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博商業朋友圈欄目,匯聚漢博商業的夥伴們,為大家帶來商業消費領域最新洞見、報告與活動。
本期漢博商業朋友圈,我們邀請到了「日用之道」品牌創始人及合伙人、知名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先生。高先生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在讀博士。2015年高先生創建這一品牌,從前期理論研究,到開發研發家具,到開發生活用品,再到開設線上線下體驗店,日用之道逐漸成長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品牌。工作之餘,高先生還擔任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中國家具協會設計委員會會員以及中國陳設委員會副主任。2018年,他將自己創辦品牌的理論探索與思考集結成冊,出版《日用之道》一書,為當時國內較早關注中國器物之道與生活方式的著作。
日用之道簡介
日用之道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品牌,致力於通過挖掘物品本身的價值,發現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以中國人生活為範本,以「實用」為前提,做出中國人真正喜歡的器物,為中國人提供現代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
圖:「日用之道」品牌創始人及合伙人、知名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先生
近幾年來,有不少生活器物的以及品牌湧入國內,但這些大多來源於日式或歐式,鮮有具有中國式傳承的生活家居品牌。「日用之道」正是這其中的少數。這一品牌由蜚聲海外的著名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先生創辦,著眼於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凡樸素的日用器物,從至真至簡的衣食住行中,選取以家具為主,涵蓋餐具、食器、衣物、文具、雜物、香薰等七大基礎生活品類,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提供解決方案。
對比宜家和無印良品等品牌,高一強始終強調,「日用之道」創辦初衷,就是把幾代中國人的記憶和經驗用理論研究的方法來應用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別人的夢境無論被描繪得多麼美好,永遠是別人的。我們應該從效仿拿刀叉的優雅姿勢中走出來,尋根溯源,來思考屬於自己的日子了,那應該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日用之道」創辦以來,在線下線上擁有多種嘗試。這一過程中,高一強先生有何心得?所謂「生活方式」是否就只是針對中產階級這一客群?後疫情時代,「日用之道」的線下策略是怎樣的?在採訪中,高一強先生一一道來。
Q:您創立日用之道這個品牌的初衷是什麼?
A: 「日用之道」這個品牌,可以說是一種基於認知心理學和知覺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在創立之初,我們提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在此體系下,所生產的生活器物等無非是這一體系的實踐結果。
具體而言,通過基於認知心理學和知覺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以設計考古的方式,觀察和思考了中國人的行為和日用器物的關係與學問,發現中國人的行為和文化的基本結構,探究出來一套中國當代生活美學及生活方式。
簡單來說,是一種通過記憶和經驗的再識別,來縮短人和產品之間的距離,縮短購買產品過程的方法。在設計考古的基礎之上,用設計的語言重新梳理產品,根據用戶的痛點,從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入手,通過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的觸達,縮短消費者對於產品理解的過程,讓他快速形成觸達,並形成購買。
Q:這一品牌,與我們熟悉的宜家或者無印良品等品牌相比,創辦的方法是否是一致的?
A:其實是一樣的。如果把這兩個品牌的某些品類單獨拿出來,仔細研究,我們都可以分析到這個產品在設計要素上的一些邏輯與特點。比如說,宜家有一個杯子SKU,北歐某些時期特別流行,而中國消費者也會對其產生熟悉感,常常會見到就會形成購買,原因就在於國內某個特殊時期,此生活器物是受北歐影響,我們當年都用過類似的杯子。
我們認為,始終有種看不見的東西膠著在我們和器物之間。每次與怦然心動的器物相遇,那種東西都好像之前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觸碰到過,這種觸碰的感覺不僅僅是來自肢體,也來自內心。這就是器物的美,是造物者和使用者在時間的刻度下、在沉默中產生的惺惺相惜。好的設計在人心中像石子一樣激起漣漪。人們在設計中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回聲,它是溫暖的記憶,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在這種設計下,商品營銷就不會變成「吶喊」,好的產品,是可以直抵人心的。
Q:那麼日用之道是否僅是圍繞中產階級階層,或者一二線城市為主要人群?
A: 日用之道的理論體系,是對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方式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在傳統觀念、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之間架起一個通道和連接。依照人群的記憶和經驗的梳理,可連接不同的人群。因此,方法不界定於人群,截取記憶的時間階段不同,所呈現的產品形態也就不同。
目前,日用之道所截取就是上世紀80、90年代城市人群這一記憶段,所以呈現了現在的面貌。我們與其他機構所推出的聯名款就不一樣,比如某機構的主流客群是三四線城市的95後,他們對於價格較為敏感,產品形態要求較複雜的。運用同樣的方法,我們依然可以用設計語言對他們形成很好的觸達。
Q: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百貨類的跨界複合生活方式門店及品牌。選擇品類各有差別,日用之道如何看待這一市場現象?
A: 日用之道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為中國人提供基礎生活的基調,而不是選擇做所謂時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我們僅提供的品類包含家具、餐具、炊具、衣物、雜物、香氛等六大實物品類,外加展覽內容。我們做的是為基礎品類的不同SKU賦予故事,激活需求,而不是用超全的SKU來讓消費者眼花繚亂,調動了一些雜亂的內心需求,到最後讓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該買些什麼。我們認為,無論消費者的需求怎樣變化,衣櫥裡永遠會需要一件白襯衫,都需要一些基礎的與任何空間和諧共存的原木家具,也需要使用安全的食器。所以,每一品類裡的SKU也不會太多。
另外,這裡要強調一下香薰這個品類。這個也是來源於記憶與經驗的再識別。很多人因為生活遠離故土,常常多年都不回老家,我們要做的香氛產品就是用一些有識別意義的味道,讓大家在自己現在的家裡也能有熟悉獨特的家鄉味道。
Q:疫情過後,日用之道自身管理、開店策略以及產品迭代方面是否有一些「再思考」?有沒有做過一些斷舍離的事情?
A:在產品迭代方面,後疫情時代,我們發現小件走的量開始多了。這說明疫情讓人們知道了生活舒適度的重要性,也對生活器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產品的便利性、移動性、使用性等方面我們都會做迭代與升級。
在線下店策略方面,我們更傾向於「一店一廳」的開店策略,而不是在傳統都市商業裡找一個不足300㎡的小地方,無法做延展與真正的觸達。具體而言,我們希望線下店擁有獨立的客廳展示產品,有100㎡的足夠面積來做展覽,甚至附帶咖啡書吧及小體量的民宿。選取位置不再傾向於以前高租金的成熟商圈,而是選擇創意產業園或者文旅氣質的項目,到達性好交通方面即可。
這種對於大流量項目的斷舍離來源於我們對於客群的研判。我們認為,當我們的設計能夠直抵人心之後,所謂社群營銷、節點促銷等方式就不用刻意強調,人群自動會聚集。比如,在會員社群中,我們從來沒有就單獨產品售賣做過任何營銷,即使疫情最困難的階段,也沒有做過一場直播銷售,而是與大家就生活、日用、歷史文化等方面做討論與交流。這類客群自然不會介於交通等因素而放棄到店。當營銷不用吶喊,流量自然匯聚。人與器物之間一定存在某種無法言傳的聯繫,這種聯繫會吸引他們到店體驗與消費。
本文轉載來自:漢博商業,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