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境內比較大的河流有西江、鬱江、紅水河、邕江、左江右江,還有湖泊水庫,自然魚類眾多,除了鯉魚、青魚、草魚、鱅魚、鰱魚等,當然,也除了芝麻劍、鯰魚、羅非魚、青竹魚,在廣西,還捎帶赤眼鱒等著名的品種。其餘大概都可以叫做雜魚了。
在德保的鄉下工作,這有一條清澈的小河,一般在趕圩時候會有賣河魚,河魚一買就是兩三斤,裡面最醒目的就是鱖魚。很少能看到有那麼漂亮的鱖魚,鱖魚只能清蒸,不過,捕來的鱖魚不大,有三指寬,其它小魚也就兩指寬,混在一起,一斤就有十幾二十條。剖淨,只能在油鍋裡略炸,切小酸番茄燜,汁將幹時起鍋,大家都說好。期待下個圩日。
油魚主要分布在巴馬、都安、百色等地。廣西人是把油魚當做珍饈美味的,我記得以前一般的魚一斤五元,油魚要賣十五元,現在一百元都不一定買得到。稱為油魚,就是比較肥,油多的魚。查了下,得知油魚的學名叫做異華鯪,屬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異華鯪屬。原來是鯪魚之類的啊!但個體小得多,比鯪魚含脂量高,肉質細嫩鮮美,也沒什麼刺。做法很容易很簡單,是最好做的魚。鍋裡略放點油鹽、薑絲,兩面煎黃,熟透就可以了。餐館的做法一般是直接油炸,這就必須掌握時間,油魚必須要鮮嫩才好吃,酥脆了就不是油魚了。我試過油魚也可以燒烤,不用抹油,稍微烤一會,就會吱吱冒出油來。抹點椒鹽、辣醬、孜然,每個人都想嘗試。
印象最深的一種小雜魚叫巴伯,這是壯語,巴是魚的意思,伯是父親的意思,這條魚就叫做魚爸爸,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真有趣。魚爸爸長得不大,就一指多長,像是迷你版的某種鯰魚。它的皮膚顏色棕黃帶些小暗點有點糙,主要在淺水活動,很笨很容易抓,沒有水也不容易死,小時候的蛋白質主要靠它了。東北河裡很多這種魚,比廣西的還笨,伸手就可以抓到,但沒人吃,真是奇怪。巴伯通常是做成魚乾,油煎燜黃豆送粥最好。
巴辣也叫辣錐魚,也叫納錐,學名大刺鰍。喜歡藏匿於石縫或洞穴中,吃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部分植物。這種魚只有釣,用蚯蚓做誘餌,放到石縫中,牽動釣線,納錐以為是小動物,張口就咬,咬住了就不鬆口。所以只要知道大概哪裡的石縫裡有辣錐,就容易釣得到。有點麻煩就是不容易把它從鉤子上取下來,因為它的脊背有一溜刺,不好下手。香煎辣錐魚最好,整條吃最過癮,肉質細嫩,沒什麼刺。也可以切成段,煎後與蒜白燜。
鯽魚也是小河常有的魚,小時候和大哥去釣魚釣到比較多的就是它,也是那時候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鯽魚像鯉魚,色澤沒那麼豔,小一些,肉也薄一些。袁枚《隨園食單》說鯽魚:「擇其扁身而帶白色者,其肉嫩而松;熟後一提,肉即卸骨而下。黑脊渾身者,倔強磋丫,魚中之喇子也,斷不可食。照邊魚蒸法,最佳。其次煎吃亦妙。拆肉下可以作羹。通州人能煨之,骨尾俱酥,號「酥魚」,利小兒食。然總不如蒸食之得真味也。」我認為鯽魚的做法用油煎至兩面黃,加水煮湯最好,湯白味美,據說還有下奶的功效。
藍刀魚的體型狹長,背青肚白,很像一把刀子,廣西的河裡都有。藍刀魚生活在河面上,很容易釣。有一次我去靖西舊州,到吃晚飯時間了,老朋友說沒什麼特色菜了,問我想不想吃藍刀魚,我說當然想的啦,朋友馬上收拾釣竿奔舊州河去了。那要多久啊!能釣到幾條啊!藍刀魚那麼小,夠一盤菜嗎?我心想。一個小時後,朋友回來了,半個網兜裡有一斤多吧,加點鹽,油裡一炸,滿滿一大盤子,一桌菜就它好吃。藍刀魚愛吃水面的生物,釣鉤上鉤一小縷羽毛,在水面上不停地甩,會釣的人幾乎甩幾下就有一條,藍刀魚真傻,但是好吃。廣西人好吃魚生,藍刀魚最鮮嫩,身上只能片下兩片肉,是很奢侈的美味。百色澄碧湖邊經常有燒烤藍刀魚的,不說也知道多美味。幾年前,在南寧的白沙菜市還能買到一尺來長的藍刀魚,幹煎或者清蒸,都是絕品,就是刺多一點。要下午四點這樣去,晚了肯定沒有了。
這裡只講河魚,廣西還有一片大海,魚太多了,講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