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是個什麼樣的軍銜?你知道嗎?

2020-12-15 拇指論歷史社

民國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是個什麼樣的軍銜?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嗎?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而在一戰後,美國也開始使用這種設計,比如說潘興就在戰爭結束後獲得了五星上將的至高榮譽。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二級上將裡,其實也主要是軍閥頭目,像韓復榘,傅作義、白崇禧等,這是可以理解的,北伐之後形式上統一,軍事上老蔣麾下的中央軍佔據主導地位,但數量其實很少,北伐時期黃埔系不過10萬,而張作霖一系就30萬。北伐後雖然黃埔系實力大漲而各派軍閥被削弱,但瘦死的駱駝依然很大,黃埔系無法徹底消化各派軍閥,各派軍閥數量雖大,但無論單打還是合夥打又都打不過黃埔系,也有意妥協,這就是後來的中央軍地方軍的來歷。

沒錯!不是問題就是軍銜的數量一共也就這麼多,那怎麼辦?已經有軍銜的人還沒死,軍銜還在那兒掛著,但是後面的人立下戰功,這些戰功必須轉化成為軍銜,否則軍人吶,自己當然是不服氣了,憑啥我在外面浴血拼殺以後為什麼得到的獎勵還不如別人熬了個幾十年,什麼事情都不幹呢?你看我手底下的人立了戰功以後立刻就得到相應的軍銜,憑啥我就不可以?

其實,北伐後國民政府建立,逐步確立了這麼一套軍銜制度,到抗戰前基本完善。35年授予的少將也就200多個,軍銜很嚴格。但到解放戰爭後期,由於國軍已經瀕臨崩潰,軍銜制度則毫無疑問的也跟著陷入崩潰,很多山大王也都得到了所謂少將中將的軍銜,搞成將軍滿天飛了。敗退臺灣以後則逐步重建,在臺灣沿用至今。

總而言之,當時將領的軍銜普遍都很高,但是職務又很低。軍長大部分都是少將軍銜,而很多地方軍閥為了過過癮,也將自己封為上將,令人哭笑不得。還有的一些社會勢力,儘管沒有在軍中擔任職務,但是政府為了拉攏他們,也給其來個軍銜,比如說當時軍事委員會就給杜月笙安排了一個少將軍銜。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有個軍銜是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
    文/青山獨往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其中一軍銜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軍銜制度在我國已經有些年頭了,古代的時候,將領雖然沒有軍銜,但是等級制度森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建立了新式軍隊,沿用西方標準進行軍銜設計。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
  • 民國時期軍銜管理制度混亂,還出現了「中將加上將銜」
    少將滿街走,少校不如"狗",這句諺語體現出了民國時期軍隊的惡習與弊端,其軍銜管理制度的混亂可見一斑了。為此,自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可謂傷盡了腦筋,開始著手大力整頓與規範軍隊的軍銜與晉升制度,並且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是通過傳統的禮義廉恥觀念來教育軍官,進行自我解剖;二是制定軍隊人事整頓及升遷辦法,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直屬銓敘廳,專門負責軍官的晉升與任免,其中有一條重要內容就是將軍銜與職務分開,即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後來誕生了「中將加上將銜」。
  • 胡宗南其實在大陸期間就是「中將加上將銜」
    民國時期,我們經常發現某某將領的軍銜是「中將加上將銜」,抗日英烈張自忠將軍就是這個軍銜,那麼,這一軍銜的起因和級別到底是什麼呢?,但是規定又不好破壞,於是1936年補充了《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於是出現了「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這一軍階。
  • 全世界最奇怪的軍銜,中將加上將,只有在抗日期間中國軍隊能見到
    眾所周知在一支部隊當中,軍隊指揮官的軍銜不僅是一種榮譽和權利等級的體現,更是在部隊當中地位和國家政府對於你的信任的體現,不過我們在研究歷史當中發現,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種軍銜十分奇怪,而且還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種。
  • 抗戰時八路軍軍銜,一位上將九位中將,有兩位中將讓人很意外
    1937年9月,紅軍改編,國民政府給高級將領也授予了軍銜,朱德總司令上將軍銜,九位中將中,有兩位人選很讓人意外。抗戰初期,紅軍改稱第八路軍(1937年8月22日),很快又改稱第十八集團軍(1937年9月11日) 。路軍和集團軍都是比軍高一級的編制,通常統率2,3個軍。
  • 民國軍官的軍銜也是將校尉嗎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二級上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和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上校作為代表受降,可謂陸海空三軍俱全。軍銜名稱之爭的勝利者,是袁世凱政府的簡潔方案——「將」「校」「尉」加「上」「中」「少」的三等九級制,之後各代軍銜體系雖有變更,但都以此為基準。只是,這並不代表此後沒有存在過其他名稱的軍銜體系。1926年西北軍領袖馮玉祥接受蘇聯援助,在五原誓師參加國民革命,同時創立了一套三等十二級的軍銜體系。
  • 民國時期,有3位女性被授予中將軍銜,他們是誰?
    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曾授予7位女性將軍軍銜,他們分別是宋美齡、奇俊峰、巴雲英、額仁慶達賴、姜毅英、謝冰瑩、胡蘭畦。這7人中,有3人被授予中將軍銜,他們是誰呢?我們往下看:第一位是宋美齡。宋美齡是蔣介石的夫人,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影響的知名人士。
  • 民國軍銜的來龍去脈,一級上將有多少
    往前上溯到秦漢時,還有上將軍、驃騎將軍、百夫長、千夫長之類的稱呼。 各個歷史朝代,各有自己的命名規範。 民國的國軍軍銜制,起源於清末的新軍。 清末的新軍,不能說全部,大部分是袁世凱說了算,因為袁世凱一手創立了北洋新軍。
  • 特工上將與特工中將,分別是指哪兩位將領
    可能了解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位特殊上將,他就是李克農。能被授予開國上將的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都是領兵打仗的將軍,或者是部隊政委工作的人員才有資格被授予上將軍銜。就連當時毛爺爺都說了,不在部隊工作的人員,不授予軍銜。
  • 中國歷史上民國被授予將軍軍銜的七位女性,你知道是哪七位嗎?
    在抗日戰爭時期,有七位奇女子,由於她們對抗日戰爭所做的貢獻,被民國政府授予將軍軍銜。保家衛國,七女子英雄事跡美名傳。下面我們就以姓氏筆劃為序,分別為你講述。1、抗日英雄、堅貞不屈的蒙古族女傑巴雲英。在戰時組織婦女工廠和戰時學校,也是中國對外宣傳的代言人,被民國政府授予中將軍銜。3、重創日軍的女將軍奇峻峰。奇峻峰出生於蒙古貴族家庭。七七事變之後, 奇峻峰投奔傅作義表明抗戰的堅定信念。蔣介石知道後,任命她為烏拉特前旗守衛司令。奇俊峰率領部隊多次重創蒙古偽軍和日軍。1940年,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接見,並晉升為中將。
  • 抗戰時,民國授銜了七位女將軍,宋美齡是中將軍銜
    宋美齡中將 宋美齡我們可是非常熟悉,她們宋家三姐妹,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人物。宋美齡1898年生,她可是老蔣的夫人,也是民國第一夫人。 而宋美齡本人,也是一直活躍在政壇上的人物,在1937年的時候,民國授予宋美齡中將軍銜。那是因為宋美齡在抗戰期間,為抗戰募捐物資,還遠赴美國尋求援助。美國方面都說宋美齡是一個聰明、有頭腦的女人。
  • 八路軍最好的旅,走出了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兩位少將
    ——雨果 抗戰時期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是由土地革時期的紅軍改編而後,當時紅軍主要分為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因此在抗戰時期,386旅被一至認為是八路軍最好的旅,頂盛時期全旅發展到7000餘人。 當然了,除了陳賡指揮有方外,386旅的領導班了人員也是立下許多功勞的,如副旅長陳再道,許世友,政訓處主任王新亭、參謀長李聚奎等人,這些人後來都被授予上將軍銜,除了這四人外還有該旅麾下的772團主任謝富治也是上將軍銜,這樣一算386旅走出五位上將。
  • 日本軍隊的中將軍銜,地位非常高,最高能夠擔任什麼官職?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抗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元帥和大將,今天,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中將。在日本軍隊中,元帥和大將的數量非常少,屬於最高領導層。中將的數量不多不少,至於少將,則出現了少將多如狗的情況。中將的地位和權力雖然不如大將,但也屬於高級將領。
  • 八路軍中唯一的獨立團,出了1個上將,1個中將和1個少將!
    被授予少將軍銜,這個情節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但是大家知道嗎,其實真實的八路軍建制中,真的有一個獨立團的存在,那就是八路軍115師獨立團。什麼是獨立團呢?在八路軍建制的時候,因為當時紅軍改編的時候,國民黨為了限制八路軍的發展,只給了我軍3個師12個團的建制,但是當時我軍人數如果按照這個改編的話,完全不夠用,所以,當時就想了一個注意,單獨用了一個叫獨立團編制,其實也就是所謂的「黑戶」。
  • 129師五個團長四個授中將,為何115師三個副團長,後來卻授上將?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表彰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將領,我軍共對上千位優秀的解放軍將領,授予將軍軍銜。當然成為將軍,對於一名高級將領來說,既要有戰功也要有資歷,並且從當時被授上將的人選來說,如果要成為上將,最起碼也得是八路軍時期團長級別以上幹部。
  •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大將副師長是上將,四位旅長都是什麼軍銜
    在新四軍七個師中,有一個師陣容非常強大,師長黃克誠是大將,兩位副師長劉震和洪學智都是上將。為什麼呢?第三師是由原來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南下改編而成的,當然強大了。第三師共下轄四個旅,這四位旅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呢?
  • 團長犧牲副團長和參謀長授中將,政訓處主任卻授上將還成了副國級
    第386旅就是讓日軍聞風喪膽的部隊,這一支部隊有多牛呢,我們看看旅部的領導在建國後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旅長陳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參謀長李聚奎1958年被補授上將軍銜,政訓處主任也是後來的政委王新亭被授予上將軍銜,副旅長陳再道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副旅長許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繼任的參謀長周希漢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可謂是將享閃耀。
  • 有2上將才能特殊,2中將是王牌戰將
    安徽的開國將軍,有方升普、胡繼成、查玉升、董洪國、林彬等114名開國少將,有徐立清、皮定均、曾紹山、滕海清、陳先瑞、陶勇、李耀、張賢約、聶鶴亭、楊國夫、林維先、梁從學等12名開國中將,還有大名鼎鼎,才能特殊的2名上將:洪學智和李克農。洪學智上將是金寨人,於1955年和1988年兩度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解放軍唯一的「六星上將」(上將是三顆星,兩次授銜加起來就是六星)。
  • 民國時期同級的軍官和警官,哪個權力更大?解析國民政府警銜制度
    這都屬於瞎掰,主角光環罷了,金海不過是個二槓二豆的薦任官,跟三顆花的軍統上校動槍,那基本就是活的不耐煩了。不僅僅是金海的警銜大致略低於對方的原因,更重要的那是所謂的「勘亂救國」時期,這四個字也不太好展開解釋,通俗點說,就是非常時期的戰時軍管狀態,軍隊系統在彼時掌握著所有軍政大權。
  • 民國時期哪種軍銜的人才能被稱為大帥?這一級別很少有人做到啊!
    民國時期哪種軍銜的人才能被稱為大帥?這一級別很少有人做到啊!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之際,張作霖攻入了北京,將北洋政府控制起來。在滿清覆滅之後,很多地方的軍政大員搖身一變為民國地方大員,特別是各個省的督軍,大都控制了一個省的軍政大權,因此他們就有成為大帥的資格,但還是得講究實力的。民國北洋軍閥之際,能夠真正被公認為「大帥」級別的,比如說張勳、張作霖以及孫傳芳等人,只有幾個人罷了,他們都是做了很多大事,亦或是控制很多省份的軍政大權,可謂是實力強大,因此才能夠被稱為大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