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器物設計:回複本真,追溯中國文化之根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從很多我們中國人從小到大生活中用到的日常器物,提煉出很多手工藝中的「民間智慧」,加以現代設計元素的調和,才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獲得現代消費者的共鳴。

(圖片來自網絡)

2017年5月的歐洲,微涼的空氣中,已經帶有初夏的陽光溫度,塞納河邊,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一幢19世紀奧斯曼式建築厚厚的臨街石牆上,掛著一幅巨大的中法雙語海報—「絲路長,宴四方—中國飲食器物設計文化展」的文字,吸引著鬧市過往的行人。

走進二樓的展廳,一位長者正在細心地檢查展品的擺放,他是王立端,四川美院工業設計系教授,中國 「生態設計」概念倡導者和踐行者,也是這次展覽團隊的負責人。

莊子說過:「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簡單說就是東西不管大小,都有它的用處,而對資源的重複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環境擠佔,也符合現代人「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倡議」。

四川美院的這一系列飲食生活器具的師生設計,透露著普通中國人一代代傳承的生活藝術和審美哲學。

展覽現場,王教授的手指划過在碎瓷片上連接的銅質鋦釘,和銅質的?條,金色的邊框把不同材質的器物碎片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的器物簡單的功用性的造型限制,讓原來的杯盤碗盞延伸成了精緻的擺飾,竟然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審美情趣。

就這些器物的設計理念,筆者在巴黎對王立端教授以及他的學生、川美外籍老師齊文森進行了專訪。

什麼是生態設計?

駱 昊:我們注意到,展出的作品基本都體現了「回收再利用」的理念,請問這是不是你的「生態設計」概念的實踐?

王立端:你看這些舊瓷片,幾百年來,我們國內生產陶瓷製品的時候經常有邊角廢料,存量很大的碎瓷片,都堆積在一起,無法降解,埋到地下幾百年都不會消失,對環境也不好。我們拿來做成藝術品,用它固有的紋理,和不同材質的對比來重新構圖,打破了原有的器型局限,也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這一套 「鋦瓷造器」作品(見圖一),歐洲人特別感興趣,理由是,第一,這是世界上無雙的單品;第二,把修復的手段用於新器物的創造,然後有時空的穿越感。這就是一個新的裝置,上面的青花瓷片來自於明代的碎瓷遺留,這帶來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駱 昊:你認為生態設計,在處理文化母本和現代設計觀念的關係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嗎?

王立端:我認為生態設計是用設計的手段,來推進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整個創作要從材料和工藝上來發掘文化傳統,因為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可持續,是可持續發展當中很重要的一塊。所以,因地制宜地發掘,和注入適應當代生活需求的設計觀念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說這個漆器,它的內胎是廢紙做的,用的是傳統工藝「脫胎」。早年間,工匠是用夏布來貼敷胎體,一層夏布,一層漆灰,再覆蓋夏布,覆蓋漆灰……現在呢,我們回收利用舊報紙,做成漆器的內胎。

由材到器,由器入道

駱 昊:很多作品效果驚人,但是猜不出材質,請問作者們選材的標準是什麼呢?

王立端:由材到器,由器入道,完成物質性到精神性的升華,需要有獨特的眼光。你看這件傳統「車木」的作品,這是一個碗形的裝置,中央部分一個水滴型的造型,原材料很簡單,是一個被木工廠遺棄的廢木樁,它因為邊緣不規整,被認為不能成器,但是我們的師生,利用這種自然的狀態,通過改進夾持方式和切削手法,反而把它做成一個有巧思的藝術品。

這幾件琥珀色的餐盤,是我們的「草草成器」系列,這個作品我參與了創作。你看它很實用,可以拿來當果盤的。它運用的材料很傳統,是集中了我們生活智慧的組合,用到了稻草、糯米粉。就像我們古代築城牆,都要加糯米粉作為粘合劑。糯米粉經過蒸煮,具有很強的黏性,而且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可以降解的材料。我們就用這種混合材料,使用各種模具,做成各種形狀的器皿,然後用中國的『大漆』把它塗進去,經過打磨,形成很多偶然的效果。

每年我們收割作物之後,都會產生很多秸稈、稻草,如果燒掉,對環境不好,把它粉碎,加工成工藝品,給了它更多的附加價值。

駱 昊:展品的展覽支架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工藝設計作品,你能介紹一下嗎?

王立端:這次展出的所有展品,都放置在一套川美師生自己設計的展架上,側面看像是中國式的屋頂和山牆,而展架的材質,是可以降解的稻草秸稈,沒有使用鋼釘,用板式的拼合方式,現場拼裝,可以節省運輸空間。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的一無是處的,我們「惜物」,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有批判意識地傳承

駱 昊:怎麼看待「繼承傳統」和「抄襲古人」的區隔?

王立端:我舉個例子。比如展出的那套「淨桌」,是硬木製造的餐桌,神似明式家具,但是作品透著「批判意味」。因為我們現在一說起「明式家具」,就是依樣畫葫蘆,照搬故人器型樣式,而這套作品,卻是在已經很簡潔的器形上,和現代的「極簡主義」結合起來,進行了進一步的簡化和調整,去掉了一些橫檔和支撐構件,因為現代的工藝已經完全可以做到這一切。

還有,就像我們的這組「新概念泡菜罈」,就是這種設計哲學的體現。現代人城市居住空間較小,家庭成員人數較少,這樣就對原先我們傳統泡菜的器型進行了小型化和組合化,在保證功用性上則留有反扣罈子蓋的蓄水槽幫助密封發酵,同時賦予了木質或者陶質金屬質感的密封頂蓋等現代設計元素。現在的都市人可以方便地取用不同的醃菜,而不用在家裡放一個大罈子,也不需要在裡面翻騰攪和半天找尋。

結合當代生活需求,從很多我們中國人從小到大生活中用到的日常器物,提煉出很多手工藝中的「民間智慧」,加以現代設計元素的調和,才能適應現代生活方式的需求,獲得現代消費者的共鳴。

駱 昊:那麼你覺得,在傳承的過程中,除了工藝,還有什麼應該在創作中體現出來?

王立端:我一直說,做「有溫度的作品」,讓濃濃的中式生活情趣,走進現代人的生活,這一主旨在「焐庫」系列作品中也得到了體現,所謂「焐庫」,就是竹編的焐飯筐子,中國人很多還記得,小時候為了等晚歸的家人,讓一口熱乎的飯食溫暖他們的胃和心靈,在沒有電飯煲的年代,都是把飯盒菜蓋好被子,焐在草編的或者竹編的筐子裡。這套作品,將竹質的各種筐、蓋,套在一個組合裡,既可以結合使用,又可以分開晾曬打理。

有件白瓷杯,就是用白瓷做成杯體,用稱為「扣絲」的竹編工藝做成杯套,它緊密纏繞著杯子,既可以保溫隔熱,又通過兩種不同質感的對比,增加了器物的審美觀感。我們集合了不同的傳統工藝,做了40件不同的茶杯,器型接近,但是工藝各不相同,我們把它稱為「山海杯」(見圖二),這就是可以握持的,帶有生活溫度的作品。

設計可以提高文化附加值

駱 昊:你覺得現代人對生活器物的審美,在器型上最喜好什麼風格?

王立端:現代人不喜歡太方正規矩的器物造型,比如說,桌面上這幾個像植物一樣的裝飾件, 這種不規則的自然造型,現在大家非常認可。展覽的陶瓷擺件,其實是用氣體成型的方式製作的,也可以做成花瓶或者有功能性的器具,比如「氣體成型陶瓷花瓶」系列(見圖三)。「氣體成型」就是把陶漿噴在氣球上,待幹後,放入柴窯中支燒,窯火災器物表面自然形成偶然性的紋理,那種柴窯帶來的金屬一般的質感,不是上釉帶來的,而是自然生成的,這似乎給器物賦予了生命力,也是對傳統陶藝的新嘗試。

駱 昊:你提到「可持續發展」,包括在地區經濟發展層面上, 幫助當地人保留傳統技藝嗎?

王立端:你看這個「滎經砂器」系列,它來自我們四川雅安的滎經,是地震災區,我們也想通過我們的設計,給當地的重建工作注入一些造血功能,而不是簡單的捐錢捐物。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當地有一種滎經砂器,以前也很有名,但是當時的砂器,大多數拿來做中藥罐,和簡單的燉煮煲湯的器皿,附加值比較小。我們就通過設計來提高,讓他有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從而提高它的文化附加值,現在價格也提高了,賣得不錯。我們認為這就是「社會創新,精準扶貧」的一個具體例子。用既有的材料和手藝,通過注入設計元素,提升它的價值,讓人民生活水準得以提高,就是我們說「精準扶貧」。

另外還要講到漆器,這是中國人最傳統的日常生活用器。中國只有少數的幾個省產天然的大漆,四川有著豐富的漆樹資源,很多漆農住在偏遠的山區。我們也是想通過這一系列漆器的設計,把我們幾百上千年的生活藝術復興起來,提高當地的漆工生活水平。我們傳統的中國大漆,是一種純天然樹脂材質,同時它有是一種附著力極強的材料,中國傳統的漆器造型中,經常使用木胎,或者夏布和泥灰來製作漆器的內胎,而現代的創作者,也實驗用紙、陶瓷和銅等材質,覆蓋強度極高的漆層,經過髹塗、堆疊和打磨,來形成意外的裝飾效果。

有組銅胎漆器,是我們在雲南的時候,參觀一個銅器加工廠,從別人的廢料堆裡撿回來的廢銅胎,由於銅皮表面自然堆疊行程的巖石、山巒、樹皮一般的質感,經過我們對銅胎內部的上漆加工和打磨,形成了粗糙和細膩對比的豐富美學體驗。

我們的外籍教師文森有一件漆器託盤的作品,紋理源自於他居住的農家小院。由於日積月累的生活痕跡,泥土地面有些自然形成的凹凸,這件作品就來自於他對地面的石膏翻模,然後又在上面用夏布進行了造型,做成了這種獨一無二的紋理特徵。

回複本真,追溯文化之根

駱 昊:你好文森,那我也想訪問一下你,為什麼會來王教授這裡學習漆器技藝?

齊文森:你好,我是齊文森,是四川美院工業設計系的法國外教,「齊」是我給自己起的中國姓,我也是王教授的學生, 來到四川美院,讀設計專業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的大漆,或者說四川的漆器文化。

駱 昊:你以前在法國接觸過漆器嗎?

齊文森:剛開始有點偶然,我最早在成都學習語言, 後來我發現重慶美院,並很快就被吸引報讀了。我曾經在家具修理行業工作,在法國的時候,我修理過一些凡爾賽宮的家具,19世紀以前,所有的法國家具用漆都是來自中國或者其他東方國家,從海上或者陸上絲綢之路運來的,然後法國的工匠希望能夠複製制漆工藝,因為實在是太珍貴了,但是複製品的品質還是不夠好。後來,法國從越南的殖民地弄到了很多漆的資源,這才促成了在「裝飾藝術運動(art deco)」時期,漆這種材質的大量運用。那時候很多藝術家專攻漆器,很可惜現在也都沒有傳承了。

駱 昊:你漆器創作過程是怎樣的?

齊文森:我做漆器創作之前,先會做一些歷史和技術的背景研究,然後我在根據當年的歷史配方,配合時代特徵的圖案進行設計,我會尋找原汁原味的夏布,來製作地道的漆器。

駱 昊:我也注意到,你展出的作品裡,又很多現代元素,譬如摩天大樓的圖案之類?

齊文森:是的。現在中國的藝術家發現,用傳統智慧的手法來創作現當代藝術形式的作品,真是太棒的組合。

駱 昊:你認為重拾傳統手藝體現當代題材這個現象,是一種「回歸」,還是「變形的西方追隨」?

齊文森:我8年前到中國的時候,中國的創作者都在痴迷於高新科技材料、新載體新媒體的運用,現在是一種回複本真,追溯文化之根的感覺,這並不是說他們風格變回古人一樣,而是在體現構思的載體材質上,是一種對傳統智慧的回歸。

王立端

1982年於四川美術學院畢業並留校任教。

1986年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助教進修班結業。

1989年赴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留學。

1991年於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研修班結業。

2005年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交流。

相關焦點

  • 飲食方式:分食制與合食制,追溯朝代差異下的中國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作為我國流傳的古訓,深刻的揭示了飲食對於人類的重要作用,作為飲食文化一部分的飲食方式同樣值得關注。我國的飲食方式在唐宋時期經歷了一次深刻變革,合食製取代分食製成為主流飲食方式。這一變化與家具的更新、飲食行業的蓬勃發展、胡漢文化的交融、世俗文化的發展、世族社會的衰落等密不可分。其背後所折射出的飲食禮俗、社會功能的變化更是需要深思。
  • 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新趨勢
    世界範圍內的「博物館熱」,為傳世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的再解讀推波助瀾,形成了各門類器物收藏、鑑賞、展覽、研究的風尚。對古典文獻的再闡釋,是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的另一領域。古典文獻記載了大量的器物文化史料與器物美學思想,是當代器物設計、器物文化與器物美學研究的傳統思想庫。所以,學術界對經、史、子、集等古典文獻的校注、研究、再闡釋越來越多。
  • 《日用之道》:審視中國器物之美 思考國人生活哲學
    日用之道的研究,是對中國傳統美學和生活方式的一種繼承和發揚,以東方思想的精髓和優雅純粹的東方式感性,模糊設計的界限,探索針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日用之道,推演出未來生活的方向。在如今漸漸開啟的「生活工藝時代」,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高一強認為,要追溯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傳統,除了典籍的記載,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器物,應該是最好的記錄者和見證者了。
  • 專訪蘇幫袁:追溯文化的根,打造新中餐美學空間
    地方菜系輸出餐飲文化   「不在江南,遇見江南」,朝陽大悅城的「拾間」主題街區,便呈現了這樣一種意境,在江南風情的小街巷裡,匯集了徽菜、江浙菜、湘菜、粵菜、東南亞菜、日本菜等各種特色菜系,一路的古風古情,詩情畫意。北方飲食大氣磅礴,南方飲食玲瓏剔透。轉角遇見「拾間」,轉角就更懂中國餐飲文化。
  • 器物之魅與辭賦之美
    《文賦》稱「賦體物而瀏亮」,《文心雕龍·詮賦》謂賦「鋪採摛文,體物寫志」,賦是「體物」文學的代表,敏銳地反映物質文化,無論大賦還是小賦,都重視在作品中呈現器物,《歷代賦匯》相關分類可見其大略。再者,由於「賦」與「物」的親密關係,同題壁、題畫如出一轍,人們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進行辭賦創作,凡文人雅趣之所至,多有題詠。
  •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
    中國的考古與器物之美人類考古學上的奇蹟,猶如滿天星鬥,而十九世紀首尾兩端的兩個故事卻最為精彩:一是德國人海因裡希·施裡曼(Heinrich Schiemann)通過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在伊斯坦堡以南找到了特洛伊古城,後來,又在希臘發現了阿伽門農面具和邁錫尼,希臘古文明遂呈現於世;二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有中原估客
  • 青銅文化歷史悠久,各種器物造型精美,不朽的文化魁寶
    很多青銅器都用於飲食,那麼這些用於飲食的青銅器,有的用來盛放水,有的又來盛放水果兒,有的用來盛放一些食物。 ,那麼青銅器的功能如此之多。 首先我們就要了解到中國最早的青銅器是出現在什麼時候呢?夏朝時就出現了很多的青銅器,那麼在商朝的時候,青銅器還被很多貴族用來飲酒。因此。青銅器數量的多少就是區分貴族等級的標誌之一,就像我們常說的一言九鼎,所以說只有才能天子使用九鼎。
  • 器物之美,終歸於心
    《易經》書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古代祖先智慧地將人類主觀認知的事物,劃分為抽象與具象。器為事物的最具象表現,空間便成了一個器物基本屬性,所以,有了空間屬性的器物如人的心靈,可包羅萬象。微觀上,器物承載著我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柴米油鹽醬醋茶。宏觀上,器物反應著一個時代的特徵:藝術文化、朝代文明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的觀念,及學習內容構成
    中國飲食文化什麼是中國飲食文化?從物質文化的角度講,中國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生產、加工和進食的方式。正因如此,中國飲食文化的研究內容才可分為兩大體系構成,即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中國飲食文化的技術體系是指中華民族及其祖先在長期的飲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文化成就。它包括了中國人在進行烹飪生產過程中所憑藉的物質要素、生產技術、產品、消費方式等以及上述諸方面之間的聯繫及其發展、演變等,凡是以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都應屬於中國飲食文化技術體系的範圍。
  • 小器物有大智慧 何為中國人的「日用之道」?
    他的新書用圖文記錄下人與物品之間溫暖有趣的故事,從設計學、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人與器物之間的關係。  中國的器物歷經千百年變遷,傳遞著屬於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是他所理解的「日用之道」。  柳冠中談到,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很多人會去選擇看史料,但並非所有文化都藏在展現皇室生活的史料中,身邊的器物也是一種無聲的記錄,「我們應該在樸素的、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發現美。」
  • 《日本手工藝》: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器物之美的追尋
    生於1889年的柳宗悅,是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宗教哲學家,被譽為日本的「民藝學之父」,日本現代設計理念深受他的影響。他一直倡導手工藝的優秀傳統,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引進西方先進的機械製造,手工藝日漸式微,是他倡導日本民眾精湛的手工技藝不能丟,因為它不僅集實用之美和健全之美於一身,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之根和文化之根,是由一個國家和地區特定的自然和歷史決定的,丟掉了它,就相當於丟掉了自己的根。
  • 中國蒸、煮飲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甑、甗的誕生和演變
    自新石器時期,中國便逐漸形成以蒸、煮為主要手段的炊煮傳統,它與兩種器物的發明密切相關——甑、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認為「甑就是甗」,二者同為一物,《說文解字·瓦部》:「甑:甗也。從瓦曾聲」。但現從相關史料發現來看,甑的發明先於甗,在使用過程中逐漸進行改良後發明甗,由此奠定以蒸煮為主要手段的飲食文化。
  • 發現器物之美,新作《家珍:古器物意象通論》出版,朱紀分享三十多年...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教授為本書作《序》中評價,「這部作品在跨越時空的維度中,尋找到了先民成器之道的意涵與匠心」;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博士生導師鄭巨欣教授則稱,作品在關注器物象徵雅致生活美學追求的同時,「又能適時從閒情偶寄中引發新知」。11月21日,朱紀接受記者專訪,分享了三十多年在器物方面的研究和關於這部作品的創作心得。
  •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 看盡人類飲食文化的過去與未來
    中華飲食文化展示區展出的筷子。記者 趙浛銳 攝  稻香飲食文化博物館成立於2007年,但最近搬了新家,搬到橫瀝鎮西城工業區稻香飲食文化中心三樓。館內劃分為極地飲食文化區、東南亞飲食文化區、分子美食展示區域等十二大展區,通過不同國家、地區煮食用具、器皿、餐具等,讓參觀者更加生動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和人類未來飲食的趨勢。  該博物館中的展品是該館顧問、香港收藏家羅金成從世界各地搜羅而來。他表示,博物館坐落於東莞,展覽的定位自然是「根在東莞,放眼世界」,希望觀眾能通過展覽了解人類的發展歷程。
  • 飲食文化 | 中國文化對印尼美食的影響
    作為物產豐富的群島國家,印尼的文化可以說是典型的南洋文化,即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影響,也受到的後來西方殖民者的影響,所以它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亦東亦西,亦土亦洋。由此可見,印尼飲食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明朝以後,粵閩兩省的中國人因為人多地少,許多人開始「下南洋」,討生活,也無意中帶來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 「紅木文化之前是白木文化」——第一屆白木器物文化研討會在裕華成功召開
    本屆研討會主題為「夯實白木器物文化基礎,搭建白木器物文化架構」。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木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企事業單位等50餘名代表以線上線下聯合方式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會議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主辦,由浙江裕華木業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聯合承辦。
  • 上海文化之根——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開放,在陶罐中「穿越」千年!
    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廣富林文化遺址核心保護區北面,總建築面積約為12300平方米。整個建築的設計靈感來自於考古發現的陶罐,形象生動逼真,其外表採用了新型材料和工藝,由法國設計師團隊專門設計研製完成。
  • 118件套文物 傳承數千年的飲食文化 「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
    數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不但傳承下數不勝數的美食,食器的變化也見證著時代的變遷。11月26日下午,「食味人間——飲食文化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幕。本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共展出了118件/套文物,其中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宮柳」銅鼎 、雍正魚子綠釉菊瓣紋茶壺、黑黃釉風花雪夜玉壺春瓶等特色文物,也有四川博物院館藏極具四川地方特色的東漢庖廚畫像磚、芙蓉花金盞等。
  • 日用之道高一強:用設計考古方式激發人們對於日用器物的需求
    高先生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在讀博士。2015年高先生創建這一品牌,從前期理論研究,到開發研發家具,到開發生活用品,再到開設線上線下體驗店,日用之道逐漸成長為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品牌。工作之餘,高先生還擔任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設計專業委員、中國家具協會設計委員會會員以及中國陳設委員會副主任。
  • 漢代滑石鍅反映飲食文化與禮制
    滑石被應用於工藝製作,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礦物。南朝陶弘景(456—536)所著《本草經集注》中,就載有描述其「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之言。因滑石硬度低,古人又將其作為雕刻材料,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滑石雕刻藝術。再者滑石具有玉的外觀和瑩潤感,故古代民間常用來代替玉材製作隨葬品。古不產玉的湖南,滑石礦藏卻豐富上乘。北宋蘇頌(1020—1101)的《本草圖經》,還闡述了「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之說,證明出土滑石器最多的省份就有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