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京譽君聽聞了這樣一件事,一位曾經在京譽君這裡學習的學生被家長送去了英國留學,聽聞是一所比較有名的大學。
一家子為了讓孩子能夠順利出國完成學習,人力、財力沒少搭,並且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親戚朋友都勸他們不要去,到時候萬一感染就麻煩了,這對父母這樣解釋。
他們說,在孩子十五歲的時候她曾去英國玩過,自從那一次後,孩子就深深愛上了英國這個國家。無論是環境還是氛圍都非常喜歡。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外加孩子的學習並不十分出眾,就產生了把孩子送去留學的想法,雖然正值疫情期間,但打聽了外國的朋友說是沒有那馬嚴重,於是就堅持把孩子送出了國。
其實和這位家長一樣心情的人還有很多,由於受到國內大環境的影響,很多人都覺得國外的教育教學環境會更加優質,並且回來後也會被「高看一眼」,會優先獲得工作機會,有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但事實這是如此嗎?
根據UniCareer近日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受疫情及就業移民政策收緊雙重影響,今年回國求職海歸數量暴增七成,達80萬人。
歸國後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他們不僅要向有限的崗位發起衝擊,還要與874萬國內應屆畢業生同臺競爭,至少此時此刻,一張海外文憑並沒有讓企業對他們高看幾分。
對於回國工作薪資報酬的問題,大約70%受訪者表示低於預期,只有1%表示比預期高,另外三成則認為收入符合預期,此外,四成以上海歸的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人民幣。
超過五成的受訪者提到,能夠找到和所學專業相匹配的工作;28.6%表示工作內容和所學專業完全無關,只有16.9%表示他們找到了能將留學專業學以致用的工作。
在職級分布中,59.7%海歸者任職普通崗位,擔任基層管理者的佔比21.4%,中層管理者佔比12.5%,高層管理者僅佔比4.6%。
是什麼原因導致「海歸」不再受歡迎
中國有句俗話叫眼高手低,是用來形容那些想法脫離實際的人。目前這一詞語正在與「海歸」相匹配。同時這也是讓海歸失望的一大原因--對回國找工作抱著太大的期待。
很多家長往往把出國留學看做是一項投資,留學海外並取得學位要付出高額成本,因此海歸期待獲得較高的收益。但當今時代,外國文憑已不稀罕,並不能保證使海歸在職場上更有競爭力。
此外,許多二、三線城市的海歸,想要在國內一線城市工作。但是由於信息匱乏,無法掌握一線城市的企業需求和勞動力趨勢,導致他們的求職屢屢受挫。
不過,儘管存在這些困境,但大多受訪者仍對於出國留學持肯定態度。其中85.9%認為出國留學開闊了眼界,82.2%認為留學即使他們具備了語言優勢,79.5%表示留學培養了他們的跨文化的溝通能力。
花重金出國留學還是否可行?
按照很多家長的想法,如果將出國留學看成是一項投資,我們可以算一算這項投資的回報率怎麼樣。
據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有近4成海歸第一年年薪不足10萬。聽到這很多家長看是捫心自問:花幾十甚至幾百萬送孩子出國留學,值嗎?有資深人力專家表示:長遠來看,留學經歷的確對人生的豐富度和完整度有很大的好處。
「畢竟國外學術上還是踏實很多,特別是英美頂尖學校的理科和人文學科,能給一個人打下非常好的學術基礎。」
但能在國外畢業留下來的還是少數人,而且華裔在英美職場的上升空間的確存在天花板。如果想要乖乖往上爬,當然完全可以,在中層混混,日子也很好過,與美國一套房相比北上廣深也要便宜很多。「但你的根不在那裡,如果要將自己從裡到外都『洗白』,可能要付出巨大代價,最後也未必獲得同等的利益。」
這些年,無數中國人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去異國求學。數據顯示,2019年度,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已經是世紀之初的18倍,從3.9萬到70.35萬,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出於各自不同的考量:求新知、感受異國文化、鍍金、移民......
在回流趨勢愈發猛烈的今天,出於「鍍金」目的而出國的這些人,重新踏上熟悉的土地,擠入人才招聘的洪流,是否會忍不住問自己:我真的「鍍金」了嗎?
或許,一切還是要回歸到自我修煉上。海外留學究竟值不值,或許不能用薪資去衡量,應該拉到更長遠的未來,在人生的完整度和豐富度上,曾經的那段留學時光,是不是為生命添了幾筆意義。
您怎麼看待這位家長不顧疫情仍然將孩子送出國?您覺得海外鍍金真的那麼吃香嗎?歡迎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