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是個什麼樣的軍銜?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嗎?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而在一戰後,美國也開始使用這種設計,比如說潘興就在戰爭結束後獲得了五星上將的至高榮譽。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二級上將裡,其實也主要是軍閥頭目,像韓復榘,傅作義、白崇禧等,這是可以理解的,北伐之後形式上統一,軍事上老蔣麾下的中央軍佔據主導地位,但數量其實很少,北伐時期黃埔系不過10萬,而張作霖一系就30萬。北伐後雖然黃埔系實力大漲而各派軍閥被削弱,但瘦死的駱駝依然很大,黃埔系無法徹底消化各派軍閥,各派軍閥數量雖大,但無論單打還是合夥打又都打不過黃埔系,也有意妥協,這就是後來的中央軍地方軍的來歷。
沒錯!不是問題就是軍銜的數量一共也就這麼多,那怎麼辦?已經有軍銜的人還沒死,軍銜還在那兒掛著,但是後面的人立下戰功,這些戰功必須轉化成為軍銜,否則軍人吶,自己當然是不服氣了,憑啥我在外面浴血拼殺以後為什麼得到的獎勵還不如別人熬了個幾十年,什麼事情都不幹呢?你看我手底下的人立了戰功以後立刻就得到相應的軍銜,憑啥我就不可以?
其實,北伐後國民政府建立,逐步確立了這麼一套軍銜制度,到抗戰前基本完善。35年授予的少將也就200多個,軍銜很嚴格。但到解放戰爭後期,由於國軍已經瀕臨崩潰,軍銜制度則毫無疑問的也跟著陷入崩潰,很多山大王也都得到了所謂少將中將的軍銜,搞成將軍滿天飛了。敗退臺灣以後則逐步重建,在臺灣沿用至今。
總而言之,當時將領的軍銜普遍都很高,但是職務又很低。軍長大部分都是少將軍銜,而很多地方軍閥為了過過癮,也將自己封為上將,令人哭笑不得。還有的一些社會勢力,儘管沒有在軍中擔任職務,但是政府為了拉攏他們,也給其來個軍銜,比如說當時軍事委員會就給杜月笙安排了一個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