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知識點
1、我國的地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可以劃分為三級階梯(四川盆地位於第二級階梯),主要的地形單元有:
①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
②四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③三大平原: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如下圖所示,綠色表示平原,淺綠色為盆地。
2、我國的氣候我國主要分布著5種氣候類型,各種氣候的成因與特點分別為:
①熱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移動,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
②亞熱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③溫帶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④溫帶大陸性氣候:距海較遠,海洋溼潤水汽難以到達。夏季炎熱,冬季嚴寒,全年少雨,氣溫年較差與日較差較大;
⑤高原山地氣候:海拔較高,氣溫較低。氣候乾燥寒冷,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迎風坡、山腰的降水較多。
02例題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水、旱災害尤其突出,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極大危害。
(1)概括我國水、旱災害的分布及發生頻次的特點。
(2)長江中下遊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災最嚴重的地區,從氣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長江中下遊平原和江南丘陵,為了減少水災的影響,分別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答案:(1)①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其中南方以水災為主,北方以旱災為主。②頻次:水災和旱災發生的頻次都較高,並且由北向南逐漸增加;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水災頻次都大於旱災。(2)①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集中;②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江南丘陵地勢起伏,易引發山洪。(3)①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加固河堤,疏通河道,退田還湖;②江南丘陵地區,加強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建造水庫,削減洪峰。
精講精析:(1)分析水旱災害的分布和頻次。①從圖中可以看出,水旱災害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地區,其中水災主要分布在南方,旱災主要分布在北方;②從表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水旱災害的頻次較高,並且由南向北,頻次逐漸增加。其中不論南方還是北方,水災次數均大於旱災。
(2)分析水災嚴重的原因。①在氣候方面,長江中下遊平原和江南丘陵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較大(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較多,並且集中在夏季,容易引發洪澇災害;②在地形方面,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容易引發內澇;江南丘陵地勢起伏較大,容易引發山洪。
(3)分析減少水災的措施。①針對長江中下遊平原,可以加固河堤,疏通河道,退田還湖(增強湖泊的調蓄能力),河流截彎取直(提高河流的洩洪能力);②針對江南丘陵地區,可以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或者在有條件的地區建造水庫,削減洪峰。
03總結
河流的截彎取直本節例題的難度適中,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圖和表,描述水災和旱災的分布與頻次(東部西部、南方北方);②從氣候和地形方面,分別分析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勢低平)和江南丘陵(地勢起伏較大)水災的原因;③沒有有效措施控制降水,但可以改善河流的河道情況,例如加固河堤、疏通河道、退田還湖、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削減洪峰)等措施。
河流的截彎取直,可以提高河流的洩洪能力(河道更加平直),但同時也會形成牛軛湖,形成過程如下:①河道彎曲。河流一開始流動,便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發生偏轉,並「凹岸侵蝕凸岸堆積」,逐漸變得彎曲;
②不斷彎曲。凹岸不斷侵蝕、凸岸不斷堆積,河道越來越彎曲;
③截彎取直。雨季來臨時,河水流速突然增加,彎曲河道的臨近處,被河水衝破,發生「截彎取直」;
④形成牛軛湖。截彎取直後,河水從新的較平直的河道通過,原有河道被廢棄。原有河道河水的流速變慢,泥沙沉積,逐漸脫離原有河道,成為牛角狀的湖泊,即為「牛軛湖」。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