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為儒家大先賢,讓其揚名後世的,大抵是他的性善論。但是孟子承接孔子,孔子卻沒有指明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孔子只說了「性相近,習相遠」,而孟子則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性善論,並且繼而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良知」、「良能」,又在「良知」、「良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衍出「反身而誠」的人生之樂。而孟子之「良知」、「良能」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宋明理學的二程關於人之本心至善的說法,以及陽明心學關於「良知良能」的解讀,多少都受到了孟子的影響,這些便是後話了。
下面,我們首先看看孟子性善論下的「良知」、「良能」是何意。在《孟子》一書中,記錄著孟子關於「良知」、「良能」的議論: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結合孟子的性善論一說,孟子這是在說,高尚的道德觀念是人生來就有的,是不需要學習、思考本來就存於人心的,這是人的良知良能。關於良知良能的理解,也並不太難,舉個例子就會生動些,比如,路人看見一個小孩子落入水井,即便不認識這個小孩子,也會因為對小孩的悲慘遭遇而產生憐憫的情緒,如果可以的話,也會去搭把手進了能救助小孩。這是孟子性善論中四心裏面惻隱之心的體現。而人之所以會對陌生人之悲慘遭遇產生同情的思慮,則是因為人先天就具有相應的善之道德品性。
人世間的「惡」確實存在,「惡」又該如何解釋呢?孟子將其解釋為「良知良能」的蒙蔽,當人在日常生活中蒙受各種誘惑而導致內心私慾萌動,這個時候,人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就會被蒙蔽,人繼而會因為利益做出不道德行為。那麼如何剔除蒙蔽在「良知良能」上的「濃霧」呢?孟子指出「思誠」即可。
也就是說,在孟子的心裡,「誠」是人們恢復「良知良能」的表現,「誠」所代表的內容,是「至善」的。人們要剔除「良知良能」上的濃霧的這一行為,就是在「求誠」。
孟子此處的「求誠」,聯繫「良知良能」來說,更加注重精神修養,而並不是特別依賴於客觀存在。「良知良能」屬於人生來就有的先天之善,而蒙蔽「良知良能」的,來自於後天之「欲」。是什麼產生「欲」?客觀上的表現,大抵就是類似於「華衣美食」一般的東西。但是也存在如顏回一般面對「華衣美食」而無動於衷的人,為什麼能夠「無動於衷」?那是因為顏回有代表善的「誠」之精神修養。
所以,「求誠」,我們大抵可以看成是更加注重於人之精神修養的存在,而這種精神修養表現在物質層面,就是對「名利」之無動於衷。
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推理,要恢復「良知良能」,做到「反身而誠」,不用依賴於客觀事實,只要自己在主觀上做到「誠」,即主觀上之念頭都是善的,不會有私利之欲的時候,這個時候,萬物皆備於我,人則不會因私利而區分你我他,在孟子心裡,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當屬人生之一大樂事。所以,我們不難總結,孟子之「樂」,大抵就在於其摒棄私慾之在精神境界上的「至誠」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