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孟子之樂:人生來就有良知良能,反身而誠當屬人生之樂

2020-12-24 顏小二述哲文

孟子作為儒家大先賢,讓其揚名後世的,大抵是他的性善論。但是孟子承接孔子,孔子卻沒有指明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孔子只說了「性相近,習相遠」,而孟子則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性善論,並且繼而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良知」、「良能」,又在「良知」、「良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衍出「反身而誠」的人生之樂。而孟子之「良知」、「良能」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宋明理學的二程關於人之本心至善的說法,以及陽明心學關於「良知良能」的解讀,多少都受到了孟子的影響,這些便是後話了。

下面,我們首先看看孟子性善論下的「良知」、「良能」是何意。在《孟子》一書中,記錄著孟子關於「良知」、「良能」的議論: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結合孟子的性善論一說,孟子這是在說,高尚的道德觀念是人生來就有的,是不需要學習、思考本來就存於人心的,這是人的良知良能。關於良知良能的理解,也並不太難,舉個例子就會生動些,比如,路人看見一個小孩子落入水井,即便不認識這個小孩子,也會因為對小孩的悲慘遭遇而產生憐憫的情緒,如果可以的話,也會去搭把手進了能救助小孩。這是孟子性善論中四心裏面惻隱之心的體現。而人之所以會對陌生人之悲慘遭遇產生同情的思慮,則是因為人先天就具有相應的善之道德品性。

人世間的「惡」確實存在,「惡」又該如何解釋呢?孟子將其解釋為「良知良能」的蒙蔽,當人在日常生活中蒙受各種誘惑而導致內心私慾萌動,這個時候,人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就會被蒙蔽,人繼而會因為利益做出不道德行為。那麼如何剔除蒙蔽在「良知良能」上的「濃霧」呢?孟子指出「思誠」即可。

也就是說,在孟子的心裡,「誠」是人們恢復「良知良能」的表現,「誠」所代表的內容,是「至善」的。人們要剔除「良知良能」上的濃霧的這一行為,就是在「求誠」。

孟子此處的「求誠」,聯繫「良知良能」來說,更加注重精神修養,而並不是特別依賴於客觀存在。「良知良能」屬於人生來就有的先天之善,而蒙蔽「良知良能」的,來自於後天之「欲」。是什麼產生「欲」?客觀上的表現,大抵就是類似於「華衣美食」一般的東西。但是也存在如顏回一般面對「華衣美食」而無動於衷的人,為什麼能夠「無動於衷」?那是因為顏回有代表善的「誠」之精神修養。

所以,「求誠」,我們大抵可以看成是更加注重於人之精神修養的存在,而這種精神修養表現在物質層面,就是對「名利」之無動於衷。

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推理,要恢復「良知良能」,做到「反身而誠」,不用依賴於客觀事實,只要自己在主觀上做到「誠」,即主觀上之念頭都是善的,不會有私利之欲的時候,這個時候,萬物皆備於我,人則不會因私利而區分你我他,在孟子心裡,能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當屬人生之一大樂事。所以,我們不難總結,孟子之「樂」,大抵就在於其摒棄私慾之在精神境界上的「至誠」體現。

相關焦點

  • 《君子有三樂》:家庭平安之樂,心地坦然之樂,教書育人之樂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我覺得這樣的「三樂」思想,對於孟子這樣的大教育家來說,是非常樸實的,一切以人民平安健康,安居樂業,坦蕩做人,奮發進步為出發點,令人景仰!君子有三樂《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孟子:養善心,成就圓滿人生
    孟子舉例從兩個方面說明本心和性善與生俱來,對於兒童而言,是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對於成人而言,是惻隱之心。
  • 年少不積苦和累,哪來人生福與樂!
    狂熱之樂,安逸之樂,物慾之樂等並不是人生的真快樂!01 孟子的快樂觀啟示孟子是中國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認為,快樂跟危險聯繫在一起。「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一個成功的人總是一生怕自已做不好,才能每一天去充實自已,而無危險。人有三種有益的快樂:其一是樂於用禮樂來調節生活。
  •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都有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聖人之心所願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於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
  • 孟子四十不動心,而孔子六十才做到耳順
    其實,人此生之初,性惡性善是不好論的,因為生命輪迴轉世,此生一出即帶著種種執著心,其中有善良的東西,也有惡的東西,所以有人生來本性善良,也有的人生來即自帶邪惡。生命再向上推溯,超出了人類道德層次後,本無所謂善與惡,只剩下執著心多與少的問題,是純淨程度的問題。孟子以「側隱之心」說持性善論,也只是偏舉了心性中的一部分。
  • 曾國藩:人生有「三樂」,和金錢地位無關
    平平淡淡才是真,簡簡單單才算福,除了「五福」和金錢地位無關,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總結的人生「三樂」也與金錢地位無關!這「三樂」個個經典,很樸素簡單,能做到的都是高人!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三樂」卻是知易行難!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 《孟子》10句精華語錄,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拔苗助長的寓言出自孟子,原文如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4、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書中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文章。大多聖人對人生的看法都讓人沮喪,比如老子把人生跟「道」捆綁在一起,孔子把人生跟「禮」捆綁在一起,釋迦摩尼則認為人生是苦的,耶穌認為人生是有罪的。
  • 人生至樂多種,最低廉卻最持久的當是沉酣之樂
    文|劉荒田人生至樂多種,如碼頭上情侶久別重逢,產床旁父親第一次抱起嬰兒,體育健兒站在領獎臺上,新婚夫婦開始蜜月……但論時間的持久、出現的頻繁、代價的低廉,當數幹某一種事情的「沉酣」狀態。要說上天的恩賜,居第一位的要算這「沉酣」之樂。相對於以知識、數據和儀器組合的腦力勞動,簡單體力勞動尚且這般慷慨,何況別的富於創造性的知性行為?
  • 人生有「三樂」 最樂在助人 - 好人365-中國文明網
    (12月26日中國文明網)  人生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蘇州民營企業家朱土生,正是集此「人生三樂」於一身者。  「自得其樂」,是因為朱土生有著自己的事業與愛好。他通過多年打拼,有了雄厚的資產和企業的發展,但他並未沉迷於物質享受中,他的心中卻有著高雅情趣的藝術愛好。
  • 人生三樂,樂在其中
    知足,說的是要有容易滿足之心,不要一味索求、貪得無厭。伊索寓言《小孩與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瓶子裡裝著不少慄子。一個小孩走過來,想吃裡面的慄子,就把手伸進去抓。因為太貪心,恨不得一把將慄子全抓光,結果手裡的慄子太多,被瓶口卡住了,怎麼也出不來,急得他哇哇大叫。
  • 孟子三樂,你做到了嗎?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在《孟子》一書中提到孟子有三種快樂:《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 《樂記》之「樂」
    圖6  「樂」作名詞、動詞各讀yuè、lè屬現代語言規範,但某字各地、各代讀音有異屬常見現象,故唐宋以來《唐韻》《集韻》《廣韻然諸形同源、一音多義實是古「樂」字萬變不離其宗之本相:樂本寫作「樂」「楽」等,皆源自建鼓之象,本讀么字韻(《詩經·關雎》樂字協芼字韻,樂與角、覺、嶽等皆曾讀ao韻,樂讀yao-yuo-yue、lao-luo-le皆屬音轉);以高大的建鼓統帥奏樂活動,故奏樂、樂曲、樂器甚至樂人皆可稱樂;建鼓或建鼓樂常統帥著群體性歌舞,故歌樂舞大活動總稱樂;歌樂舞所關聯的人之精神活動亦稱樂,且此精神樂絕非只有歡喜式之快樂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三樂」是指哪三樂?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請問「三樂」是指哪「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論語學而》入世之道——學習之樂,朋友之樂,君子不慍之德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註解】學:學習。時:經常。習:溫習,實踐。說,通「悅」,喜悅,歡喜。朋:知己,故知,志同道合之人。來:來訪。樂:讀「lè」,快樂,樂事。君子:有德之人,德勝於才者。【淺譯】學到新的知識,時常溫故而知新,反覆踐行而感悟,豈不是恬然心喜?志同道合之人來訪,多年凝就心曲,一朝道罷後快,豈不是其樂陶然?
  • 盧玉富:人生有「三樂」
    盧玉富為幹警講述其助人為樂感人事跡。  「人生在世,當以『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安身立命,服務社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但相對於需要幫助的人來說,我們就變得重要了!」「答應過幫人家就要幫到底。」「用人心溫暖石頭,幫助他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這些質樸的話語,是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盧玉富最為貼切的人生感悟。
  •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樂才是生活!
    文/飛魚非常喜歡這樣一句話: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樂才是生活,走過才知深淺,品過才知苦甜。生活是一朵帶刺的玫瑰,它能帶給你嬌豔芬芳同時也會把你扎傷。生命的意義很重大,萬物皆有本體,那就是自己的生命。為了讓自己的生命活得與眾不同,往往要在人生的風雨坎坷摸爬滾打中前行。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仁政的實質是惠民,是要統治者給予勞動者有限度的恩惠,以收攬民心,獲得人民對於自己的政權的支持。孟子的仁政自疆界始:理想的井田制孟子講:「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