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PAPA JOHN'S(棒!約翰)將迎來它進入中國的8周年。可這個紀念日過得並不平靜。
先是傳出了『要關閉100家門店』的傳聞,後被曝自2003年棒約翰在中國創立之後已經連續虧損了7年,虧損額從2003年的160餘萬(1600449.88元)飆升到了2009年的2300餘萬(23178606.88元)。更為嚴重的是,其目前還深陷在一樁由加盟商提起的仲裁案中。
隨著採訪的深入,棒約翰身後的上海適達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適達公司』)和北京棒約翰餐飲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棒約翰』)浮出水面。雖然均在經營棒約翰,可這兩個公司卻『沒有特別直接的關係,其幕後的投資方也截然不同』。
適達並非「真身」
8月13日,一位帶「V」用戶突然在微博上爆料:棒約翰將關閉內地100家門店。沒有原因,亦沒有細節。這條微博被轉發了幾次後,又被爆料者刪除了,不明原因。
17日,棒約翰被曝在中國虧損7年,甚至還捲入了由十餘位加盟商提及的追債仲裁糾紛中。然而,深陷仲裁的棒約翰,實際上是適達公司投資和運營的上海棒約翰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棒約翰」),並非棒約翰的「真身」。
「適達公司是棒約翰美國公司——Papa John's International Inc。(以下簡稱「PJI」)在中國的特許加盟商,擁有中國華東、華南區域的經營權和加盟授權。而北京棒約翰是由PJI直接投資管理的,二者之間沒有特別直接的關係,架構上也不存在行政方面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PJI對這兩家公司的要求是統一的,但在經營和財務上是相對獨立的。」北京棒約翰市場部經理王暉對新金融記者說。
王暉介紹,由北京棒約翰負責的京津地區,均是直營店,並沒有下放加盟權,也不打算下放。雖然北京棒約翰成立較適達公司晚一些,但今年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2011年,過了3月份以後,基本上是以每月開一家店的速度在增長,目前京津地區共25家門店,到年底計劃達到30家門店。
據她了解,適達公司的運營狀況在今年也是以同比增長20%的速度在發展。至於加盟商與上海棒約翰之間的糾紛,她說:「不是很清楚。」但同時又認為,國際上通常對快餐類的西餐指標是「3年收回成本」。「通常來講,有可能是加盟商手頭的資金並不是很充裕,心理準備不足或是僅僅看到了西餐華麗的外表。而導致的虧損、賠錢。賠兩三百萬,也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在她看來,棒約翰的品牌推廣沒有必勝客做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加盟商用心「耕耘」。另外,再好的品牌,如果定位和選址不好,都很有可能賺不到錢,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然而,曾經在適達就職的杜濤卻覺得有些「複雜」——「本質上就是加盟商沒有賺到錢」。至於原因,他覺得是競爭激烈所致,「除了必勝客,還有巴貝拉等品牌的競爭。」
當然,因為競爭加劇,很有可能導致加盟商的門店經營不善。雖然王暉也一再強調,作為成熟的PJI,會就加盟過程中的很多細節考慮得很周全,但代理了本次仲裁案的律師徐寶同卻不這麼認為。
「單就本次仲裁而言,上海棒約翰沒能履行我國法律規定的相關條款。中途解約後,保證金又如何返還以及返還的方式,加盟合同中均未提及。這在我國法律規定中,是上海棒約翰必須要涉及的內容。」徐寶同對新金融記者說。
在徐寶同看來,加盟商與上海棒約翰籤訂的加盟合同中,有很多模糊地帶。比如,開店費為什麼沒有發票,初始費用收完怎麼使用、怎麼支出,加盟商均不知情。從某種程度上說,遊戲規則是由上海棒約翰制定的,加盟商們只有花錢買票進去陪玩的份兒。
有意思的是,面對關店的傳聞,王暉和杜濤均表示「不可能」。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聞,他們也不得而知。
10萬元的收據
鄭傑依舊在這場持續了9個月的仲裁裡忐忑著,和其他十餘名加盟商一起。
2008年,從朋友那裡得知棒約翰在美國做得不錯後,他決定加盟。當時的他並不知道兩年後等待他的是200多萬元的虧損。
180萬元營建設備管理費、40萬元加盟費、30萬元保證金,再加上其他各項費用,鄭傑投入了300餘萬元,開了一家棒約翰。前三個月,可能是因為新店開張,營業額很好,可是三個月後,虧損便開始了。「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要虧5-6萬元,當然,也有持平的時候。」鄭傑說。
雖然投資回報率並沒有寫在合同裡,但是上海棒約翰曾經口頭提到過會有不錯的回報率。作為加盟商,看重的就是品牌影響力和投資回報率。但鄭傑未能如願。
「除了上述各項費用,不論盈虧,每個月加盟商都需要支付營業額的13.5%給上海棒約翰。這是合同中原本就有的內容,我會認為這是加盟商需要承擔的風險,所以毫無異議。但在後續的經營中,我們發現上海棒約翰還在食材上賺錢。」鄭傑對新金融記者說。
據鄭傑回憶,上海棒約翰在食材上存在「亂收費」的現象。其食材的價格除了波動大、與市場價格不一樣外,還缺乏標準。任何食材都是說多少錢,就收多少錢。最離譜的是,他曾發現同一個包裝的「意面」竟然比以往的價格高出92%;沙拉,今天5元,明天6元,後天很有可能變成7元。
因懷疑上海棒約翰對食材加價,並從中牟利。鄭傑們要求看上海棒約翰的「進貨發票」和「購貨合同」,於是加盟商與上海棒約翰的矛盾開始激化。隨後,眾加盟商抱團取暖——組織成立了加盟商委員會,以防範其他環節出現問題。
「雖然適達公司最終承認的確從食材中賺取差價,也給各加盟商發過相關的解釋郵件,但加盟商們依舊沒能逃脫食材加價的命運。」鄭傑說。
很快,上海棒約翰改變了收費方式。以往,如果貨物是5元,公司加2元後賣給加盟商,加盟商在7元的基礎上還需要負擔運輸費用。「後來變成了『按箱收費』。改變收費方式後,上海棒約翰說加盟商需要承擔管理費用和倉儲費用——說白了,上海棒約翰只是換了一個收費的名目而已。」鄭傑對新金融記者分析道。
然而,對加盟商而言,莫名的費用不僅僅體現在食材上。鄭傑的店裡有三輛外送用的自行車。每個月都會有專人上門對這些自行車進行維修,完事後,讓店面經理籤字確認。待到年底結帳,鄭傑懵了,三輛自行車當年的維修費用高達9000多元。
後來,鄭傑得知,每輛自行車是按每月600元的收費標準收取維修費,如果換件,要另外收費。「不論怎樣,這種收費項目我應該有知情權,為什麼是到最後一刻才知道。」事情過去快一年了,提及此事鄭傑依然很生氣。
「還有『開店費』,1.5萬美金,當時是10萬元。這是一筆單獨的費用,上海棒約翰說要與美國同步,每個加盟商都要交納。據了解,根據加盟的時間不同,這筆費用也會有所變化。最好笑的是,這10萬元沒有發票,上海棒約翰打了個收據給我。」說到這裡鄭傑突然笑了。
鄭傑說,其實在日常經營中還有很多問題。因為食材是被上海棒約翰賺差價的,等到所有店面統一做市場活動的時候,賣得越多,自己的門店賠得就越多,陷入了一個怪圈。鄭傑自認為是懂「市場培育期的」,但是業績越做越低,看不到轉機,也看不到希望。在他看來,培育期應該是越做越好,每月都有提升才對,而不是越做越差。
鄭傑的店堅持了兩年,最終也沒能逃脫關店的結局。如今閉店也快一年了,可是他還沒有拿到當初的加盟費發票,支付了費用理應開發票,可時至今日,他也沒能拿到。臨了,他說:「早知道棒約翰的食材亂加價,協議不合理,不披露該披露的信息,我肯定不會籤署這加盟合同。」
高管相繼離職
上海棒約翰與加盟商的仲裁還在繼續,可有關華東區的加盟工作並沒有因此停止。8月18日,新金融記者以投資者的身份撥打了上海棒約翰的加盟熱線,並獲取了最初級的「加盟申請表」和一份「上海棒約翰加盟介紹」的文件。
在加盟介紹中,單店的投資費用包括加盟費52萬元、保證金30萬元、店鋪設計費4萬元、設備費約80萬元;要求投資者的個人流動資金能力在人民幣400萬元以上。關於投資回報率是如此描述的:「投資回報率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鼓勵加盟商努力做好餐廳各項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收益將會很可觀。」
電話中,上海棒約翰加盟部的工作人員也不願提及具體的回報率,只是說,「每個店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回本通常需要3-5年。因為有保證金,食材的費用可以提前預支,到月底統一結算,但加盟商需要支付運費、倉儲等費用。」
鄭傑提到的不論盈虧都要支付的13.5%的費用,由7.5%的品牌使用費和6%的市場廣告費構成。而在「加盟優勢」中,文件用8條闡述了其在抗風險、品牌經驗、管理方面的優勢。第(5)條強調了其具有投資低、盈利及投資回報穩定的特點;第(7)條強調了其統一採購配送,嚴格控制原物料質量,保證品質,有效地控制成本。而這些優勢似乎沒能體現在鄭傑們身上。
除了加盟工作仍在有序開展外,適達公司和上海棒約翰的日常工作也在有序開展。可「適達公司的前CEO李正才已在今年三四月份離職;另外,2010年下半年,原上海棒約翰的總經理楚連勝也已離職。」杜濤向新金融記者透露。
關於李正才的離職,王暉的回應是「個人原因」。在她看來公司架構已經搭好,而且團隊的其他成員並沒有離開,工作可以照常進行。
但楚連勝的離職,在杜濤看來多少有些「權力鬥爭」的結果。因為楚在離職前,曾被調往集團做研發總監,只負責棒約翰和DQ的研發和品控工作。而楚之前的職務是上海棒約翰的最高管理者,再往上就是集團CEO和董事長李平。
對高層的離職,中國著名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博士的看法與王暉不同,他認為,高管離職對公司的影響是「一定的」。「不論什麼樣的公司,高層幾乎是一個公司的頂梁柱,現在頂梁柱離開了,勢必會產生一系列的後續反應,比如工作的交接、商業秘密有可能被帶走等,也必然會對公司產生影響。這是很多大公司都非常忌諱的事情。」李維華對新金融記者說。
「盟主」和加盟商本該福禍相依,可總是糾紛不斷。
在李維華看來,不論是早先的小肥羊、一茶一座,還是今天的棒約翰。都屬於典型的「盟主」與加盟商之間的糾紛,雖然情況各不相同,但「作為一個盟主,後續不給加盟商提供支持,這肯定是盟主的問題。投資者之所以選擇加盟就是想獲得品牌的強大支持和寶貴經驗,否則投資人完全可以自己開店,大可不必受制於人」。
但同時,他也強調,很多投資者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往往被美好的前景衝昏了頭腦,喪失了對項目冷靜、客觀的判斷;談判時,對合同條款作了一步又一步的妥協,才會導致後期的「後悔行為」。
面對關店傳聞、仲裁風波和高管離職的種種疑惑,新金融記者多次聯繫上海棒約翰市場部,可其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截至發稿,上海申浩律師事務所律師徐寶同還在為仲裁四處奔走,他希望能通過本次仲裁對中國各個行業、現有加盟模式的改進,起到一點有益的促進作用。甚至希望國家相關機構能出臺一個比較規範的合同範本,以保證加盟事宜更加趨於規範。
「也只有這樣,本身就處於弱勢的、沒有議價權能力的加盟商的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徐寶同說。
(文中鄭傑、杜濤均為化名)
(新金融觀察報 淮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