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會議明確,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徵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恢復生產後有個緩衝期。
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香港的經濟亦受到衝擊,本文整理了當時香港特區政府出臺的支援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包括資金層面和法律層面的支援政策,以及企業如何制定災難恢復計劃,以供參考。
香港中小企業基本情況
在香港,「中小企業」指從事製造業而在香港僱傭少於100人;或從事非製造業而在香港僱傭少於50人的企業。
現時香港共有約34萬家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逾98%,共聘用了約45%的私營機構僱員。因此,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與商業表現對香港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
2003年SARS疫情的影響
在2003年5月15日的「SARS與亞洲經濟」研討會上,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說,「非典期間,大量的小餐館、小旅行社、理髮店、裝修隊、小商店、家政服務等或停業,或門可羅雀,這是一個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的危險信號。」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表示,2003年2月份,訪港旅客共有141萬人次,較2002年同期上升26%;3月受SARS影響,訪港旅客為135萬人次;4月較2002年同期下跌65%,只有49萬人次。
酒店業方面,2003年2月份平均入住率為81%,3月份為79%,4月份則大幅下跌至不足20%。2003年4月6日一天,香港取消了90個進出境航班,佔當日航班總數的17%。4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內又取消了約300個航班。從4月中旬直至5月31日,香港國泰航空公司每周削減47個航班,其一天的損失是30億美元。
由於「非典」傳播的主要媒質是空氣,這迫使人們減少外出次數,尤其減少進入防範措施不嚴格的公共場所,大型的購物場所就是主要的迴避對象。因為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不大,因此小型超市所受到的影響較小。
2003年4月初,由於瑞士政府禁止香港商人進入,香港代表團無法參加在巴塞爾舉行的世界珠寶及鐘錶展覽會。珠寶和鐘錶是香港本地生產並出口的最大商品,年銷售額400億港元。幾日後,香港貿發局估計,因展覽遭拒,香港方面的直接損失達5000萬元,珠寶及鐘錶業全年訂單因此減少兩至三成,間接損失可能超過100億元。
如何支援中小企業
(一)資金層面
1. 貸款扶持,提供短期財務支持
為應對「非典」衝擊下,中小企業亟需短期資金的支持,香港政府首先採取的是為受創較重,且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實行貸款政策。
2003年3月31日,特區政府推出「中小企業信貸保證計劃」,該計劃提供三類政府信貸保證,分別是營運設備和器材信貸保證、聯繫式營運資金信貸保證、應收帳融資信貸保證。
2003年4月16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發表「證券經濟業營商環境工作小組」提交的報告。報告提出,幫助中小型經濟行業提升競爭力的23項建議。
2003年5月20日,九廣鐵路公司發行五年期和十年期總值為五億港元的零售債券。這是香港首次有半官方機構發行十年期的零售債券。
2004年11月,香港銀行公會、香港接受存款公司公會、香港金融管理局與美國鄧白氏香港合作,以配合中小企業對貸款的殷切需求,為貸款機構提供可靠的中小企業客戶信貸資料。
2. 減免稅費,降低生產成本。
2003年4月23日,香港政府出臺一個高達188億港幣的緊急救援計劃,協助社會各界共度難關。八項紓困措施為:
①減免各行業差餉、水費、排汙費、工商業汙水附加費和政府管理物業的租金,涉及10.9億港元
②寬免受疫症打擊嚴重行業的各項牌費一年,涉及2.8億港元
③為旅遊、飲食、零售和娛樂業設立一個35億港元的短期貸款計劃,以支付僱員薪金,保障員工就業
④減免市民的差餉、水費和排汙費,以及退還部分薪俸稅予納稅人,涉及40.7億港元
⑤開創2.15億個培訓和短期職位,涉及4.3億港元
⑥預留10億港元,在疫症受到控制後,在國際社會、內地和香港作大規模的宣傳推廣活動
⑦撥款15億港元,用作防治疫症、醫療研究,以及為醫護人員提供協助和培訓
⑧在未來六個月內,不調整任何政府收費
3. 財政撥款,支撐就業服務
2003年5月16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4.3億港元,以供政府三個部門開設逾兩萬個就業臨時崗位和培訓額,為長者和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小型維修服務、改善社區環境等。
2003年6月15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宣布,為進一步舒緩SARS對經濟影響和就業狀況所構成的壓力,政府決定動用7.15億多港元提供 3.2萬個額外名額,大量增加短期職業和培訓名額,重點解決青少年和中年人的失業問題。
(二)法律層面
2003年4月1日,《證券及期貨條例》和《2002年銀行業條例》生效。
2003年5月16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4.3億港元,以供政府三個部門近期開設逾兩萬個就業臨時崗位和培訓額,為長者和有需要人士提供小型維修服務、改善社區環境等。
(三)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
2003年4月15日,香港總商會、中華總商會、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工業總會的代表會見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提出九項「SARS救市」措施。
2003年5月5日,董建華宣布四項防疫和重振經濟措施:一是成立由政務司司長曾蔭權領導的跨部門的「全球清潔策劃小組」,負責改善香港的環境衛生。二是由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成立「振興經濟專責小組」,制定推廣香港和振興經濟的計劃。三是研究成立類似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機構,撥款5億港元鼓勵大學進行傳染病科研工作。四是統籌各個就SARS事宜設立的民間機構和基金。
2003年5月6日,香港公益金「心連心全城抗炎大行動」基金公布籌得一千萬港元。
對抗經濟逆境,政府如何支援商界
香港政府向商界提供了各種支援措施,協助中小企業對抗經濟逆境,以下節選自香港政府一站通網站上展示的各項支援措施。
(一)中小企業資金資助計劃
政府協助企業應付各項難關,如貸款保證、支持出口推廣活動、資助業務發展計劃等。其中「特別信貸保證計劃」針對金融危機下資金緊絀的情況,協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周轉的困難。
1)市場推廣基金
該基金旨在通過提供資助,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出口推廣活動,協助其擴展香港境外市場。所有在香港按照商業登記條例登記並在本港有實質業務運作的中小企業均有申請資格,資助範圍包括參與香港境外展銷會、商貿考察團、境外市場為主要對象的貿易刊物上刊登廣告等,每家中小企業的累積資助金額上限為80萬元。
2)信貸保證計劃
該計劃協助中小企業向參與計劃的貸款機構取得貸款,用作購置營運設備及器材,或一般業務用途的營運資金。
3)工商機構支援基金
該基金資助非分配利潤的組織推廣項目,例如工商組織、專業團體、研究機關等不派發紅利予其董事、股東、僱員或其他人士的組織。項目活動包括研討會、工作坊、會議、調查研究、資料庫等,獲資助項目必須三年內完成。
除了專為中小企業而設的資助計劃,政府也有其他計劃,例如創科生活基金、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等,資助各行各業開拓商機。
(二)出口信用保險支援出口商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是香港貨物及服務業的出口商,信保局的保險服務保障出口商在出口貨物或提供出口服務後,因商業或政治事故而未能收回款項的風險,讓出口商安心拓展業務。
為減輕中小企的經營成本,加強它們在業界的競爭能力,信保局專為每年營業額少於五千萬元的出口商而設的「小營業額保單」由2016年3月1日開始設有長期優惠,包括永久豁免保單年費及保費折扣。
信保局網站的「經濟信息」專區向出口商提供有關海外市場發展的最新資料。此外,信保局還有豁免保單年費及三個免費買家信用評估服務,希望香港出口商,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妥善管理信用風險的前提下能爭取訂單。
(三)資訊網站: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
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由工業貿易署設立,與多個工商組織、專業團體、私人企業和其他政府部門攜手合作。
1)營商信息服務
提供在香港創業,及經營各類業務所需的政府牌照或許可證的資料。
透過網際網路,提供關於中小企業活動、服務和設施的信息。
提供免費瀏覽的電子商業資料庫。
設立參考圖書室,提供大量商業參考資料。
定期出版《中小企脈搏》,提供與中小企業息息相關的信息。
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以協助中小企業擴闊商業知識和提升營運技巧。
2)中小企業客戶聯絡小組
就工貿署所提供予中小企業的服務提出意見;就中小企業的需要,向工貿署提出改善服務的建議。
3)諮詢服務
中小企業如希望獲得專業意見或向專家請教,可申請使用「問問專家」業務諮詢服務或參加中小企業「營商友導」計劃。有意創業人士可申請使用創業信息服務。
(四)配對服務和網上商貿平臺
香港貿發局配對服務提供一站式方案,為環球客戶搜尋、物色及篩選具潛質的香港企業作為合作夥伴。此服務建基於貿發局超過50年的外貿推廣經驗,一直致力透過不同渠道:包括展覽會、網上商貿平臺及產品雜誌,把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買家及供應商連繫起來。中小企業亦可以利用貿發局的網上商貿平臺,推廣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與世界各地的買家接洽。
(五)知識資本管理
知識資本管理是一套簡單的管理工具,幫助企業善用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增強競爭力。機構可以免費參加「知識資本管理顧問服務計劃」,知識資本管理顧問會到訪機構兩次,協助中小企業管理者認識機構擁有的知識資產,並策劃如何更有系統地善用這些資產。
知識資本管理程序包括以下三個主要步驟:
1)分析現有企業知識,儘量把這些知識記錄下來,以便在公司內部流通使用。這些知識會成為企業的「知識資本」;
2)從現有知識資本中鑑辨潛在收入來源,並就這些收入來源制訂市場推廣計劃;
3)評估與企業知識資產有關的風險,並採用有效的智慧財產權策略保護這些資產,儘量減低業務風險。
企業如何制定災難恢復計劃
《香港中小企業管治導引全集-由指引到實踐》為香港董事學會籌辦及出版的刊物,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執行機構,工業貿易署為資助機構。該手冊輔助中小企業實踐企業管治常規。
災難恢復是當發生災難性事件時,能確保公司業務持續經營的方法。這個程序不僅注重企業基本功能與系統的恢復,而且強調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經營。為了以最短時間達到最佳恢復效果,制定一個災前、災中及災後應該採取的行動計劃是十分重要的。企業應根據營運變化發生的頻次,定期進行災難恢復計劃的審核更新,即半年、周年或更長的期間。
以下為相關建議:
(一)組織災難恢復計劃的內容
儘管企業災難恢復計劃內容各有不同,但災難恢復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相同的,包括:
1)概要/目的陳述
概要提供災難復計劃目的概覽。這部分內容還闡明企業災難管理政策。災難管理政策包括與當地機構協調的相關資料。該政策為災難恢復及重振程序的基礎。此外,概要還要界定主要災難恢復部門的作用及責任,並列述各類可能對企業造成影響的災難。政策還特意說明各災難應急行動的管理中心所在地。
2)災難恢復程序
災難恢復程序包括評估設備在災難中的情況。在制定這些程序時,企業應該考慮評估災難情況、保護員工及企業資產的相關措施,以及恢復業務經營所需的程序。此外,還應說明停業、撤離以及僱員及客戶警示的特定程序。
3)輔助文件
輔助文件包括災難發生期間,有效執行災難恢復程序所需的資料。該資料包括災難發生時所需要的資源清單(設備、供應以及服務)以及負責應對災難情況的部門及各自的作用、責任及電話號碼。設施的設計圖及現場圖(需標明出口、逃生路線、平面圖詳情以及滅火栓的位置)也應包括在內。此外,亦包括與其它企業及機構訂立的災難恢復協議。
(二)災難恢復計劃模板
災難恢復計劃模板,圖片來自《香港中小企業管治導引全集-由指引到實踐》,僅將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未做其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