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
今年,自然資源部發布《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明確了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的任務書、時間表,為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切實履行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職責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動指南。
9月,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正著力推進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夯實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履行數據基礎。
那麼,什麼是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為什麼要構建以及怎樣構建這一體系?專家們對此進行了解讀。
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
支撐「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管理與系統治理
傅伯傑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引領思想之一。自然資源部發布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通過系統重構山水林田湖草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體系,適應流域和區域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需要。從生命共同體視角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出發,本次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在總體設計上具有三點先進性。
一是系統重構自然資源調查指標體系,適應「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管理的需要。有別於從用途出發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查監測方式,《總體方案》更加注重資源—資產—資本的系統理解,尤其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對生態資產有更深入的認識。直觀用途屬性相對薄弱的荒漠、冰川等自然資源所具有的地表過程參數特徵及其潛在自然資本與生態資產屬性得以強化。例如將冰川凍土納入水資源調查範疇,從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角度評估沙地、裸地、沙漠等自然資源的綜合治理需求和潛力。作為新加入的重要調查內容與指標,地表基質及其地球物理化學性質指標成為多門類自然資源之間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繫的紐帶。通過調查監測指標體系重構,不僅展現了資源生態屬性與生產生活屬性的同等重要性,而且凸顯了地表過程參數指標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管理中的基礎性地位。
二是立體劃分自然資源空間層次,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要素的整合。不同於以往對農、林、牧或土地利用類型要素的分門別類獨立調查監測方式,本次《總體方案》建立空間位置上重疊的地表基質層、地表覆蓋層和管理層,並統籌考慮地下資源層。可以認為,包含地質地貌、土壤屬性等要素的地表基質層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包含耕地、森林、灌木、草地、河流、湖泊、沙漠等要素的地表覆蓋層是生命共同體的表現形式,包含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等要素的地下資源層是生命共同體的潛在特性,而包含各種功能區與控制線在內的自然資源利用管理界線則構築了生命共同體的外部保障。通過立體組織結構,有效表達自然資源要素之間及其與人類社會要素在空間上的整體聯繫,形成了對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系統詮釋。
三是全面開展自然資源專項調查,支撐「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特徵的評估。並列於全國國土調查等對自然資源共性特徵的基礎調查,本次《總體方案》以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生態功能等為內容設置專項調查,為立體反映自然資源綜合特徵提供定量依據。針對「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要素類型,設計具有針對性、相互關聯並可以用於建模評估的調查監測指標體系,一方面有助於對作物、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要素的認識從單一的數量底線思維走向數量底線和質量底線的結合,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自然資源要素的理解從直接觀測指標的羅列走向對生命共同體系統組織結構和功能效應的綜合評價。在相同空間位置、一致空間尺度上的自然資源專項調查,將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結構與功能協同治理和優化提供有力工具。
為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中值得進一步關注以下四方面關係。一是格局與過程的關係。自然資源的空間格局既包含規模屬性,也包含空間布局特徵,土壤侵蝕過程、汙染物傳輸過程等地表過程不僅受自然資源規模影響,也與其空間布局方式有關。在相匹配的時空尺度上同時監測自然資源空間格局指標和地表過程指標,有助於深入理解地表過程的形成原因,為「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間配置提供依據。二是變化與穩態的關係。為有效貫徹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治理方針,需要建立特徵指標判斷自然資源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的穩定性、恢復力。通過長時間監測數據序列的構建,判讀自然資源穩態轉換的臨界點,識別影響生命共同體系統恢復力的關鍵結構參數,為「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提供明確指標和閾值。三是近程與遠程的關係。綜合治理的效應並不一定發生在本地,需要強化調查指標的空間精確性、監測序列的時間對應性、模型評估的參數可用性,從而深刻理解上遊生態保護與下遊陸海輸沙、旱區風沙源治理與城市空氣品質、大規模造林固碳與產業發展的關係,為「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效應評估提供全域視野。四是服務與福祉的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了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必須進一步規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度量標準,從而通過評估指標倒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指標。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和地域文化下,民生福祉的表現形式可能是多樣的,因而服務與福祉的關係需要本地化而不能直接照搬國際經驗。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和生態功能區劃基礎上,確定增強區域人類福祉的代表性生態功能或生態系統服務指標,用於自然資源系統治理的效應評估和監測預警,將為提升民生福祉目標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搭建從自然到社會、從科學到決策的橋梁。(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i自然投稿郵箱:izrqmt@126.com。電話:010-68024627。
i自然全媒體
原標題:《傅伯傑: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 支撐「山水林田湖草沙」統一管理與系統治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