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紹威登上魏博軍節度使之位
公元898年,羅弘信逝世,時年62歲。其子羅紹威繼承魏博大位。這種父位子承的情況在割據藩鎮中雖時常發生,但是像魏博這樣成為定製確是很少見,陳寅恪先生就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指出,唐代自安史亂後,「雖號稱一朝,實成為二國」,「除擁護李氏皇室之區域,即以東南財富及漢化文化維持長安為中心之集團外,尚別有一河北藩鎮獨立之團體,其政治、軍事、財政等與長安中央政府實際上固無隸屬之關係,其民間社會亦未深受漢族文化之影響,即不以長安、洛陽之周孔名教及科舉仕進為其安身立命之歸宿。」2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2001年4月,137頁)可見魏博軍鎮的獨立程度,仿如一國。其實在羅弘信成為節度使時,其子羅紹威也被加封為節度副使、加左散騎常侍。
也就是說,羅紹威繼承羅弘信之位,朝廷早就安排好了。那麼是不是朝廷安排好了,魏博軍就要執行呢?顯然不是,魏博之前有朝廷任命的節度使韓簡,在一次對外兵敗後,當時的澶州刺史樂彥禎搶先佔領了魏州。魏博士兵支持他取代韓簡,韓簡也被部下所殺。唐僖宗認可樂彥禎為留後,同年稍遲的時候又任他為全權節度使。22(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55,中華書局,1956年)從韓簡和樂彥禎的登位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雖然都是朝廷任命,可是一旦魏博軍民不滿,還是會被推翻。羅紹威的繼位雖然和朝廷有關,但是更多的因素還是羅弘信在處理魏博軍關係時得到了軍民信任,所以羅弘信一死,羅紹威繼位也沒人反對。史籍對羅紹威的描述是「紹威好學工書,頗知屬文,聚書數萬卷,開館以延四方之士。」23(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九·雜傳第二十七》,中華書局,2000年1月,275頁)「(羅)紹威形貌魁偉,有英傑氣,工筆札,曉音律。性復精悍明敏,服膺儒術,明達吏理。好招延文士,聚書萬卷,開學館,置書樓,每歌酒宴會,與賓佐賦詩,頗有情致。」24(薛居正,《舊五代史·梁書十四·列傳四》,中華書局,2000年1月,127頁)與其父從小當兵相比,羅紹威算是喜歡舞文弄墨,這樣一種書生性格也讓羅紹威在日後處理與魏博軍關係時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讓日久難治的魏博牙軍因為羅紹威的計策而成為歷史。
二、羅紹威整治魏博軍
我們說魏博軍「年代浸遠,父子相襲,親黨膠固,其兇戾者,強賈豪奪,逾法犯令,長吏不能禁。變易主帥,有同兒戲,自田氏已後,垂二百年。主帥廢置,出於其手,如史憲誠、何全皞、韓君雄、樂彥貞,皆為其所立。優獎小不如意,則舉族被誅。」28(劉昫,《舊唐書·列傳一百三十一》,中華書局,2000年1月,3192頁),而羅紹威父親羅弘信之所以能夠得到牙軍擁護,是因為屈服於牙軍,符合了牙軍利益。反之牙軍本身就是一群職業僱傭兵,只要給足他們利益,他們就會聽從領導人擺布。年輕的羅紹威又是怎樣對待牙軍的呢?在親眼目睹牙軍的殘暴後,他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邊繼續給牙軍福利,一邊又開始整頓軍務。他深知牙軍的本質,也明白只有控制甚至消除牙軍,自己的地位才能保住,才能延續羅氏家族的統治。而另外一件事,更是讓其堅定了剷除牙軍的信心。史籍記載「天祐二年七月十三日夜,牙軍裨校李公佺作亂,威僅以身免。公佺出奔滄州。自是愈懼,遣使求援於全忠,密謀破之。」29(劉昫,《舊唐書·列傳一百三十一》,中華書局,2000年1月,3192頁)也就是說,當時羅紹威統治還不是很穩固,如果以前羅紹威還只是疼恨牙軍殘暴的話,那這次李公佺叛亂差點要了羅紹威的命,卻是讓羅紹威下定決心除掉牙軍。
三、羅紹威剷除牙軍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牙軍的桀驁難制讓羅紹威採取了一些措施控制牙軍,但是牙軍依舊猖獗甚至叛亂,逼得羅紹威不得不除掉牙軍。羅紹威在魏博鎮內雖是統帥,但是卻無法有效的調動軍隊消除牙軍。這時他想到了曾經在自己繼位之初,幫助自己穩定政權抵禦幽州劉仁恭入侵的朱溫30,(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一·梁本紀一》,中華書局,2000年1月,4頁)。自從朱溫幫忙之後,羅紹威對朱溫很是尊敬。《舊五代史》記載「(朱溫幫忙抵禦劉仁恭之後)自是紹威感太祖援助之恩,深加景附。紹威見唐祚衰凌,群雄交亂,太祖兵強天下,必知有禪代之志,故傾心附結,贊成其事,每慮牙軍變易,心不自安。31(薛居正,《舊五代史·梁書十四·列傳四》,中華書局,2000年1月,128頁)從這裡可以看出,羅紹威對朱溫的感激之情和歸附之心,但是卻害怕牙軍變亂。其實在李公佺叛亂之前,羅紹威已經派手下楊利言找了朱溫,欲借兵誅牙軍。朱溫當時正在攻打鳳翔所以沒有同意派兵,但是卻許諾日後會幫助羅紹威。所以,在李公佺叛亂之後,羅紹威更加害怕牙軍,堅定剷除之心後,決定再次派人向朱溫求兵滅牙軍。32(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六·兵考八》,中華書局,1986年)
既然剷除魏博牙軍的內在動因已經有了,那麼就來談談外部條件。朱溫為什麼會「無私」的幫助羅紹威呢?前文已經談到,在羅弘信時期本來魏博是希望保持中立,但是無奈當時戰亂紛飛,任何人任何軍事集團都不可能處於世外。而在幾次戰敗後,羅弘信算是徹底歸附了打著維護唐朝正統的朱溫集團了。這樣來看,羅弘信時期與朱溫關係就是盟友,再加上魏博軍所處之地十分重要,讓朱溫也格外重視同羅氏家族的關係。幫助羅紹威剷除牙軍不僅能讓他更忠心於自己,而且能削弱魏博軍的整體實力更好的控制魏博軍鎮,進而利用魏博牽制李克用集團及幽州劉仁恭集團。所以,對朱溫來說剷除牙軍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別忘了此刻還有一個勢力的存在,那就是唐王朝,雖然已經是半過夕陽的破落朝廷了,但是在當時還是有一定影響力,不然後邊怎麼會有李克用集團建立「後唐」尊其為正朔,就連朱溫稱帝前也是打著維護唐朝威嚴的旗號。那麼唐王朝在這場滅牙兵運動中又扮演著怎樣一個角色呢?張國剛先生認為唐朝藩鎮大致可分為四類,而在諸多藩鎮裡面,唯有河朔七鎮是完全不聽中央調遣,自立長官、截留賦稅、養蓄重兵,與唐政府分庭抗禮。33(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42頁)唐朝後期統治者們雖屢次決心削藩,然而無奈安史之亂後國力甚微,無力剷除藩鎮威脅。而這次羅紹威一心剷除牙軍,歸附朱溫,讓朝廷也很高興。至少在目前來說,朱溫還是尊奉朝廷的,歸附朱溫就相當於歸附朝廷。唐王朝可算名義上結束了魏博軍鎮的割據狀態,也難怪在羅紹威逝世時,唐哀帝會哭著說:「天不使我一海內,何奪忠臣之速也!」。34(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五·太祖紀五》,中華書局,2000年1月,55頁)
各種因素條件都已經成熟,公元903年朱溫藉口到魏州弔唁自己死去的女兒(當時朱溫女兒安陽公主嫁給了羅紹威長子,結果英年早逝),與羅紹威裡應外合共同圍剿魏博牙軍,8000餘牙軍和家屬被殺害。魏博其他軍聞牙軍被殺,迅速叛亂,但是無奈魏博軍鎮精銳牙軍已經被全殲,魏博鎮內其他州軍也在半年內被朱溫平叛。至此延續二百餘年的牙兵之患被朱溫羅紹威根除,而魏博藩鎮的實力收到了嚴重削弱再也無力抵禦外部入侵,完全依附了朱溫集團。羅紹威剷除牙軍得以實現,也贏得了唐朝忠臣的稱號。但是卻沒能因此保住羅氏家族在魏博的統治權。
四、失去「利齒」的魏博軍
無論對於朝廷,還是對於羅紹威誅殺牙軍似乎都是利大於弊。朝廷因為牙軍被殺,間接收復了「河朔三鎮」之首魏博軍鎮,結束了200餘年的牙兵之患;羅紹威因為牙軍被殺,也剷除了威脅自己統治的勢力;朱溫也通過幫助羅紹威剷除牙兵而獲得了他的信任,並間接利用魏博軍牽制了自己最大的對手李克用集團。剷除牙軍表面上看著是皆大歡喜的事,但是卻讓魏博軍鎮從此陷入萬劫不復。
首先來看羅紹威的表情,在朱溫完全誅殺掉牙軍平叛了魏博各州軍隊之後,「自是紹威雖除其逼,然尋有自弱之悔。」((薛居正,《舊五代史·梁書十四·列傳四》,中華書局,2000年1月,128頁)顯然,羅紹威已經看出魏博軍鎮因為此事受到嚴重削弱。他自己只是想剷除牙軍維護自己的統治,卻沒想到殺掉牙軍之後魏博各州軍隊都奮起抵抗,結果卻讓朱溫一舉殲滅了大量魏博軍,使魏博軍從此一蹶不振。而恐怕令羅紹威更想不到的是,從此魏博軍鎮成了朱溫集團的「後勤部隊」。史籍記載「(殺牙軍後)不數月,復有浮陽之役,紹威飛挽饋運,自鄴至長蘆五百裡,疊跡重軌,不絕於路。又於魏州建元帥府署,沿道置亭候,供牲牢、酒備、軍幕、什器,上下數十萬人,一無闕者。」((薛居正,《舊五代史·梁書十四·列傳四》,中華書局,2000年1月,128頁)這番記載不僅表現出魏博軍鎮財力雄厚,更從另一方面體現魏博軍鎮已經完全淪為朱溫的物資供應基地,在日後的許多戰爭裡朱溫不是向魏博要兵,就是向魏博要物資,讓羅紹威苦不堪言。雖然疼恨,但無奈如今的魏博軍已經不是曾經那支能夠割據一方的英勇之師了。而「牙軍死,魏兵悉叛,紹威勢益孤,太祖(朱溫)乃欲奪其地,紹威始大悔。」
其次來看看朱溫,他當然是樂不可支,輕而易舉的得到了魏博軍鎮的控制權。他明白此刻的魏博軍已經是虎落平原任人宰割了。他也毫不客氣,把物產豐富的魏博軍鎮當成了自己的物資儲備庫。更重要的是,朱溫有了魏博之後,便有了篡代朝廷的一大資源,羅紹威也明白如今自己別無退路,只有一心向梁,不然自己的地位都難保。例如,朱溫篡代即位,建都洛陽,羅紹威取魏博良材建五鳳樓、朝元前殿,浮河而上,立之於京師。讓朱溫也十分感慨「吾聞蕭何守關中,為漢起未央宮,豈若紹威越千裡而為此,若神化然,功過蕭何遠矣!」。像這樣伐木為朱溫修宮殿,運輸糧食的事情多不勝數。史書還記載「先是,河朔三鎮司管鑰、備灑掃皆有閹人,紹威曰:「此類皆宮禁指使,豈人臣家所宜畜也。」因搜獲三十餘輩,盡以來獻,太祖(朱溫)嘉之」((薛居正,《舊五代史·梁書十四·列傳四》,中華書局,2000年1月,128頁),可見羅紹威為了討好朱溫硬是想盡了各種方法,從另一方面來講又體現出他內心的恐懼和對自己地位的保護欲。不知是知道羅紹威形成不了威脅,還是羅紹威傾心尊從感動了朱溫,朱溫竟然沒有趁勢奪去羅氏的魏博大位。
那麼被剝奪了牙軍的魏博軍此刻又是怎樣一番場景呢?來看看《新五代史》的記載「紹威自以魏久不用兵,願伐木安陽淇門為船,自河入洛,歲漕谷百萬石,以供京師。」((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九·雜傳二十七》,中華書局,2000年1月,275頁),魏博軍很久沒有參戰,居然要用上貢糧食的方式來為國家做貢獻。魏博軍的戰鬥力下降肯定是事實,再加上當時朱溫用兵都只會派自己信任或者親軍出徵,自然而然的魏博軍就被邊緣化。魏博軍鎮當時物產豐富和軍事位置重要才是朱溫所看重的。而對於朱溫來說誰當魏博首領似乎都一樣,只要服從自己便可以,所以在羅紹威去世時,朱溫還是任命了羅氏家族的人為魏博首領。因為這一方面能麻痺魏博軍民穩定魏博內部關係,而另一方面便於對魏博的控制。
在羅氏家族統治時期魏博軍鎮是由興盛到衰落的演變時期,是由割據一方到歸附中央的轉折時期。羅弘信因為歷史的幸運登上了魏博節度使之位,在中立政策無法實現之際選擇與朱溫結盟,這給魏博軍鎮帶來了生存空間,也避免被吞併的後果,但是其殺死李克用之子,斷送了魏博與李氏集團的最後一絲關係,也讓魏博今後在戰略選擇上少了很大的空間。而羅紹威擁有超過其父的知識和才學,卻沒有其父對魏博牙軍的忍耐能力。或許是年少繼位,或許是牙軍真的桀驁難制,羅紹威引狼入室的方式雖然剷除了牙軍威脅,卻給自己和魏博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魏博軍也一蹶不振,從此沒了那個能夠在河北與中央抗衡的割據政權,有的只是名義上歸附唐廷實際上成為朱溫「物資倉庫」的魏州博州。從此魏博軍鎮再也沒了以往的輝煌,到最後完全淪為小州小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