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為媒介,藝術地展現運動中的綜合性造型

2020-12-17 老廖觀影

影視劇本的文體特徵影視劇本的文體特徵包括兩方面,即筆法與章法。所謂筆法,即指影視劇本藝術地描述內容時,在文字表現上不可背離的特徵與規則。這個特徵與規則,簡言之:以文字為媒介,藝術地展現運動中的綜合性造型;細言之,即是形象性、運動性、綜合性、藝術性。

一、視覺的形象性

普多夫金(蘇)論此道:「小說家用文字描寫來表述他的作品的基點,戲劇家所用的則是一些尚未加工的對話,而電影編劇在進行這一工作時,則要運用造型的(能從外形來表現的)形象思維。……編劇必須經常記住這一事實:即他所寫的每一句話將來都要以某種形式出現在銀幕上。因此,他們所寫的字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這些描寫必須能在外形上表現出來,成為造型的形象。」

確實如此。小說家用文字傳達作品內容,比如:「他是個安分守己的農民,但一生坎坷,現在又處於焦頭爛額的困境之中。」作為小說文字,可以說一目了然、無懈可擊。但是在影視劇本中,這就絕對要不得了:如何安分?怎樣守己?經過什麼坎坷?現在又有什麼難處?———全都抽象至極,銀幕上根本無法表現!

在影視劇本中,要儘可能地避免說明性、陳述性的文字,無論是對劇情的交待,還是對人物的描寫,以至於對人物的心理介紹,都應使之形象化。

二、影像的運動性

所有上述視覺造型,均應保持在動態的過程中,儘量避免靜止。造型是重要的,但它必須體現在動態的過程中,並時刻記住:這種運動的造型最終目標是為表現人物及其關係、背景環境及其意義、情節進程及其內涵,而不可只為造型而造型。

影視的動態造型可以從兩方面考慮:其一,表象方面,有畫面內部的動態造型與畫面外的動態造型;其二,內涵方面,有影視形象的內在動態與外在動態。先看其一。電影是以不停運動的畫面來展示內容、吸引觀眾的。在畫面內,如果過多的靜止場面或人物的冗長對話(諸如會議、對白乃至爭辯),都會影響影片的觀賞效果。而這,恰恰是國內影片往往遜於國外影片,令觀眾不耐煩之處。

在這方面,日本電影劇本《人證》對原作小說的改編,值得我們借鑑。且舉其中一個小例子看,原作中,女主人公八杉恭子是個有地位的社會問題評論家。但是,作為電影中的主人公,若總表現其伏案寫作或在電視臺面對觀眾長篇大論地演說,總是這種靜止的畫面造型,勢必造成沉悶、枯燥感。於是,編劇將她的身份改成了享有巨大社會聲望和良好公眾形象的服裝設計師。於是,她的言行舉止便可以在充滿動態過程、又極具觀賞性的模特演出的一系列畫面中進行了。

80年代,我國電影理論界引進了西方的「影像美學」,對構圖、光影、聲畫等電影性元素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研究其獨特的「電影表現力」。這種探討,對我國電影藝術表現的發展來說,無疑是有益的,因為長期以來,中國電影多重敘事而忽視畫面的造型,使我國電影藝術停滯不前。因此,「第五代」導演們功不可沒。但是,過分講求畫面美,無論是人物的外形,還是自然、社會環境,都拍得宛若油畫一般,卻忽略了這一幅幅畫面與電影中的性格塑造,以及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場面環境與劇情內涵契合的關聯———這樣的畫面再美,光影、構圖再講究,其意義也只能局限於畫面本身,不可能產生更多的內容與更豐富的意蘊來。

對此,不無成功之作的張藝謀在1992年反省道:過去我們拍電影,總喜歡講究點別的東西,畫面、色影什麼的,人在裡面其實僅僅是個符號。拍《菊豆》時,我試圖去關注點兒人的事,但做得還不夠。我們第五代都有這個特點,奔著一個哲學、理念去了!我當然也是其中一個。但別人看了覺得我們太使勁、繃得太緊,不夠鬆弛,結果人物相對弱了。人們不滿,甚至說了些不好聽的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看過一篇文章,認為我們「第五代」不太注意「敘事」,這是我們的一個問題。首先要有故事,要有人。我現在才明白,拍電影最主要的是說點兒人的事兒,應當把人物推到前景,著重表現他們。我並不排除還會拍我以前那種類型的電影,但我會設法做得更好。除了鏡頭內部以外,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也要體現動態原則。電影畢竟是敘事性和造型性相結合的一門藝術,是用鏡頭(造型畫面)來講故事的藝術,而任何故事都是動態的。因此,作為藝術奠基的電影劇本的文字表現,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

三、造型的綜合性

上述種種「動態造型」,還必須具有綜合性的「藝術張力」。這裡所謂的藝術張力,是指有機融入綜合性表現手段,以營構充滿藝術魅力的戲劇內蘊。綜合性表現手段是指在視像營構中,所使用的除文學(文字)外,諸如雕塑、繪畫、聲音(音樂)、戲劇、建築、燈光等造型方法,以通過「表象」或「意象」,來展現、強調或象徵要傳達給觀眾的電影內容。

這其中,最重要的當首推聲音。確實,視覺空間在實際生活中總是與聲音聯繫在一起的,也只有當兩者結合起來時,才能給人以完整的真實感。所以,影視編劇在重視視覺造型的同時,還要重視對聲音的描寫。影視中的聲音包括三個方面:人聲、音響和音樂。作為編劇,除了明白聲音作用外,還要善於運用「聲畫對位」這種藝術表現手段。

此外,繪畫、雕塑、建築、燈光、戲劇舞臺調度等,也是不可忽略的表現手段。像《大紅燈籠高高掛》便較為出色地運用了以上這些手段:封閉的院落、陰冷的環境、各種不無意指的建築造型、體現威嚴統治的濃重色調與象徵人們欲望的紅色燈籠以及充滿中國傳統文化內蘊的京劇唱腔和民間鑼鼓聲……這些,對渲染氣氛、加強意指、深化主題,都較好地強化了電影的顯示手段,增加了影片的藝術魅力。

四、展現的藝術性

所謂藝術性,在這裡,主要是指劇本語言在通過綜合的、運動的形象表述每一部分、每一場景乃至每一個鏡頭時,既要豐富、又要簡潔(即「藏」與「露」、「虛」與「實」);既要起伏變幻、又要自然流暢。

前者,是要求編劇在行文中,不宜寫得很滿、過實,應該給導演及演員留下再創作的餘地,應該給讀者留下必要的想像空間。我們有些作者,惟恐敘說不清、表達不力,結果文字冗長拖沓、視像臃腫堆積,如果實拍出來,只能造成觀眾的疲累或厭煩。有些劇本,對演員或握拳、或揚眉、或臉部顫動等表演的細微處,都一一描述確切,對導演的場面調度、畫面構圖、鏡頭使用、以至燈光色調等,也都過分規定,這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一切要適可而止、點到為止,用儘量簡潔而確切的文字將影視內容表達出來,餘者,應放手、放心地讓導演、演員及觀眾去發揮、充實才是。

後者,則要求在充分利用蒙太奇手段,追求畫面的簡潔明快又跌宕變幻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避免造作牽強、人為痕跡過濃的弊端,不使之有失真處或生硬感。

相關焦點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張海濤先是談到了藝術價值的判斷要素。他表示,媒介創造是藝術價值判斷的重要元素,未來機器人藝術將成為科技藝術中最直接、最有活力的藝術媒介,給我們帶來新的技術倫理啟示。隨後,張海濤通過簡要的概念、類型介紹引入了人工智慧機器人藝術。
  • 紙短情長:香港博物館中的紙質宣傳媒介
    從中國南端漁村發展至聞名遐邇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歷史文化在蓬勃發展的金融財經的攜伴下,匯聚東西文化的精髓,同時保有自身地道的文化藝術特色。筆者實地參觀了香港幾所較為主流的博物館,對香港博物館免費供觀眾索取的紙質宣傳媒介印象頗深。其裝幀優質精巧,內容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不僅是香港文化的一方縮影,也在博物館宣教工作中發揮著獨特的傳播作用。
  • 北京X美術館開館 著力展現超當代藝術
    原標題:北京X美術館開館,著力展現超當代藝術 這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美術館    以銀色為底,巨大的「X」符號斜落在地面,這是北京X美術館建築入口處的造型
  • 新藝術運動中的歐洲古典建築
    這種將古典樣式注入建築、雕塑、繪畫和日常生活等領域的藝術潮流,在一種非普及的氛圍中在歐洲各國出現,在法國名為「新藝術運動」,在德國則被稱為「青年風格」。但由於養育這古典之花的土壤已經在新知識和新觀念的錘鍊下異化,所以新藝術運動中的建築樣式其實已經與之前時代的建築有所不同,帶有一種植物和生物或分或合的奇幻形態。正因它處於傳統與現代的交界,所以人們從中既可以回望過去,也能看到未來。
  • 基於媒介理論的網絡MV式的廣告創意策略分析
    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為音樂提供了新的平臺,音樂作品的播放載體不僅僅局限於廣播、電視,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手機個人媒介等進行播放。MV是音樂和視頻的結合物,它使得音樂不僅僅是作用於耳朵這種聽覺器官的藝術形態,而且同時是作用於眼睛這種視覺器官的藝術形態,人們的感官從獨立完善到再統合。
  • 遊戲論·現實的媒介丨《超級馬裡奧:奧德賽》中的媒介哲學
    此外,這一系列還包括關於遊戲與性別話題的多篇文章,考察作為推動遊戲「進化」的原動力——性/別,討論遊戲中的性/別議題;以及關於遊戲的人的多篇文章,聚焦網管、主播、金幣農夫、代練、電競選手等年輕人,他們多是遊戲這一領域裡的邊緣/異色人群;最後還會為讀者推介一些海外書目,這些著作以遊戲為媒介,討論遊戲背後的宏大構圖,曾經並且正在為日韓的遊戲批評提供著參照系。
  • 何以為「新」——新媒體藝術的形式、意識及當代思考
    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對於新媒體藝術的媒介屬性定位是比較寬泛的,更多地是相對於國、油、版、雕等傳統藝術媒介而言的,因此在對媒體之「新」進行定位時也時常包括電子藝術、燈光藝術、動態藝術等邊界模糊的「新」媒體,甚至於時而包括了行為藝術。
  • 地景藝術作品展現時代主題
    果然,現場感受完全符合預期,相當一部分作品以防疫或其他今年的社會熱門話題為創作題材,濃鬱而鮮明的時代主題讓人仿佛聽見社會脈搏在跳動。還有一點,順應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的時代潮流,今年作品創作完全使用純園林廢棄物材料的比例更高,活動主題體現更得體、到位,花藝技能展現更充分、嫻熟,令人感受到地景作品藝術表現力更強勁。
  • 微信傳播中文字語言應用的「破碎」和「縫合」
    各種網絡社交媒體的接連登場,既是對傳統社會交流方式的反叛,也是對傳統的信息表達在新媒介上的演化。微信,作為目前最大的社交媒體之一,文字語言的應用一方面體現了新媒體的碎片化傳播,但又以大眾認可的規則「縫合」其意義。 【關鍵詞】微信語言;文字傳播;碎片化;合作原則 網絡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掀起信息革命的新浪潮。
  • 2019美院畢業展|跨媒介巨構《呼喊與細語》展演現場
    >演出時長100分鐘 在象山藝術公社的劇場空間中,媒介展演系選取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類歷史的多個瞬間,展開了一場排演。2019年,也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100周年。春節剛過,我和策展組都提前回到學校,開始工作。梳理中,開始感受到一些塊狀構造:文藝復興、十九世紀和現代社會的漫長轉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學校將這次畢業季命名為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主題是青春·觀·世界。
  • 國家大劇院·「穆夏——新藝術運動先鋒」展覽開幕
    這本書證明了穆夏作為新藝術風格最重要的開創者的關鍵作用。隨後他在1905年出版的風格書籍《裝飾人物畫集》著重介紹了人物姿態和人物類型。這本傳授如何構思人物形象的手冊在工藝美術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展示了穆夏的後期繪畫作品中所使用的一整套人物形象。即使是在這些以人物為主的構圖中,穆夏仍然使用了花卉圖案的豐富象徵手法。這些充滿魅惑氣息的人物姿勢與造型,也會在之後章節展出的穆夏攝影作品中充分展現。
  • 「雅昌專稿」唐宏峰:圖集熱與元媒介——關於《蜻蜓之眼》的媒介分析
    下文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唐宏峰的觀點。《蜻蜓之眼》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製作的一件影像作品,該作品是全部由監控視頻影像剪輯而成的劇情長片。《蜻蜓之眼》充分說明了當代生活即時性地複製出自身的影像副本,而這一副本已經成為一種肉身現實的索引與印記。
  • 丹青芳華鑄就藝術精神
    本次展覽圍繞「天」「地」「人」「和」四大版塊,匯集韓美林300餘件不同門類的代表性作品,涵蓋繪畫、書法、青銅、鐵藝、陶瓷、紫砂、木雕、染織等,這些作品與手稿、視頻新媒體等展現形式相結合,全面、系統、綜合地展現韓美林多樣化的創作面貌。韓美林以書寫「天書」來表達對中國文字的敬畏與陶醉。
  • 談動漫藝術語言的獨特魅力
    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語言,動漫藝術區別於其他綜合性藝術語言,影視藝術能容納許多其他的獨立藝術語言為其創作服務,戲曲主要是以舞臺作為承載體,在表現方式上有很強的限制,而動漫不但可以以電子媒體與真人舞臺作為表演媒介,還能以圖書、報刊等平面媒介做承載,來表達內容與思想,它是繪畫、音樂、哲學和詩歌等藝術語言的混合體,既有繪畫的特性,又有哲學與文字的理念。
  • 耐克阿迪秋冬運動裝流行趨勢:時尚街頭的變幻
    在現如今這一網絡媒介時期,街頭文化更為趨向經濟全球化。本季度在同融合發展趨勢中,表明了愈發變幻無常的潮流街拍時尚潮流,另外不難看出,運動裝的設計方案融進了大量隨意且叛逆的多元性文化藝術元素。作用造型和休閒娛樂造型中間的界限愈發模糊不清,這也與大家對自身表述得更加高度重視密切相關。
  • 古埃及的造型藝術
    第一種稱為「線刻」,就是在石頭上刻畫人物或動物的形象,這些形象都是平面造型,類似 《死亡之書》繪畫造型,實際上是界於雕刻和繪畫之間的一種美術樣式。 後來,象形文字雖然逐漸發展為會意,但始終保持著象形的符號。
  • 新藝術運動中的園林設計
    二、新藝術運動中的設計師與園林作品   新藝術運動追求曲線風格的特點是:從自然界中歸納出基本的線條,並用它來進行設計,強調曲線裝飾, 特別是花卉圖案、阿拉伯式圖案或富有韻律、互相纏繞的曲線。曲線風格的園林最極端地表現在西班牙天才建築師高迪(A. Gaudi 1852~1926)的設計中。
  • 從公共空間到博物館:作為媒介空間的門檻
    因此,對博物館來說,「構成門檻」的東西超越了簡單的位於博物館入口的物理空間的問題,圍繞博物館的媒介也「構成」門檻,因為媒介構成了向在博物館內且由博物館代表的藝術世界的過渡,媒介也同樣構成參觀者物理性和象徵性參與的場所之一。然後,正如我們將在後文看到的,作為媒介物理空間的門檻擁有特殊價值——門檻展現了特異性但也往往被博物館學研究和博物館忽視。
  • 龍潭中湖將建為綜合性公園
    記者今天上午從東城區了解到,龍潭中湖環境整治提升景觀規劃民意徵集第一階段工作日前結束,四成被訪者期盼龍潭中湖公園建成綜合性公園,具備休憩、娛樂、健身和教育科普功能。作為北京興建最早的大型遊樂園之一,北京遊樂園是幾代北京孩子童年的回憶。
  •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生動展現時代精神
    該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集中展出全國13個分展區精心推舉的573件作品,其中37件為第三屆「中國美術獎」獲獎作品。5年一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是國家級權威性、綜合性美術大展,也是中國美術工作者創作的風向標,對於指導未來幾年的藝術創作有著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