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下來,就要把這裡變成陸上大郵輪!」坐在臺北晶華酒店二樓的上庭酒廊、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望著圓弧狀的挑高大廳,悠悠地說。
五月底的平日下午,放眼望去,臺北晶華酒店內因應疫情而生的外帶、外送櫃位仍在,入座的客人也有約四成,觀光餐飲業受疫情影響的衝擊,是否已止跌回升?
答案恐怕不樂觀。劉富美一語道破,這次新冠肺炎比起2003年的SARS更慘,當時歐美客人還能來臺、這次卻全境封鎖。不過,臺北晶華酒店在臺北市五星級飯店中表現最優,比起其他飯店住房率掉到一成,晶華還保住15%。
上庭酒廊、集團人力資源副總經理劉富美(右)
如今國內疫情漸緩,晶華的住房率也提升到4成。餐飲部分最慘時只剩平時的6成,現在也提升到7成,「我們真的很努力去轉型,抓住國旅市場,想辦法馬上調整客群,」劉富美強調,「與其減少成本,不如創造更多,」她又補上一句,「你說要賺,今年是不用想了。可是最起碼員工的薪水付得出來,是我們最清楚的目標。」
當五星級飯店如文華東方酒店宣布裁員超過200名、臺北亞都麗致飯店放起每月6天的無薪假,臺南老牌五星級飯店大億麗致酒店、臺中亞致、臺北六福客棧紛紛歇業時,晶華酒店是如何做到既未放無薪假、也沒有資遣任何員工?
答案是,晶華在第一時間採取的逆向思維、主動出擊。從以下三件事可以看出。首要之務,是爭取資源。因疫情來客量下降、成為員工在職進修的好時機。
在疫情爆發時,晶華酒店高層拜會勞動部,當勞動部提到有勞工失業補助金時,當下晶華酒店便表明立場,期待政府不要等被裁員了才救勞工、應該是從企業開始救起,同樣要發放紓困金,不如換個角度去思考。
公部門的反應也快,後來交通部編列5億元預算,補助觀光公會辦理培訓課程,為產業復甦所需轉型準備,給予參訓員工每小時新臺幣158元、每人全期可參訓120小時,共計1萬8960元培訓費用;同時也有勞動部「充電再出發訓練計畫」訓練津貼,二者可擇一請領。
餐務部阿姨和廚師,一同捧著高腳杯研究紅酒
積極的臺北晶華酒店立即轉型為「學習性組織」,3月底在觀光飯店業界打頭陣,開辦「企業專班」。課程內容包含「防疫管家」、「美食管家」、「文化導覽管家」與「旅遊行程管家」等主題,全公司千名員工投入參與。
(延伸閱讀:洗衣部學攝影、餐務部學品酒,晶華酒店不裁員:一起學習,才能穩定員工軍心)
劉富美談到,同樣處在「海嘯第一線」的旅遊業如雄獅旅行社,因著疫情,郵輪度假海外團全數歸零,「本來之前我們還有很多員工報名要去他的郵輪玩,突然間全喊卡。雄獅員工就地編組,有人去賣農產品、有人做別的事,完全沒團可出,比我們更嚴重。」
也因此,臺北晶華酒店主動提出和雄獅聯手合作,在員工培訓課程上,需要到外地參訪的遊覽車,就讓雄獅全包;至於雄獅辦活動,可以使用臺北晶華酒店場地,有優惠的場地費。
雄獅旅行社
「我有基本的人力費用,不能虧錢做;同樣地,他的車放在那邊也是折舊,這時候大家互相(幫忙),一起走過,」劉富美語重心長地說。
「我們的姐妹飯店,例如花蓮太魯閣晶英酒店,因為地點關係,有新鮮空氣,生意沒有掉下來,就跟他們學習在地行銷,」劉富美指出。
劉富美說,臺北晶華酒店一直是主攻國際客的城市飯店,這次花了很多時間,找姐妹飯店的總經理、業務行銷來為主管群上課,分析國旅市場的行銷、包裝策略,才出現了後來熱賣的「一泊六食」方案。
過去臺北晶華酒店的營業額中,餐飲佔6成、住宿佔4成,用餐飲帶動住宿,事實證明是成功的策略。
柏麗廳
所謂「一泊六食」,主打的是臺北晶華酒店被稱為自助餐飲界「天下第一廳」的柏麗廳,過往其單月營收可超過3000萬元、堪比中小型飯店的單月業績。
趁著疫情推出,兩人成行、每人只要3,300元,即可入住客房30小時,第一天早上10點入住、第二天下午四點才退房,期間可任意進出柏麗廳享用自助餐,大受好評。「客人在留言中說到,(一泊六食)就像住在郵輪上,這也引發董事長很多想法。一泊六食賣的超好,把臺北晶華酒店變成陸上郵輪,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事,」劉富美說,陸上郵輪看重吃得好、活動多,在餐飲部分,臺北晶華酒店已經具備。
至於玩,就是要提供客人行程。「我們最近做的,是想辦法讓客人住的時間可以上課、學才藝、參觀廚房、還有語言課程可以把小孩丟去那裡,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活動。」
劉富美說,這段時間所有人激發想像力、做很多以前沒做過的創舉,反而是以前無法說做就做的:「生意很好時,會怕新推出的產品影響原有業績。但這一波只要你丟出想法,沒有太大負面影響,都可以試試了。」
從爭取資源、和旅遊相關行業互相讓利,到運用跨界的想法,把酒店變身為不只是酒店,臺北晶華酒店走在臺灣飯店之先,不斷洞察先機,拼損益平衡。
照顧勞工生計的同時,也為後疫情時代的飯店業典範,開啟新的機會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