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

2020-12-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原標題:12月7日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新聞發布會

  12月7日,天津舉行「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新聞發布會,請寧河區副區長陸盈,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進,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寧河區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賀喜,造甲城鎮黨委書記賁永明介紹寧河區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李娟:

  媒體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我們邀請到寧河區副區長陸盈先生,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進先生,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先生,寧河區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賀喜先生,造甲城鎮黨委書記賁永明先生,為大家介紹寧河區保護溼地生態、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朋友的提問。

  首先,請陸盈先生介紹七裏海溼地保護區基本情況,寧河區落實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採取的措施、成效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寧河區副區長陸盈:

  各位來賓、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首先,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到來,今天非常榮幸,通過這樣一個平臺來宣傳、介紹美麗的七裏海,並藉此將寧河區推進綠色發展、落實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情況向大家進行發布。

  七裏海溼地素有「京津綠肺」和「天津之腎」的美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在落實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上,寧河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決執行中央環保督察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整改任務,堅決落實市委書記李鴻忠「七進」七裏海現場督導要求,始終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生態優先、重在保護、科學管理、永續發展」的原則,從政治、思想、行動上高度統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落實各項修復保護舉措,全力推進實施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十大工程」,著力構建「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階段性成效, 「京津綠肺」得到精心呵護。

  一、多維度落實保護修復措施

  近幾年,我們主要是落實了4個方面保護:

  一是制度保護。圍繞推動七裏海溼地常態長效管護,寧河區建立了溼地保護管理的長效機制,在嚴格執法、嚴厲打擊破壞溼地等違法行為,落實封閉管理,切實保護好七裏海溼地生態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統籌力量,重點落實「戰區制」,逐一明確環七裏海周邊各鎮、各責任部門溼地保護權責,形成完整責任體系閉環。

  二是工程保護。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統籌推進實施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土地流轉、引水調蓄、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生物鏈恢復、生態移民等十大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打響了溼地保衛戰,有效改善七裏海溼地生物鏈亞健康狀態,逐步恢復七裏海野生動植物群落。

  三是巡護保護。為強化七裏海溼地巡護工作,我們組建了80人的溼地巡查巡護隊伍,制定了《七裏海保護區巡護管理制度》,巡護人員與公安七裏海警務站人員堅持實施全天候巡防巡控,常態化開展巡查監管及聯合執法行動,及時發現、制止和查處各種破壞溼地生態行為。

  四是宣傳保護。依託溼地自然資源保護,開展各類科普宣傳活動,廣泛宣傳普及溼地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法律法規以及環境保護知識,讓群眾自覺參與溼地保護工作,切實形成常態化管護綜合機制。

  二、全方位紮實推進生態保護任務

  一是統籌推進「十大工程」。 按照天津市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體系要求,全面推進實施規劃中確定的保護修復「十大工程」建設,項目化推進溼地保護修復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土地流轉、葦海修復、鳥類保護、生物鏈恢復、巡護防護等6項;引水調蓄工程接近尾聲;涉及2.5萬人口的生態移民工程將於年底前啟動;緩衝區生態修復和實驗區人工溼地建設工程已開展前期工作,確保按計劃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預計總投資165.42億元的「十大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資86.9億元。

  二是不斷提高巡查管護能力。根據保護區管理實際需要,建立七裏海溼地保護長效管理機制,包括建立責任落實機制、完善執法管控機制、推行封閉管理機制、落實生態補償機制等。在常態化巡護管護基礎上,重點節點設卡立哨,晝夜專人值守。每年組織2-3次聯合執法行動,深入集市、飯店,檢查捕鳥販鳥食鳥違法行為。為提高管理水平,學習外地先進管理措施,配齊配全巡護裝備,推行人防加技防管理模式,向管理科學化、技術化不斷邁進,逐步實現實地巡護與在線監測相結合,規範化管理,推行量化考核。

  三是持續強化鳥類保護工作。為確保鳥類等野生動物安全,我們在不斷加大保護野生動物宣傳的同時,加強與北京清河農場、唐山蘆臺農場「飛地」以及愛鳥志願者的聯防聯控,組織對溼地、魚塘等鳥類棲息地開展了高頻度、高密度的巡查巡護,重點監視鳥類返遷數量和生存狀況,徹底摸清越境越冬候鳥、養魚戶數量,全面掌握並解決人和候鳥發生衝突情況。同時,聚焦售藥、用藥兩個關鍵環節,盯住養殖大戶,推動所有農業投入品市場和養殖池塘檢查全覆蓋,嚴防嚴懲生產、銷售、使用劇毒農藥行為。今年入秋以來,我們還採取了科學調控七裏海溼地水位、開展保育放流、實施葦草輪割、架設鳥類棲息架等多種措施,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和覓食環境。

  四是嚴防死守確保溼地安全。為進一步做好秋冬季溼地安全防火工作,嚴防發生火災事故,我區出臺了《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滅火救援預案》、《七裏海溼地保護區秋冬季安全防火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措施,逐項明確各相關部門重點任務與主要職責,強化依規管理,為提高七裏海溼地秋冬季防火工作,提供根本保障。一方面是通過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七裏海周邊群眾的防火安全意識;另一方面是配齊配全消防物資,並與七裏海周邊五鎮及相關部門落實好應急救援後備人員設備保障,做到聯防到位、聯動到位。每年在春秋兩季在七裏海溼地開展多部門、大規模、跨區域的聯合消防安全應急救援實戰演習,有效提升了溼地防火救援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成效

  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和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七裏海溼地的水環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均得到有效改善,七裏海溼地整改及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初步實現了溼地功能修復、生態環境改善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一是遏止了溼地環境逐年退化的趨勢,生態面貌持續向好。通過落實土地流轉、拆除清理違規經營養殖等建築及設施、遷墳等一系列措施,直至實現封閉管理,防止了人為對溼地的幹擾破壞,加上實施了葦海修復、鳥類保護和水源調蓄等工程,溼地自然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溼地核心區變得和諧寧靜,也為溼地自然恢復創造了條件。現在,由於消除了密集型養殖,貫通了水系,水質明顯好轉,由原來的劣Ⅴ類,提升到接近Ⅳ類,蘆葦再現了勃勃生機,普遍長高了,長壯了。據測算,每年畝產可增加200-300斤,也有效提升了七裏海溼地的「綠肺」功能。

  二是保護了瀕危滅絕的野生植物物種,恢復了物種多樣性。實施溼地修復工程後,經監測,溼地野生植物超過160種,且覆蓋面積明顯增加。6萬畝溼地植被遏制了逐年退化趨勢,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荊三稜、稗子草等,過去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眾多的片區集中分布。其他野生植物,如荇菜、紅蓼、鹽地鹼蓬、蒲公英、益母草等,均得到保護和恢復。尤其是一些瀕危物種,如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野大豆,以及在天津乃至華北地區都極其罕見的野綠豆、中華補血草、酸漿、倒地鈴、羅布麻等物種均得到有效保護與繁殖。

  三是鳥類品種數量大量增加,七裏海溼地成為鳥的樂園。近年來,隨著七裏海溼地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提升,鳥類大量增加。根據綜合考察和監測結果,七裏海溼地區域鳥類監測共記錄到18目51科258種。比治理前的2016年的227種增加31種,數量由過去每年20-30萬隻逐步增加到現在的40-50萬隻,七裏海溼地逐漸成為鳥的樂園。目前,除了普通鳥類,東方白鸛、大鴇、白枕鶴、白琵鷺、天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也都成為常客,而且數量大幅度增加。今年入秋以來,在七裏海溼地及周邊地區,一次性觀測到東方白鸛數量約5000隻,達到了種群數量的一半以上;僅近2個月途徑七裏海溼地的候鳥數量就已經超過10萬隻,比去年同期增長約3萬隻。

  四是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溼地水鄉」逐步呈現。在科學做好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的前提下,寧河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市委決策部署要求,深入推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美麗村莊星羅棋布,「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實現全覆蓋,負壓式廁所成為華北地區戶廁改造的「標杆」,以造甲城鎮造甲城村、俵口鎮興家坨村為典型的環七裏海29個自然村全部打造為市級美麗鄉村,重現一派「北國江南、溼地水鄉」風光。同時,不斷加大農田水利設施改造力度,持續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逐步形成了綠色生產生活環境。

  中國環境報頭版刊發的《「京津綠肺」重回寧靜》,高度評價天津七裏海溼地環境問題整改取得的成效。今年,中央環保督察將七裏海溼地的整改和保護修復情況列入全國《督察整改看成效》典型成功案例。

  四、下步打算

  下步,寧河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工作擺位,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按照黨中央、市委的部署要求,堅決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堅持「一筆下來,力度一貫」的工作態勢,提高標準、持續用力,保護好七裏海溼地、推進綠色發展,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

  一是全力落實資金保障工作。主動對接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等部門,積極爭取中央、市級資金支持,用好生態補償資金,做好專項債券申報發行工作,儘快形成實際投資量,保障後續工程順利實施。

  二是加快實施後續工程建設。嚴格落實《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年)》,堅持高標準,強力推動,做好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的後半篇文章,強弱項,補短板,重點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育,野生植物特有物種恢復,鳥類棲息地、覓食地、繁殖地和越冬地完善,水生態安全維護等。著力改善和提升「京津綠肺」七裏海的生態功能。

  三是提高巡查管護及宣傳能力。持續加大溼地保護區巡查管護力度,不斷提高科學化、規範化與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時,結合市、區新聞媒體,以及印發宣傳資料、設置宣傳展板、張貼條幅、利用村隊大喇叭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提高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自覺性,在確保溼地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四是增強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治理水平。進一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對空氣品質、水環境、生物多樣性等重要指標,推行系統化、科學化、智慧化管理,掌握和積累監測數據,用數據反映七裏海溼地保護修復成效與生態環境變化,用科學的數據指導溼地保護修復管理工作,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將七裏海建成全國溼地保護與修復的典範。

  五是推進溼地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贏。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依託溼地生態資源,推動七裏海周邊區域立足「北國江南、溼地水鄉」定位,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著力發展鄉村特色生態旅遊,讓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做到保護生態環境與農民增收同軸同步,實現溼地保護與農民增收雙贏。

  李娟:

  感謝陸盈先生。下面,請記者朋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

  天津廣播電視臺記者:

  當前七裏海溼地的保護修復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請結合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談談下一步在七裏海溼地保護方面的主要想法,或者說如何落實好全會要求?

  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陳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動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點工作方向。要求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要求。

  為了落實好十九屆五中全會及市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下步工作,首先要提高認識,堅持底線思維,著重在系統保護、科學修復、智慧管理上加大工作力度,下大力做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篇大文章。再就是,堅持改善溼地生態環境質量,努力提升生態系統、生態功能和穩定性,系統研究採納國內外先進經驗,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統籌推進大氣、土壤、水質、野生植被和野生動物一體化治理維護,同步推進天地空一體化的智能管護、智慧管理的新模式,不斷提升科學化、智慧化、規範化的溼地保護水平。三是,增強幹部群眾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共同參與溼地保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進一步築牢生態保護安全屏障,嚴厲打擊非法捕殺鳥類等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匯聚全社會力量,久久為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為建設美麗寧河、美麗天津貢獻力量。

  中國新聞社記者:

  我們都知道七裏海溼地保護離不開水源,那麼寧河區在七裏海溼地生態補水方面有哪些措施,取得的成效怎樣,下一步有什麼打算?

  寧河區水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賀喜:

  為保障七裏海溼地生態的保護修復,保證七裏海溼地的水源補給,按照市委、市政府批覆的《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和市水務局制定的《七裏海生態水量保障實施方案》,區水務局全力構建潮白新河存蓄水、北京排水河來水、永定新河來水、李自沽下洩水等補水線路,推進落實七裏海引水調蓄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潮白新河樂善、薊運河苗莊、還鄉新河楊花三座橡膠壩的更新改造工程,提高了河道蓄水能力3500萬立方米;完成青汙渠、青龍灣故道、曾口河三條二級河道治理工程,通過清淤疏浚河道、堤防整治,打通了河道 「卡口」,恢復河道過流能力,實現了各河系之間的連通;完成七裏海南站更新改造,進一步提升了溼地補水、排澇能力;在積極推進引水調蓄工程的同時,主動與市水務局、寶坻區水務局對接,爭取引調外部水源,每年爭取外調水源500~1000萬立方米。

  通過一系列引水、補水措施,實現每年為七裏海溼地補水4000萬立方以上,基本滿足了溼地補水需求,為七裏海溼地生態功能恢復、水生態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下步措施:一是充分發揮橡膠壩攔蓄作用,最大限度攔蓄雨洪水和再生水資源,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二是區水務局與七裏海管委會等部門密切溝通協作,根據七裏海溼地補水需求,統籌調配各補水線路水資源,適時為溼地補水;三是加大外調水能力,最大限度整合外部水源,緩解溼地生態用水和農業用水的矛盾。

  中國網記者:

  之前有媒體報導了造甲城村「溼地水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是京津冀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農村真空負壓汙水集中處理系統,它對於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有哪些重要意義?

  造甲城鎮黨委書記賁永明:

  造甲城村是全區第二大村,毗鄰七裏海,村莊溝渠與七裏海水系連通。過去村莊沒有汙水處理系統,每家每戶也沒有廁所,生活汙水直接排放,汙染河道水質,對七裏海生態環境構成了影響。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廁所革命」在寧河深入實踐,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在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區委、區政府以造甲城村為試點,啟動實施了源分離負壓汙水處理改造項目。目前,項目整體運行狀況良好,徹底解決了4200餘戶,近10000名居民如廁難和全村生活汙水處理的問題。該項目的主要優勢有兩個方面:一是節約用水,減少排放。每次只需1瓶礦泉水的量即可衝洗乾淨,比普通馬桶節約用水80%以上,年可節約用水12萬噸。二是變廢為寶,保護環境。黑水經過處理生成有機肥料,用於水稻和大棚改良土質;灰水經過處理可以直接排放,用於澆灌農田,從而極大改善七裏海周邊的生態環境和河道水質。

  今晚報記者:

  請問在統籌七裏海溼地保護與經濟發展、促進七裏海周邊地區農民增收方面有哪些想法和打算?

  寧河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進:

  七裏海保護區及周邊的生產發展,要在順應保護區生態保護政策、有利於生態保護修復的前提進行。保護區的農業生產要想提質增效、促進農民增收,必須突出七裏海特色。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全會精神,圍繞創建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持續推進小站稻振興計劃,重點發展溼地水鄉小站稻種植、大力發展七裏海河蟹養殖,做大做強七裏海「溼地水鄉」農業生產發展這篇大文章。

  一是完善「溼地水鄉」農業發展規劃。本著水系連通、水稻連片、林木聯網、鄉間路聯繫的基本思路,形成突出「溼地水鄉」特色的都市型農業發展區,成為未來農文旅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示範區。

  二是優化「溼地水鄉」種養結構。積極發展在優質水稻種植和七裏海河蟹養殖,促進設施農業上檔升級,繼續推廣稻蟹立體種養。同時,本著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儘可能地把可利用的林地利用起來,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充分利用溼地水鄉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通過著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帶動農民致富,走出一條具有溼地水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是加大「溼地水鄉」品牌宣傳力度。充分開發七裏海農產品品牌的潛在價值,培育壯大七裏海優質小站稻品牌,打響國家地理標識產品——七裏海河蟹品牌。加大品牌推廣力度,依託京東等電商平臺,整合區內網絡銷售平臺,將寧河優質農產品推向全國。

  李娟:

  由於時間關係,提問環節就到這裡。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感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津實踐」
    近日的天津,氣溫驟降,位於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雙城綠色生態屏障裡遊客卻絡繹不絕,景觀涼亭裡時不時地傳出或高亢或婉轉的歌聲。賞美景、唱小曲、拍視頻、發抖音,成為年過六旬的天津市津南區村民徐振洪和村裡老夥伴們的新愛好。為天津生態環境點讚的,不止遊客。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刊採訪了四位專家學者,請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學習體會。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實踐層面,把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一同作為「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闡明了當前和未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體需要做什麼、怎麼做的問題,為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指明了方向。
  • 蘇州:踐行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樣板
    近年來,蘇州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十三五」以來最好,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環境保障。隨著多年來「生態底蘊」的積蓄,一幅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江南畫卷正熠熠生輝。
  • 天津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分近期和遠期兩步實施規劃,近期目標到2021年屏障區藍綠空間佔比達65%,遠期目標到2035年藍綠空間佔比達70%,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津市在生態屏障區執行最嚴格的管控標準,實行三級管控措施,嚴格限制高強度和高密度開發建設,最大限度減少汙染、保護環境。
  •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精神解讀 2020-12-2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扎龍溼地鶴舞藍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以保護野生丹頂鶴、白鶴、白頭鶴等珍稀水禽為主的,我國首批加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自然保護區,在建區40年裡,扎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地 方政府一道,通過嚴格管護、科學研究、社區共建、環境教育、實施溼地長效生態補水和核心區居民搬遷等一系列舉措,使保護區核心區保持了較好的生態完整性和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和同構性。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
  • 生態文明: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吸收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之間具有「一體性」的生態思想,吸取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和方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相結合的科學產物,指明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科學方向。
  • 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天津布局
    「雙城」屏風,體現新時代發展理念之變雙城綠色生態屏障規劃一出,很多人驚訝不已。736平方公裡,相當於中心城區面積的兩倍!對於寸土寸金的天津,這絕對是一個大手筆。何況這736平方公裡,還處在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黃金髮展走廊上。
  • 馬珺委員: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自覺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國政協委員馬珺認為,新冠疫情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覺。馬珺認為,面對嚴峻的疫情,我們應當痛定思痛,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理念,以加強意識引領為先導,以增強情感共鳴為紐帶,以倡導生態行為為發端,以維護生態法制為責任,管理好環境和生態系統一是加強意識引領,建立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要引領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生態意識,明確對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擔當。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落實到人的行動上,轉化成為人們行動的信念,必然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道德態度,生成既對自己負責、亦對自然負責、「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產生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行動方式。
  • 綠色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解讀】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四五」規劃建議第十部分指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提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四重哲學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支柱,具有厚重的哲學意蘊。主要可以從以下4個層面把握:在立論起點層面,融貫了儒家自然哲學中「通」的精髓要義,明晰了人與自然的交互性狀態;在原則繼承層面,繼承了儒家生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則,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共生性基礎;在思維發展層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維,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全新思維;在模式超越層面,超越了西方現代化傳統模式,開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模式。
  • 溼地觀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妙畫卷
    與之相伴的是,觀鳥這項小眾戶外活動逐漸為大家所熟知,「溼地觀鳥」成為滻灞新八景之一。陝西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西安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副會長、它世界自然新聞周刊策劃人寧峰呼籲大家,要文明觀鳥,更要保護鳥類,留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這份美妙。
  • 天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強調指出,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  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著眼,高標準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在青山綠水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
    一個個像果瑪一樣世代居住在這裡遊牧為生的牧民們成為了生態管護員,湖泊、溼地面積增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成了黃河源頭最美的畫卷。
  • 和諧共生,綠色發展!我州這張成績單很亮眼
    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多元投入增綠「十三五」以來,紅河州共籌集108.83億元國土綠化和退耕還林資金,通過實施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化草原修復、溼地保護修復、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儲備林建設等一系列林草生態建設工程,以通道面山綠化三年行動計劃為重點,以點帶面推進國土山川補綠增綠工程。
  • 網絡媒體看鶴城|扎龍溼地鶴舞藍天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為以保護野生丹頂鶴、白鶴、白頭鶴等珍稀水禽為主的,我國首批加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的自然保護區,在建區40年裡,扎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地方政府一道,通過嚴格管護、科學研究、社區共建、環境教育、實施溼地長效生態補水和核心區居民搬遷等一系列舉措,使保護區核心區保持了較好的生態完整性和溼地景觀的原始性
  • 天津高標準建設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 切實築牢首都「生態護城河」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近年來,天津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會議提出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擴大區域生態空間」的要求,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著眼,高標準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切實築牢首都「生態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