的20%以上。三省一市的GDP降幅均低於全國水平,「底盤」穩固:
上海新興產業「韌性」十足。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7%,但一些代表發展新方向的行業復甦較快。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同比增長15.3%,新能源汽車產值增長5.7%。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衝擊,也給生物醫藥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近日,針對肺癌的首個國產三代靶向藥——阿美樂(甲磺酸阿美替尼片)在上海舉行上市發布會。這款創新藥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歷經6年時間自主研發而成,之前已獲得國家藥監局上市批准。
阿美樂的上市是「新藥創製」重大科技專項的重要成果,也是長三角各地通力合作的重要產物。豪森藥業總裁呂愛鋒表示,目前豪森藥業在江蘇連雲港、上海張江等分別建有研發中心,形成了包括藥學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和註冊申報在內的完整研發體系。「豪森已上市4個1類創新藥,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創新藥將主導全球藥品市場。」
江蘇放大製造業比較優勢,3月份工業增速「翻紅」。統計顯示,一季度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降5%。其中,3月份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目前江蘇正加快培育工業網際網路、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先進位造業集群,打造「世界工廠」2.0版。
浙江頂住壓力,外資招引實現正增長。浙江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省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39家,實際使用外資271億元,同比增長0.3%。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浙江新增外資中,有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存量外資的追加投資。
安徽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社會領域投資快速增長。統計顯示,一季度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5%。其中,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29%,教育投資增長16%。「3月份以來,安徽的用電量、高速公路車流量明顯回升。我們判斷,下階段區域經濟會延續回升態勢。」安徽省統計局總統計師肖志穎說。
新基建激活新經濟 新經濟釋放新動能
浙江台州,吉利汽車的發家地。今年3月份,吉利又宣布在台州追加投資。這次投資的方向不是汽車,而是衛星。
吉利要跨界造衛星?面對外界的眾多不解,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娓娓道來:「從去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汽車行業面臨巨大挑戰。我們不能被動等待市場好轉,而要看準發展趨勢,主動迎接變革。」
以台州的衛星試驗中心為依託,吉利將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衛星智能化生產線,產品主要用於通信、遙感和導航等領域,推動企業從汽車製造商向未來出行科技集團轉型。按照計劃,吉利在今年年底前將有兩顆衛星上天。
在穩住「基本盤」的前提下,新經濟的競相成長,打開了長三角發展的新空間。
新基建激活新經濟——
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上海移動國際數據中心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復工。這個中心總體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提供超過2萬個機架的裝機能力。
無論「雲經濟」「宅經濟」還是「非接觸經濟」,人們瀏覽的每個網頁、發送的每個訂單,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數據運算和存儲。給海量大數據提供「糧倉」,長三角各地的數據中心建設駛入「快車道」。
阿里宣布雲計算和數據中心千億級投資計劃、江蘇計劃建設南京位置服務數據中心……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工程部臨港辦副主任黃浩程說:「傳統基建耗費大量鋼材、混凝土,新基建則更多依靠先進設備、技術和智力的投入。」
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楊軼清分析,長三角製造業基礎雄厚,好比電腦硬體比較強。以5G、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基建,相當於電腦的軟體。軟硬體配合,可以驅動經濟結構的系統升級。「長三角的數字經濟居於全國前列,有能力建成新基建的『樣板間』,為全國輸出經驗。」
新經濟釋放新動能——
位於上海張江科學城的鈦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發生後,全公司沒有休息過。「不誇張地說,我們研製的智能消毒機器人賣成『期貨』了。」 鈦米創始人潘晶說。
身高1米多,可自主導航躲避障礙,鈦米的智能消毒機器人目前已在全國200多家醫院「服役」。潘晶表示,企業成立之初就瞄準「醫療機器人」,有一系列核心技術「打底」,才讓今日的暖心「大白」走進現實。
趁熱打鐵,持續加碼晶片等「硬核」產業。今年一季度,張江科學城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稅收收入10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6.8億元。「核心經濟指標全部正增長。」 上海市科創辦專職副主任吳強說。
上海華夏經濟發展研究院編制的《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指出,長三角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變壓力為動力、實現化危為機,長三角要持續聚焦「五個新」:抓好新基建、培育新經濟、擴大新消費、推廣新服務、探索新機制。
一體化快馬加鞭 抱團發展闢新天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到來,數據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生產要素。近日,上海市青浦區、浙江省嘉善縣、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籤署改革備忘錄,著力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的數據開放共享,共同打造「數字示範區」。
橫跨江浙滬的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自2019年11月掛牌以來,正在穩步推進各項工作。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翁建榮表示,示範區的一體化首先是數據的一體化,要推動兩區一縣數據的互聯互通、服務的一體互認,實現「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通過制度創新,培育數字產業,有效增加示範區各方的獲得感。
「每一個人都是大數據的產生者和使用者,我們用手指點一下手機,就為大數據做了貢獻。」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數據資源部部長儲昭武介紹,疫情期間,上海市與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通過健康碼查詢服務接口,累計交換健康碼數據約1459萬條。
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阮華彪說,以抗疫藥物研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應用等領域為突破口,長三角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持續推進。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說,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揮1+1+1+1>4的效應,本身就是一個釋放新動能的過程。「我們調研發現,在疫情中,長三角一些企業進口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受阻,轉而在區域內找到了新的合作夥伴。通過這些固鏈補鏈擴鏈行動,長三角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
一體化,一張圖,一盤棋。開局看長三角,外部挑戰愈大,內部抱團愈緊,發展成色愈足:
東有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西有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和一體化示範區,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江蘇推進產業創新、省內全域等六個「一體化」,率先探索社保、就醫、養老等一體化制度創新;
浙江發揮數字經濟、民營經濟等特色優勢,把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等重大決策部署融入一體化建設;
安徽加快發展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提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為一體化作出貢獻……
從「藍圖規劃」到「施工落實」,長三角「主引擎」全速運轉,將為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開闢一片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