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性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她們從事著哪些職業?或許你不用翻閱歷史書本,通過一個畫展就可以一窺端倪。近日,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重新開放,並帶來了新展 「雲裳花容——館藏清代女性形象外銷畫展」。
據悉,此次展出的這一批外銷畫裡的女性形象,不僅有官宦女眷或美人畫,呈現著「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東方麗人形象,也有普通的手工藝人及曲藝雜耍行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這一時期中國女性的生活風貌,她們成為了清代中西貿易的參與者、文化的傳播者,更是時代的推動者。
廣州匠人工藝卓絕
女性題材外銷畫大受歡迎
18、19世紀,外銷畫的生產集中在廣州十三行,所描繪的題材極為廣泛,反映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可謂當年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態的全景圖。其中,不同身份的中國女性是外銷畫家非常熱衷描繪的對象。此次展出的《19世紀中晚期永泰興外銷通草畫英文廣告單》就說明了這一點。永泰興是19世紀中晚期比較知名的外銷畫店,位於廣州十三行附近的懷遠驛。在這張廣告單裡,列出了店裡售賣的通草畫內容共有30種,其中第9項為花艇,第23項為女樂師和歌女,第30項為古代美人圖。可見女性題材在外銷畫有專門的分類,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暢銷題材,受到西方人的歡迎。
這些外銷畫按繪畫種類主要分為水彩畫、油畫、玻璃畫和象牙細密畫。水彩畫包括水彩畫和水粉畫兩類,是近代西方繪畫中常見的畫種,廣州外銷水彩畫通常作於紙本或通草片上、也有作於絲綢上。此外,還有繪製在貝殼、菩提葉等材質上的水彩畫,本次展出的《19世紀末菩提葉水彩官員女眷圖》就是繪製在菩提葉上的水彩畫,十分特別。據悉,在創作過程中,需要首先將珍貴的菩提葉以水浸漬約一個月左右,除去葉肉,留下葉脈,曬乾後,再用薄如蟬翼的菩提葉片平鋪作畫。這也反映出當時廣州匠人的才智和巧思、擅於利用各種材料來進行外銷畫創作。
既有東方情趣 也吸收了西方的審美
清代外銷女性題材畫是專為出口而作的商業繪畫,和中國傳統的宮廷仕女畫、文人仕女畫風格迥異,既有東方情趣,也吸收了西方人的審美。此次展出的外銷畫中,有不少畫作反映了19世紀皇宮、官宦家庭中的女眷形象及生活。這是畫師們為了滿足西方人對中國上層社會女性及其生活的好奇而創作的。畫中的女性形象,有著精緻的東方面孔,柳眉櫻唇,衣著和配飾華麗,住在精緻的庭院裡,充滿了濃濃的異國情調,也展示了清朝時期女子居於深閨之中的閒情雅趣。
庭院遊戲便是當時女子們釋放自身天性的一種方式。在本次展出的《19世紀中期通草水彩女性鬥蟋蟀圖》中,描繪了10名衣著精緻的女子在庭院內鬥蟋蟀的情形,她們或站立,或蹲下,眉目含笑,怡然自得,全情投入到這項娛樂活動之中,遠處可見蓮荷池塘及連綿起伏的群山,纖美秀麗的園景與婉轉多姿的活動相映成趣。這幅畫也是目前所見通草畫中尺幅最大的一幅,長達40釐米。因為通草片是用通脫木的莖髓手工切割而成,易脆裂,通常尺寸較小。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外銷畫作品中,還出現了用洋酒杯品酒的中國女子,在《19世紀紙本水彩中國女性圖》中,畫面中的女子左手扶著酒瓶,右手輕握洋酒杯,細品慢酌,可見在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中,廣州已成為這一時期東學西傳、西學東漸的前沿地,西方文化逐漸對中國人的生活產生了影響,走進了深閨之中。
女性成為十三行中西貿易的參與者
優雅動人的女樂師、耍棍舞劍的雜耍女藝人、辛勤勞作的養蠶女……不同行業的女性勞動者形象也都出現在了展覽中,從中也可以一覽當時廣州十三行的貿易盛況。
明末清初,廣州十三行貿易交流頻繁,著名學者屈大均曾以「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詩句來形容因十三行貿易繁榮而帶來的富庶,由此在十三行商館周邊出現了大量滿足商人生活需求的店鋪和娛樂場所,在19世紀的廣州街頭,到處都可以見到各種戲曲、雜技表演。《19世紀通草水彩雜耍女性圖》就向我們展現了清代女性英姿颯爽的一面。
廣州十三行行商設宴款待外商時,往往也安排中國的戲曲表演。更有女子家班,供家中女眷消遣。這些從事曲藝表演的女樂師,精通各種中國樂器,曲藝精湛,姿容姣好,充滿了濃濃的中國情調,因此也成為外銷畫師的描繪對象。鈸、嗩吶、雲鑼、木魚、二胡……這些樂器都出現在了展出的作品中。
在18、19世紀的中西貿易中,茶葉、絲綢、瓷器是中西方貿易大宗商品,經廣州十三行大量輸出海外。以茶葉、絲綢、瓷器製作為主題的外銷畫數量非常多,從中可見女性除了參與傳統的農耕稻作勞動之外,還參與了茶葉採摘、加工、銷售、採桑、養蠶、織絲等一系列工序,間接地參與了廣州十三行貿易。此次展出的《通草水彩女性制絲工序圖》就用12幅生動形象的畫作呈現了清代女性養蠶制絲的步驟,分別為:採桑、餵蠶、養蠶、選蠶、上蔟、炙箔、育蠶、牽經、絡絲、染色、解線、織絲,精細化程度可見一斑。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