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投資環境評估及監測指標體系與模型的構建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當前國內外引資競爭日趨激烈,其中,投資環境的競爭已成為引資競爭的關鍵,投資環境的持續改善備受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在我國,隨著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逐漸成為各地政府發展經濟的自覺行為。各地政府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不是直接辦企業、經營企業,而是建立和改善投資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前來創業和發展,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各地區間的競爭已經從過去的辦企業的競爭轉為改善投資環境的競爭,出現了一股改善投資環境的熱潮。

    本文以投資環境評估為指導,在借鑑國內外投資環境研究成果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區域投資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及模型與方法,其目的在於:為國內外各類投資者更加準確、全面地認識各地區的具體投資環境狀況,進而選擇最佳投資地點,做出正確投資決策提供評估參考依據;為各地政府部門科學地評估、比較和監測區域投資環境的變化,全面客觀地把握未來投資環境的發展態勢,進而積極有效地營造符合國際慣例的優質、高效的投資環境提供重要參考以及建議和思路。

    一、區域投資環境評估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投資環境,又稱投資氣候,從廣義上來講,區域投資環境是指一個地區或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擁有的對投資活動有影響的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綜合系統。區域投資環境內容複雜,構成要素眾多,幾乎包括一地區的所有情況。若按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視角可將其劃為若干類型。如從地域空間看,可劃分為母國區域環境、東道國區域環境。從對企業影響的方式看,可分為直接區域環境和間接區域環境兩種。從構成要素的物理屬性看,可區分為具有物質形態的「硬環境」和非物質形態的「軟環境」。但它們涉及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如果我們把一個經濟區投資環境看作是一個大系統,從區域層次上分析評估有關變量,區域投資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以下八大類因素:自然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環境、政府服務環境、政策法律環境、經濟文化環境、市場經營環境、產業發展環境和技術創新環境,其中每一類因素根據需要還可繼續細分成大量的子因素,我們從中挑選了40項左右,這些因素都是對區域投資環境有直接影響的,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因素。投資者可以根據在該地區投資的實際有利程度進行評估,以確定投資環境的優劣。從區域投資環境評價系統可以看出,對涉及因素如此多的區域投資環境進行評估,本身就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參見表-1。

    二、區域投資環境函數的估量分析方法

    1、區域投資環境的決定函數及其對廠商投資區域選擇的作用機理。一地區的投資環境狀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國內外投資者投資與否、投資規模、投資方向、投資形式及投資效益。另一方面,它也決定著引資地區在引進和利用外資方面的成效。

    廠商的跨地區投資,是一種在地域上脫離母體而移師異地的經濟活動。一般說來,廠商跨地區投資由企業優勢和區域投資環境優勢共同決定,兩種因素對企業跨地區投資決策同等重要,有時區位優勢也會處於關鍵地位。

    撇開企業自身因素對投資項目的影響,廠商跨地區投資的效益如何、值不值得在某些地區投資,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該地區的投資環境決定的。因此,廠商在進行投資區域決策時,一般都要進行詳細深入的區域投資環境(商情)調查、評估和多方案比較。然而,各個公司由於具體情況不同,投資決策時所考慮的區域環境因素通常具有較大差異,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這種大規模的區域調查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因而常常受到一定的限制。這裡我們試圖揭示廠商投資區域選擇的一般規律。

    如果我們以I代表廠商的跨地區投資,以E代表區域投資環境,那麼,廠商跨地區投資的決定函數就可以表述為:

    I=F(E)

    如果我們再以X1代表自然地理環境,以X2代表基礎設施環境,以X3代表政府服務環境,以X4代表政策法律環境,以X5代表經濟文化環境,以X6代表市場經營環境,X7代表產業發展環境,X8代表技術創新環境,以Y代表影響投資環境的其他隨機變量,那麼,投資環境的決定函數便可以表述為:

    E=f(X1,X2,X3,X4,X5,X6,X7,X8,Y)

    於是,函數I=F(E)便可以用一複合函數式來表示:

    I=F{f(X1,X2,X3,X4,X5,X6,X7,X8,Y)}

    從抽象層次來理解,上述函數式對廠商跨地區投資的描述,應該說大體上是準確的。但從現實考察,這一函數式過於抽象,我們還不能以之作為具體的分析工具,從而展開對廠商跨地區投資的模型分析。這是因為,在現實中,決定或影響投資的變量因子X1,X2,X3,X5,X6,X7,X8,Y,通常呈非線性組合,各變量因子決定或影響投資的權重比例也不盡相同。並且,就這些因子的形成及其屬性來看,有的是制度安排的結果,有的是非制度安排的產物。因此,如果我們執意以模型逼近現實,也只能選擇圖式模型的方法。現實中,廠商進行實際的跨地區投資是依據一定的路徑展開的,如圖-1所示。

    2、區域投資環境函數的估量分析。投資環境的決定函數E=f(X1,X2,X3,X4,X5,X6,X7,X8,Y),除了上述分析外,它還包括變量因子各自功能大小的內容,從數值上描述各變量因子、進而從總體上估量投資環境,可以進一步透視投資環境與廠商跨地區投資之間所蘊涵的機理。

    然而,由於各變量因子之間的非線性組合和各自權重的差異,精確地估算出E=f(X1,X2,X3,X4,X5,X6,X7,X8,Y)的函數值是相當困難的。為此,我們可以粗略估算之。

    一種可行的方法是用優、良、中、可、差五種等級定位來代替對各變量子因素的精確定量分析,並按照八大類環境因素對投資者相對重要性的大小,設定其相應的權重(W),且假定E為一線性函數,於是,函數值E就等於變量因子加權滿意度之和,即:

    E=ΣWiXi=W1X1+W2X2+W3X3+W4X4+W5X5+W6X6+W7X7+W8X8(隨機變量因子Y忽略不計)。有了這樣的假定,我們就可以對一區域投資進行定量評估。其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見表-1。具體的評估方法如下:

    第一步,區域投資環境子因素評估法。讓評估者按各環境子因素對投資者的實際利害程度做出優、良、中、可、差的評價(其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見表-1)。

    第i類環境因素中第j種環境子因素所得分數為:

    Eij=(5Aj+4Bj+3Cj+2Dj+1Ej),

    Aj、Bj、Cj、Dj、Ej——第j種環境子因素被評為優、良、中、可、差的百分比。

    第二步,區域投資環境類因素評估方法。對八類環境因素各自包含的子因素得分Eij進行加總,即可以得到每類環境因素的實際得分。計算公式為:

    Xi=ΣEij

    各類環境因素的分數取值都在5~25之間,得分值越高,代表對該類投資環境因素的滿意程度越高。

    第三步,區域投資環境總值評估方法。按照八大類環境因素對投資者相對重要性的大小,確定其相應的權重(W),再將八大類環境因素所得分數值加以匯總,則可計算該區域投資環境得分總值。計算公式為:

    區域投資環境總值E=ΣWiXi,

    其中:Wi——第i類環境因素的權數,

     Xi——第i類環境因素的得分。

    E值得分的高低反映區域投資環境的優劣程度,於是,區域投資環境的優、良、中、可、差五種狀態就有了估量的依據,便於各地區間進行投資環境的綜合比較。

    在現實中,估量投資環境的函數值,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對於投資環境各因素,地方政府和外商的估價標準可能不相同,從而估量出的投資環境函數值可能會不相同。

    (2)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掌握不完全信息的一方(通常是外商)對投資環境函數值的估量會出現嚴重偏差。

    (3)外部環境的一些突發性變化,會引起投資環境各變量因子的波動,要想較為準確地估量投資環境的函數值存在著困難。

    (4)對包含大量因素的區域投資環境進行評估時,每種評估方法設置的變量難免有交叉和重疊,甚至遺漏,同時還要考慮可操作性,其本身就是十分困難的工作,或許這也正是每種評估方法自身存在局限性的原因所在。

    但是,對投資環境函數較為準確的估量存在著困難是一回事,從一般機理上確定一種可行的估量方法卻是另一回事。在筆者看來,解決這種困難的關鍵是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並通過理論闡釋和技術協調來大體上統一地方政府和外商對各變量因子的評分口徑。倘若能在實際運作中做到這些,對於地方政府和外商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此外,還有一點要說明的,如何看待區域投資環境與吸收FDI之間出現的偏差——投資環境最好的地區或國家並沒有吸引到最多的FDI。如何解釋呢?這就好比一塊海綿體,評價一塊海綿體的吸水性能與吸水量是兩個性能,其吸水量不僅與吸水性能還與體積有關。

    三、區域投資環境評估模型:「雷達模型」

    如前所述,區域投資環境的質量可以由自然地理、基礎設施、政府服務、政策法律、經濟文化、市場經營、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八大類環境因素得到較充分的反映,其中每一類因素又由若干子因素決定。

    但我們認為,對區域投資環境優劣程度的衡量,僅用個別綜合性指標是不夠的,應該對區域投資環境優劣程度進行數量化的結構分析,這樣才能進一步揭示不同地區投資環境的不同特徵。因為在投資環境綜合指數相同的地區,其投資環境結構及特性是有區別的。

    通過研究國內外文獻,我提出了區域投資環境評估的「雷達模型」。圖-2中半徑上刻度代表一地區在某類投資環境因素的優劣狀況,越靠近原點表示得分越低,意味著人們對該類投資環境因素的滿意程度越低。圖中深顏色圍成的面積是某區域投資環境優劣程度的幾何表現。對於某一地區而言,投資環境可能是非均衡發展(如深線圖),也可能是均衡發展。

    該模型能直觀生動地顯示區域投資環境的優勢與劣勢,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一是有助於投資者全面了解各地的投資環境狀況、特徵,能滿足各類投資者注重考察不同方面投資環境狀況的需要。二是便於進行區域投資環境的橫向比較,進而預測區域投資環境發展的方向和速度。三是使各地政府及時發現和糾正區域投資環境發展的不足和偏差,為今後投資環境規劃和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圖-2區域投資環境因素優劣評估

    (商務部研究院 何曼青)

相關焦點

  • 傅伯傑: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 支撐「山水林田湖草沙...
    9月,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正著力推進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夯實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數據基礎。 那麼,什麼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為什麼要構建以及怎樣構建這一體系?專家們對此進行了解讀。
  •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2017-02-20 09:15:00來源:央廣網   據黃山市政府消息
  • 黃河河口水生態監測及效果評估體系建設和河湖健康評估專題成果...
    &nbsp&nbsp&nbsp&nbsp本站訊 近日,2015年黃河河口三角洲水生態監測及效果評估體系建設和黃河流域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兩項中央分成水資源分項目外協成果驗收會在鄭州召開。
  • 醫療保險制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應用研究
    本文從「第三方評估」視角,通過文獻梳理、專家諮詢和問卷調查多種形式構建了一套由3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12個三級指標組成的醫療保險制度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採用AHP改進方法——群組決策模型確定評價指標權重;最後運用該指標體系對天津市城鄉居民醫療制度實施效果展開了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同。該評價指標體系為我國未來醫療保險制度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依據。
  • 2019.04: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和綜合評價(張云云等)
    2014—2016年全國31個省(區、市)的相關數據,對理論模型指標體系進行擬合修正,從經濟效益、創新發展、人民生活、可持續發展4個維度17個指標來構建相對合理的衡量經濟發展質量水平的指標體系   對於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研究屬於起步階段,不同學者對於高質量發展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學者基本都是從理論出發主觀上構建指標體系。
  • 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報告①對標最高標準的指標體系如何構建
    圍繞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目標,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聚焦世界上被公認為全球城市的20個國際大都市,立足全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實際特點,在2019年已對外發布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基礎上,2020年又對指標進行了修正完善,構建了包含7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41個三級指標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標體系」。
  • 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三)發展目標基於發達國家環境監測發展歷程和經驗,結合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形勢、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和生態環境管理的現實需要,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總體方向是: 2020 ~ 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將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汙染源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構建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估體系。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本文以東營市海岸帶溼地遙感解譯數據、淺海水質監測數據及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為數據源,運用狀態空間法對東營市海岸帶承載力進行評價與預測,以期豐富和深化海岸帶承載力理論體系,為東營市海岸帶合理開發提供科技支撐。
  • 科研類 | 城市群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國家標準前期研究
    課題在梳理總結國外城市群區域治理經驗與發展水平評價方法趨勢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城市群發展水平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差距,研究構建了適應我國城市群發展特點的評價指標體系,並對標準化工作提出相關建議。此外,還收集了全國「19+2」城市群的相關數據,對指標體系的可行性進行了驗證,並對各類城市群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引導建議。研究成果可為國家層面科學引導城市群發展和有效監測其發展水平提供決策參考。
  • 「十四五」時期完善我國區域政策體系和區域治理機制
    |加快構建有利於協調發展的區域治理機制 加快構建有利於生產力合理布局和產業分工的區域治理機制。要針對我國區域發展差異較大、互補性較強的實際情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一盤棋」的制度優勢,優化區域間的互助與合作,增強區域發展韌性,構建協同高效的區域治理機制。
  • 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履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曹洪軍、王娜從工作結果與工作過程兩大維度出發,構建了「二三三」考評指標體系。李彬、謝水波從科研、教學和道德三方面構建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可量化的評估標準和評價體系。其中,科研方面包括科研態度、方法和成果三個指標;教學方面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三個指標;道德方面包括導師本人的道德品質、對研究生的道德教育和各種道德榮譽獎三個指標。
  • 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我國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已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的準確評估一直是關注熱點。目前臨床常用評估指標(影像學檢查、卒中相關評分量表、生化指標等)對優化診療方案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具有指導意義。
  • 黃山風景區構建「一體化監測體系」確保生態安全
    在運用4座火情瞭望哨、2臺無人機、150名護林防火隊員開展天地一體化監測瞭望基礎上,建成由1個指揮中心、13個分中心、13個前端組成的林火視頻監控系統。 一體化松材線蟲病巡監網。統籌全山150餘名護林防火隊員,構建覆蓋全山的監測網絡;購買社會化服務,招募景區周邊鄉鎮村民組建7支共計22人「排雷行動」隊伍,將監測排查向偏僻峰谷和人跡難至區域延伸覆蓋。
  • 技術分享|基於TMDL理念的金山湖水環境模型模擬耦合與規模論證
    首先確定金山湖水環境目標,在基礎資料收集基礎上,構建管網模型及水力水質模型耦合進行現狀評估,包括現狀徑流總量/徑流汙染分析、現狀排水防澇能力分析、現狀溢流汙染分析和現狀排水管網能力分析,對比建設目標和現狀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堅持「保真」與「打假」兩手抓,形成覆蓋氣、水、土、固體廢物、生態遙感等多個領域的監測類標準1200餘項,基本滿足質量標準、排放標準和管控標準的監測需求,構建了國家-區域-機構三級質控體系並有效運轉,嚴厲打擊監測違法行為,確保監測活動有章可循。四是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指標體系的現實意義   促進城市化、加強統籌協調發展成為一項重大國策,構建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就是要為監測根據馬克思關於「城鄉融合」思想中的有關標準及西方城市學家提出的有關觀點,本課題組從六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選擇及指標體系設計遵循了以下原則。
  • 我國建立食品危險性評估體系 衛生標準達400餘項
    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我國已建立食品危險性評估體系,為科學發布食品安全預警信息提供了依據。    目前,食品汙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初步形成,監測點覆蓋15個省區市8.3億人口,重點對消費量較大的54種食品中常見的61種化學汙染物進行監測,並獲得了40萬個監測數據,基本摸清我國消費量較大食品中常見汙染物和重要致病菌的含量水平及動態變化趨勢。
  • 領域2:氣候監測診斷
    建立不同類型ENSO的動力學監測診斷業務系統,建立和完善不同類型ENSO影響我國和東亞區域不同季節氣候異常的物理模型。,開發可用於業務的監測診斷指標和影響模型,建立我國冬季氣候異常預測模型。  優先主題13: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監測指標體系及其應用  針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研發監測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過程的客觀方法和定量指標,建立相應的監測指標體系;分析我國極端事件過程的主要類型、時空演化特徵,建立表徵極端事件過程類型、嚴重程度等信息的歷史事件庫,發展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過程的監測方法並在實時業務中應用。
  • 甘肅省張掖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馬成:一庫八網三平臺,構建生態環境...
    新的時代背景下,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部分;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黑河流域中遊,生態區位十分顯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面積達151.91萬公頃,佔保護區總面積的76.4%。發源於祁連山的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在祁連山滋養的河西綠洲中,張掖綠洲是其中最大的一塊。
  • 渠道質量評估模型
    在這三個維度中,量級和成本是天然的比較好衡量的,而質量則是一種更複雜更綜合也更長期的維度,對質量的準確衡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希望結合日常工作中我對騰訊業務場景的理解,通過一些框架性的說明,來為大家構建評估模型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