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一個跨時代的概念。相信在這個概念被實物推廣之前,就有很多類似的想法,但真正付諸實踐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當共享單車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時,同類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來。一眾共享單車品牌經過激烈的競爭之後,短時間內,終於由小黃車脫穎而出。
起初,共享單車成為了商業風口,OFO「小黃車」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在最初的共享單車市場上,摩拜是最早推出「無定樁」式的品牌,同時還推出了衛星鎖、實心胎、內置電機等一系列專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麼多的專利並沒有讓摩拜登上巔峰;相反,只有普通密碼鎖的OFO小黃車卻成了很多消費者的首選。
被消費者認可的OFO,曾一度輝煌,尤其是在它誕生之初,在北京迅速發展起來。當時的公司創始人戴威完全一副「時代選擇的創業者」的態度。2017年,還獲得了76億元的重要融資,拿到錢後,戴威有點「飄了」:他在一棟寫字樓裡租了整整四層樓,月租金就高達200萬元,可謂風光無限。
上市後,OFO小黃車的巔峰市值一度高達40億美元,約280億元人民幣。然而,這一峰值狀態並沒有長時間停留,而是很快下跌,最後總市值只有2.5億美元。市值的迅速下降引起了外界的猜測和挖掘。很快,媒體發現,OFO小黃車正面臨裁員、融資、拖欠資金等一系列問題。直到那時,人們才發現,這個「國際知名」的共享單車品牌事實上已經命懸一線,2017年,小黃車資金鍊斷裂。
然而,與資金鍊問題相比,更嚴重的恐怕是「信任危機」:此後,「挪用用戶存款」的消息從小黃車上傳出,戴威也被推到風口浪尖。雖然戴威後來緊急闢謠,但OFO小黃車的聲譽卻大不如前——消費者已不願再買單,而資本市場也不想繼續加注。在接下來的8個月時間內,OFO小黃車在資本市場上基本是顆粒無收,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很多用戶也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紛紛要求退款。據媒體報導,已有超過1500萬用戶申請退款,按最低存款99元計算,黃車的債務規模已達15億元。不過,小黃車的退款速度是一天內45人。網友開玩笑說,他們可能要到572年後才能拿到這筆錢。
2020年8月中旬,又一條被執行人信息,落到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頭上,這次涉及的金額為337萬元左右。然而,對於這家曾經「中國最大的自行車共享」公司來說,它甚至可能都拿不出3萬元。根據法院公布的信息,OFO已經人去樓空,名下也沒有財產可供執行。因此,10多億元的押金可能很難歸還。
用戶與供應商集體討債,小黃車總部早已人去樓空
小黃車的運營不善引起了很多用戶和供應商的不滿。此外,小黃車這邊的人也聯繫不上,因此,不少用戶多次前往小黃車總部,卻發現早已空無一人。任何公開掛著小黃車聯繫方式的地址電話,都無法聯繫。對此,被拖欠貨款的供應商表示,法院都找不到任何人來償還貨款,實在令人唏噓。
此後,小黃車內部出現大規模裁員,其創業團隊也隨之瓦解。沒有錢,小黃車的辦公室也越來越小,越來越隱蔽,最終,直接在網上工作。今年年初,公司創始人戴威也退出了小黃汽車法人等一系列公司職務,只留下一個空殼,而他本人也被列入法院的「老賴」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戴威升級為「奶爸」,並在社交媒體上發照曬娃。出乎意料的是,評論區卻「慘不忍睹」——沒有太多的祝福,基本上是一片罵聲。我國有句老話,叫欠債還欠,天經地義。事實上,不僅僅是小黃車嗎,近年來,被共享品牌「困住」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他們非但拿不回最初的押金,甚至嚴重的還有被騙了存款。
由此可見,對於一些新興的事物,僅僅依靠企業家和企業自身的保護並不靠譜,仍需有完善的監管體系對其進行約束,否則,將出現「割一波韭菜」離場的情況。久而久之,消費者對一些新事物不再信任,這甚至直接損害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對於共享單車等一類共享經濟,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