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布忙不迭地安利——這可是牛肉鍋貼招牌中的招牌,南京美食之光!一口心跳加速,二兩人間值得!
只見這位老哥勉為其難地夾起一個,不沾醋和辣醬兜頭便咬,嚼吧嚼吧眉頭一緊,把剩下半個撂在碟中,慨然道:「還是阿拉上海鍋貼好切……」他開始如數家珍:四川北路的胖阿姨,楊浦的水豐路,中山北路的胡記,鮮肉薺菜蘿蔔絲木耳酒香草頭,各種餡料吃一周不重樣,不是只有牛肉!
他以為我一定會附和著自黑幾句,可惜,他低估了南京人對牛肉鍋貼的熱愛。
這口香酥焦脆,神聖不可侵犯!
鍋貼野史,最早可上溯到宋初。因太后喪事寒食許久的趙匡胤,撞見御廚用油煎炸沒煮完的剩餃子,一聲「妙啊」,讓簡單的水餃靈魂升華。在南北交匯的南京,對牛肉鍋貼的鐘情得從明初回民進京說起。城南的七家灣、城北的青雲巷,有回民牛羊肉集市的地方,就有來自牛肉鍋貼的致命誘惑。
你家門口沒有黃燜雞?沒關係。沒有沙縣小吃?也行。什麼?沒有七家灣鍋貼?呵呵,我不信。
憑啥?隨便走進一家「七家灣」,只需三口,你就能吃懂。
看似風味迥異,實則相處融洽,一同在鍋中達成美味的大和諧,這是南京城兼容並包的生命密碼。
推拉旋轉,菜籽油飛濺滋滋作響。左手白瓷碟,右手精鋼鏟,鏟入挑出,手腕翻轉間,牛肉鍋貼便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也因此,老南京人評價鍋貼的最佳方式,是用「腳」投票,換言之就是看店門口隊伍長不長。只有翻鍋率高的店家,才能保證每一份都是剛出鍋的。
如果再講究一點,牛肉鍋貼就一定要配醋和鹹辣醬。當紅與黑水乳交融,輔佐著尚且滾燙的鍋貼一併入口,酸鹹辣各自在舌尖微微跳動,將多餘的膩化為無形。南京人對鍋貼的熱愛,不像對鴨子的熱愛那麼大張旗鼓,後者被上升到了城市名片的高度,前者則是對記憶中老味道的一片執著。讓幾個住在不同區域的南京人聚在一起聊鍋貼,你才能從談笑間看到暗流湧動。眼前的牛肉鍋貼或許是相仿的金黃,南京人卻能形容出細微之別。老城南人吹爆打釘巷,一家「李記」一家「草橋」,陳曉卿吃了都說好!鮮甜多汁的牛肉plus酥脆金黃的皮子,鍋貼界標杆中的標杆,吃一遭足以緬懷七家灣當年盛況空前。秦虹村村民對老門東的「蔣有記」耿耿於懷,堅持只認秦虹路這家從小吃到大的。什麼「合法繼承人」,反正這口鮮蔥的清香和棒子麵皮的薄脆南京第一,就算是老門東那家分店也吃不到!鼓樓群眾偶爾會繞遠路去長江新村,「正清」家的厚皮鍋貼,外酥內潤的皮子全南京找不著第二家。
每天50鍋的出品率,吸引著周邊街坊老客的爭相覓食。住在夫子廟的朋友就比較憋屈了,邊吃邊吐槽「綠柳居」和「金同記」一年不如一年,同時還巴望著科巷的「鳳凰園」啥時候搬過來。
要是家門口實在沒有大牌鍋貼館子……嗨!在最短時間裡把小區周邊所有「七家灣」嘗一遍,然後認準最好吃的,一家店莽到黑。
沒有山珍海味,也非絕世技藝,小小一盤焦酥在外、多汁於心的牛肉鍋貼,已經足夠串起南京人的春秋枯榮。
圖文來自:南京上哪吃,已獲授權轉載,文章及插圖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其他問題請聯繫編輯微信Mochou-OD,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