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道高一強:用設計考古方式激發人們對於日用器物的需求

2021-01-12 贏商網

  漢博商業朋友圈欄目,匯聚漢博商業的夥伴們,為大家帶來商業消費領域最新洞見、報告與活動。

  本期漢博商業朋友圈,我們邀請到了「日用之道」品牌創始人及合伙人、知名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先生。高先生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在讀博士。2015年高先生創建這一品牌,從前期理論研究,到開發研發家具,到開發生活用品,再到開設線上線下體驗店,日用之道逐漸成長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品牌。工作之餘,高先生還擔任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中國家具協會設計委員會會員以及中國陳設委員會副主任。2018年,他將自己創辦品牌的理論探索與思考集結成冊,出版《日用之道》一書,為當時國內較早關注中國器物之道與生活方式的著作。

  日用之道簡介

  日用之道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品牌,致力於通過挖掘物品本身的價值,發現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以中國人生活為範本,以「實用」為前提,做出中國人真正喜歡的器物,為中國人提供現代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

圖:「日用之道」品牌創始人及合伙人、知名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先生

  近幾年來,有不少生活器物的以及品牌湧入國內,但這些大多來源於日式或歐式,鮮有具有中國式傳承的生活家居品牌。「日用之道」正是這其中的少數。這一品牌由蜚聲海外的著名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先生創辦,著眼於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凡樸素的日用器物,從至真至簡的衣食住行中,選取以家具為主,涵蓋餐具、食器、衣物、文具、雜物、香薰等七大基礎生活品類,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提供解決方案。

  對比宜家和無印良品等品牌,高一強始終強調,「日用之道」創辦初衷,就是把幾代中國人的記憶和經驗用理論研究的方法來應用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別人的夢境無論被描繪得多麼美好,永遠是別人的。我們應該從效仿拿刀叉的優雅姿勢中走出來,尋根溯源,來思考屬於自己的日子了,那應該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日用之道」創辦以來,在線下線上擁有多種嘗試。這一過程中,高一強先生有何心得?所謂「生活方式」是否就只是針對中產階級這一客群?後疫情時代,「日用之道」的線下策略是怎樣的?在採訪中,高一強先生一一道來。

  Q:您創立日用之道這個品牌的初衷是什麼?

  A: 「日用之道」這個品牌,可以說是一種基於認知心理學和知覺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在創立之初,我們提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在此體系下,所生產的生活器物等無非是這一體系的實踐結果。

  具體而言,通過基於認知心理學和知覺心理學的研究和實踐,以設計考古的方式,觀察和思考了中國人的行為和日用器物的關係與學問,發現中國人的行為和文化的基本結構,探究出來一套中國當代生活美學及生活方式。

  簡單來說,是一種通過記憶和經驗的再識別,來縮短人和產品之間的距離,縮短購買產品過程的方法。在設計考古的基礎之上,用設計的語言重新梳理產品,根據用戶的痛點,從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入手,通過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的觸達,縮短消費者對於產品理解的過程,讓他快速形成觸達,並形成購買。

  Q:這一品牌,與我們熟悉的宜家或者無印良品等品牌相比,創辦的方法是否是一致的?

  A:其實是一樣的。如果把這兩個品牌的某些品類單獨拿出來,仔細研究,我們都可以分析到這個產品在設計要素上的一些邏輯與特點。比如說,宜家有一個杯子SKU,北歐某些時期特別流行,而中國消費者也會對其產生熟悉感,常常會見到就會形成購買,原因就在於國內某個特殊時期,此生活器物是受北歐影響,我們當年都用過類似的杯子。

  我們認為,始終有種看不見的東西膠著在我們和器物之間。每次與怦然心動的器物相遇,那種東西都好像之前曾經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觸碰到過,這種觸碰的感覺不僅僅是來自肢體,也來自內心。這就是器物的美,是造物者和使用者在時間的刻度下、在沉默中產生的惺惺相惜。好的設計在人心中像石子一樣激起漣漪。人們在設計中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回聲,它是溫暖的記憶,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在這種設計下,商品營銷就不會變成「吶喊」,好的產品,是可以直抵人心的。

  Q:那麼日用之道是否僅是圍繞中產階級階層,或者一二線城市為主要人群?

  A: 日用之道的理論體系,是對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方式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在傳統觀念、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之間架起一個通道和連接。依照人群的記憶和經驗的梳理,可連接不同的人群。因此,方法不界定於人群,截取記憶的時間階段不同,所呈現的產品形態也就不同。

  目前,日用之道所截取就是上世紀80、90年代城市人群這一記憶段,所以呈現了現在的面貌。我們與其他機構所推出的聯名款就不一樣,比如某機構的主流客群是三四線城市的95後,他們對於價格較為敏感,產品形態要求較複雜的。運用同樣的方法,我們依然可以用設計語言對他們形成很好的觸達。

  Q: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百貨類的跨界複合生活方式門店及品牌。選擇品類各有差別,日用之道如何看待這一市場現象?

  A: 日用之道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為中國人提供基礎生活的基調,而不是選擇做所謂時下流行的生活方式,我們僅提供的品類包含家具、餐具、炊具、衣物、雜物、香氛等六大實物品類,外加展覽內容。我們做的是為基礎品類的不同SKU賦予故事,激活需求,而不是用超全的SKU來讓消費者眼花繚亂,調動了一些雜亂的內心需求,到最後讓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該買些什麼。我們認為,無論消費者的需求怎樣變化,衣櫥裡永遠會需要一件白襯衫,都需要一些基礎的與任何空間和諧共存的原木家具,也需要使用安全的食器。所以,每一品類裡的SKU也不會太多。

  另外,這裡要強調一下香薰這個品類。這個也是來源於記憶與經驗的再識別。很多人因為生活遠離故土,常常多年都不回老家,我們要做的香氛產品就是用一些有識別意義的味道,讓大家在自己現在的家裡也能有熟悉獨特的家鄉味道。

  Q:疫情過後,日用之道自身管理、開店策略以及產品迭代方面是否有一些「再思考」?有沒有做過一些斷舍離的事情?

  A:在產品迭代方面,後疫情時代,我們發現小件走的量開始多了。這說明疫情讓人們知道了生活舒適度的重要性,也對生活器物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產品的便利性、移動性、使用性等方面我們都會做迭代與升級。

  在線下店策略方面,我們更傾向於「一店一廳」的開店策略,而不是在傳統都市商業裡找一個不足300㎡的小地方,無法做延展與真正的觸達。具體而言,我們希望線下店擁有獨立的客廳展示產品,有100㎡的足夠面積來做展覽,甚至附帶咖啡書吧及小體量的民宿。選取位置不再傾向於以前高租金的成熟商圈,而是選擇創意產業園或者文旅氣質的項目,到達性好交通方面即可。

  這種對於大流量項目的斷舍離來源於我們對於客群的研判。我們認為,當我們的設計能夠直抵人心之後,所謂社群營銷、節點促銷等方式就不用刻意強調,人群自動會聚集。比如,在會員社群中,我們從來沒有就單獨產品售賣做過任何營銷,即使疫情最困難的階段,也沒有做過一場直播銷售,而是與大家就生活、日用、歷史文化等方面做討論與交流。這類客群自然不會介於交通等因素而放棄到店。當營銷不用吶喊,流量自然匯聚。人與器物之間一定存在某種無法言傳的聯繫,這種聯繫會吸引他們到店體驗與消費。

本文轉載來自:漢博商業,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小器物有大智慧 何為中國人的「日用之道」?
    近日,知名設計師高一強的新書《日用之道》在北京發布,邀請清華大學教授柳冠中、主持人曹滌非,一起暢談他們眼中,中國人日用器物背後的生活美學。高一強與柳冠中、曹滌非共同暢談中國人的「日用之道」。任思雨 攝  「百姓日用即為道」  器物是美與生活的結合  作為設計師、策展人,高一強一直在關注和研究中國人的日常器物。在他看來,日用器物之間,蘊藏著人們豐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人們看到器物,就能喚起曾經的思緒和情感。
  • 《日用之道》:審視中國器物之美 思考國人生活哲學
    人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在思考著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日子和生活方式。傳統與現代交融,東方與西方相遇,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選擇? 還原器物裡 隱含的智慧 近日,著名設計師高一強所著新書《日用之道》出版。
  •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人類考古學上的奇蹟,猶如滿天星鬥,而十九世紀首尾兩端的兩個故事卻最為精彩:一是德國人海因裡希·施裡曼(Heinrich Schiemann)通過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在伊斯坦堡以南找到了特洛伊古城,後來,又在希臘發現了阿伽門農面具和邁錫尼,希臘古文明遂呈現於世;二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中原估客
  • 器物存情
    如作者淺草所言,在「不小心讀到」日人著作之後,「不僅發現了中國也有最好的匠人和手作,也是我體驗過的最好的遊走中國的方式」。在江南與西南的足下遊走,帶動起《手藝與禪心》的創作意欲。在近乎無窮的單調磨練中,勞動的自然韻律形成潛在的「大道」,這一造物過程,是在不斷地打散、重組中形成人類利生的嶄新事物,在最有利於日用之中體現造物之美,微縮驗證著馬克思式人化自然的創造意識。 手藝製造之物既在山川風土中形成,祖國遼闊的土地與物產,賦予著匠心外的人生。無論是以物造物的匠人,還是使用手藝器物的巷陌家庭,都是土地上生活著的「人」。
  • 手作器物與日用之美
    相對的,匠人創造每一件器物,專心一志,將他的感情、理念、技藝所打造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像孕育一個孩子一般每一個都是獨特的唯一,充滿溫度及手感。 日常器物日用之美,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曾說:「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則惹人喜愛,人因喜愛而更頻繁使用,彼此溫暖、彼此相愛, 一起共度每一天。」
  • 「讓器物走進生活」 器之為用——2020生活藝術展開幕論壇今日舉辦!
    在論壇開始之前,本次活動的主持人向在場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器物?」觀眾們的答案各不相同,而本次《器之為用——2020生活藝術展》的策展人魯文(老滷)這樣理解道:「物,因為有了造型、具有了審美,才有可能成為器。器物一定要有功能、有傳承,有一定的溫度,也一定要與人產生關聯。
  • 顯與隱:器物環境的日常生活之美
    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以物養性的愉悅之道,都轉變成了閒暇之趣,雕刻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人們相信,人與物的接觸能夠改變器物的屬性,物或是作為明確歷史發展過程的佐證與依據,或是在空間場域中用來描繪社會生活的軌跡。人跟器物之間有一種「物我相容」的關係,這是中國特別的智慧,如果我們平等對待周遭所有東西,它們會被賦予極大能量。
  • 江建新談陶瓷考古:發現千年窯火,重在揭示器物文化內涵
    在後來不斷深入的陶瓷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陶瓷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它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陶瓷考古研究不光是傳統的斷代史的研究,它更多的是對器物本身文化內涵的揭示。」這也吸引著江建新一直堅持研究到現在。
  • 飲食器物設計:回複本真,追溯中國文化之根
    [摘要]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從很多我們中國人從小到大生活中用到的日常器物,提煉出很多手工藝中的「民間智慧」,加以現代設計元素的調和,才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獲得現代消費者的共鳴。 所以,因地制宜地發掘,和注入適應當代生活需求的設計觀念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說這個漆器,它的內胎是廢紙做的,用的是傳統工藝「脫胎」。早年間,工匠是用夏布來貼敷胎體,一層夏布,一層漆灰,再覆蓋夏布,覆蓋漆灰……現在呢,我們回收利用舊報紙,做成漆器的內胎。
  • 宋朝對於器物的審美,領先於我們一千多年
    宋詞、山水、宋代器物都是這一意趣的外象,何況本就清雅的茶文化呢。 與唐代不同,宋代茶器更加極致,極為講究,器物不僅僅是純粹的物質形態,而升格為一種文化層面的人文內容,從宋代的茶器上,便可對宋人追加極簡生活的行徑窺見一斑。
  • 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新趨勢
    世界範圍內的「博物館熱」,為傳世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的再解讀推波助瀾,形成了各門類器物收藏、鑑賞、展覽、研究的風尚。對古典文獻的再闡釋,是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的另一領域。古典文獻記載了大量的器物文化史料與器物美學思想,是當代器物設計、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的傳統思想庫。所以,學術界對經、史、子、集等古典文獻的校注、研究、再闡釋越來越多。
  • 獨家探訪日本最美器物店,一年24場展覽場場轟動
    也不用現金,需要什麼就用自己的器物跟人做交換。他在農村生活,與我開店想要傳遞的生活方式很相近,遠離消費社會,實現了生活與工作一體,用家門口的天然泥土,做出器物,種出食物,再用這些東西去換取其他的生活所需,這點讓我非常感動。 與他相遇是當時在東京參加了手藝人群展,買了他的飯碗,觸摸到那個碗的一瞬間,能感覺到土的形態,握在手中的分量,它的質樸和純粹。
  • 國博講堂︱鄭巖:十件器物裡的中國美術史
    但我們注意到,這些器物也很講究顏色,先用紅陶,後來用高嶺土燒成白色,非常漂亮。工匠在拼接的時候會遇到技術問題,腹部的上下兩部分拼接時,結合不好的地方會有痕跡,工匠便用泥巴搓一個泥條貼上,再拿手指壓一壓,形成一排小窩。後來他們可能覺得這排小窩很漂亮,就把它保留成一種裝飾。開始是為了結實,後來是為了美觀,考古報告中叫它附加堆紋。
  • 湖南保靖縣四方城洞庭墓群考古發掘情況介紹(一)
    後因本項目相關設計方案做了調整,2018年7-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根據最新的設計方案對原調查勘探成果進行了覆核,並開展了相應的文物調查勘探。2019年5月正式考古發掘前,我所又在工程徵地範圍內進行了重點勘探,為考古發掘做了充分的準備。
  • 滇王及家族臣僕墓地考古有新發現 大量典型滇文化器物出土
    原標題:滇王及家族臣僕墓地考古有新發現 大量典型滇文化器物出土   原標題:滇王及家族臣僕墓地考古有新發現 大量典型滇文化器物出土金砂山墓地出土的文物  近日,晉寧金砂山墓地野外發掘和勘探結束,發掘面積共
  • 日用陶瓷分類及介紹
    日用陶瓷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陶瓷的產生可以說是因為人們對日常生活的需求下而產生的,從古代日用陶器的發生與發展上看有上萬年的歷史,自東漢發明瓷器以後,日常用品中又增加了更加衛生,更加容易清洗的人造石---瓷器。
  • 青銅器和鐵器與石器伴行,新疆先祖是何情況,人們都用哪些器物?
    新疆遠古先祖在石器時代使用哪些器物,考古發現青銅器和早期鐵器【原創文章 切勿抄襲 全網監測 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3,文明曙色--新疆歷史--華夏五千年)歡迎朋友們來看可以這麼說,至遲到了公元前2000年新疆步入了青銅文明的門檻,青銅時代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人們此間已廣泛使用青銅冶煉銅製工具和銅製兵器並產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紡織制氈和皮革加工等手工業發展到較高水平。
  • 日用百貨
    日用百貨作為一個平民化的行業包含了居民日用生活必需品,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在當前「消費升級」趨勢下,消費者想要的不只是產品,還包括更好的消費體驗,伴隨網際網路技術革新,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漸改變,線上線下的消費渠道愈發融合,日用百貨在跨境電商平臺上廣受歡迎,日用百貨的海外市場規模龐大。 定製爆款,暢銷海外 義烏嘉豪貿易有限公司主營專業定製,批量生產亞馬遜、速賣通、ebay等各大國際網站爆款。
  • 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模擬考古基地啟用
    中新網山東新聞7月9日電(孫宏瑗 梅花 陳曙光)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模擬考古基地9日正式啟用,體驗者在「魯故城文物展廳」參觀、聽取考古專家文物知識講解的同時,可在模擬考古區進行現場勘探發掘、進行器物辨認、測量記錄等。
  • 廣富林考古...
    這一展館設計同樣不俗靈感來自古陶罐半埋在泥土中的形態由「三個罐體、五片陶片」巧妙串起空間結構展館的外表採用專門研發的高強度高碳纖維複合造型板為基底,外表覆蓋藝術雕刻砂漿的工藝。廣富林遺址考古發掘部分成員合影即將開放的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位於廣富林文化遺址核心保護區北側,總建築面積約12300平方米,內部展示空間2960平方米。展館內設正廳和「文明之源」「城市之光」「歷史之脈」三個獨立展廳。通過實物、視頻等形式全面演繹廣富林考古發現歷程,闡釋文物本身和背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