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古稱「武陵」、「朗州」,湖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武陵山下,史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歷史故事「劉海砍樵」、「孟姜女哭長城」以及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等浪漫主義情結貫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歷史,開創了常德獨有的「善德文化」。
這裡的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所描述的「世外桃源」真跡地,是《辭海》《詞源》中唯一添加注釋的《桃花源記》原型地,千百年來,陶淵明、李白、劉禹錫、蘇軾等都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文和墨跡,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這裡的夾山寺又名靈泉禪院,位於湖南省石門縣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唐代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善會大和尚獲賜領眾僧開山建寺,享有「三朝御修」的盛譽,規模宏大有「騎馬關山門」之稱。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宋教仁:
宋教仁,字得尊,號遁初,一作鈍初、遯初、敦初,別號漁父,化名犟齋、宋錬、中島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仙瑞鄉上坊村香衝(今漳江鎮教仁村香衝組)人。中國近代革命先驅者之一,被稱作為「中國憲政之父」。
1882年出生於湖南常德。1904年2月,華興會在長沙成立,宋教仁任副會長;同年,因長沙起義失敗,前往日本,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長。1911年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於建設民主共和政權,大力宣傳革命宗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宋教仁被任命為法制院院長。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到處演說為國民黨爭取多數席位。1913年2月,國會選舉接近尾聲,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時48分不治身亡,年僅31歲。
段弘古:
段弘古,山南東道澧州安鄉(今屬湖南)人,唐代詩人。
排行第九,秀才。讀縱橫家書,不事產業,年五十而不就祿,嘗幹謁御史大夫何士幹、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李景儉、呂溫及右拾遺張宿。呂溫去世、李景儉貶謫後,段弘古南下拜見劉禹錫、柳宗元。劉、柳將其推薦給永州刺史崔能。後段弘古南下拜訪容官經略使竇群,途經桂州時,刺史未曾禮遇,因此致病,一病而終。崔能贈以特賻,予以喪具道裡費用,使得段弘古歸葬澧州。代表作品有《奉陪呂使君樓上夜看花》、《秋懷》、《孤竹》 。
王爾琢:
王爾琢,又名蘊璞,湖南省石門縣人,中國工農紅軍優秀指揮員。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25師74團參謀長。1928年1月,參加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參謀長;4月,朱德與毛澤東部隊井岡山會師後,王爾琢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五鬥江、草市坳和龍源口等戰鬥,為保衛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1928年8月25日,在江西崇義思順墟追擊叛徒時,英勇犧牲,年僅25歲。
李群玉: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極有詩才,「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全唐詩·李群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群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回歸故裡,死後追賜進士及第。
戴君恩:
戴君恩,字忠甫,號紫宸,別號蘭江痴叟。明澧州(今湖南澧縣閘口鄉石莊村)人。 著有《說山》、《四書剩言》、《繪孟風評》、《讀風臆評》、《撫晉疏草》、《掌園雜記》及詩文等。
戴君恩著述頗豐, 留有大量的詩文。
疇卻簪纓石穴中,歷來官號古今同。
青山綠水千年事,明月蒼松一徑風。
襟帶恍依遙草碧,圖書幾擬落霞紅。
幽林雖是史漢筆,也有芳名記石宮。
丁玲:
丁玲,女,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畢業於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共黨員,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丁玲到達陝北保安,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來,給陝甘寧抗日根據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藝運動增添了新鮮的血液。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出過無法取代的貢獻。
代表著作有處女作《夢珂》,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記》,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等。
翦伯贊:
翦伯贊,維吾爾族,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
翦伯贊先生早年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
楊么:
楊么,南宋義軍首領。名太,龍陽(今湖南漢壽)祝家崗(今新興鄉)人。出生僱工,幼時讀私塾2年,輟學後在商船上傭工餬口。南宋初,鐘相起事,楊么為首領之一。鐘相死後,他與夏誠、黃佐、周倫、楊欽等率其中餘部,利用河湖港汊,設立營寨,堅持戰鬥。後戰敗身死。《後水滸傳》一書當中說他是宋江轉世。
髡殘:
髡[kūn]殘,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好遊名山大川,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布置繁複,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遊圖》《蒼翠凌天圖》《清髠殘江上垂釣圖》等。
鐘相:
鐘相,南宋時期佔據洞庭湖一帶的農民起義軍首領,武陵人,他宣稱: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以鐘相、楊么為首的起義軍聲勢浩大,深受百姓支持,使鼎州的地主豪紳十分恐懼,他們勾結孔彥舟軍隊鎮壓農民起義軍。孔彥舟在屢遭失敗之下,朝廷無奈,只得派嶽飛率領嶽家軍前往平定洞庭湖叛亂。孔彥舟派奸細混入起義軍內部,偷襲攻破鐘相營寨,鐘相被俘殺。
車浚:
車浚,三國時吳國官員,官至太守,三國時南平(今安鄉縣)人。
吳名將陸遜守荊州,聞浚名,屢相延請,浚均不往。及後相會,遜因謂浚說:「早欽風採,何為龍蟠鳳峙,不肯降顧耶?」浚答道:「誠知公侯敦公旦之博納,尼父之善誘,然蜥蜴不能假重雲以升舉,鷃雀不能從激風以飛揚,是以無因。」舉座聞之皆嘆其談吐不凡,因相顧謂曰:「武陵蠻夷郡,乃有此奇人!」
後累遷會稽太守,史稱:「公清有政績」。吳末帝天璽元年(276年),會稽郡遭大旱,而孫皓貪婪暴虐,徵收算緡,浚拒不出本郡緡錢,且上表為民請求賑貸。孫皓以浚「欲樹私恩」,遂遣人梟其首。曾孫胤,另有傳。
林伯渠: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湖南安福(今臨澧縣)修梅鎮涼水井村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曾參加南昌起義、長徵等重要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延安五老」。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
你還知道哪些常德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