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奇怪的軍銜,中將加上將,只有在抗日期間中國軍隊能見到

2020-12-15 騰訊網

眾所周知在一支部隊當中,軍隊指揮官的軍銜不僅是一種榮譽和權利等級的體現,更是在部隊當中地位和國家政府對於你的信任的體現,不過我們在研究歷史當中發現,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種軍銜十分奇怪,而且還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種。

這種軍銜叫做中將加上將,在國民黨軍隊當中才會出現,而且獲得這種軍銜的人還不在少數,就不如著名的胡宗南和衛立煌將軍,就是典型的中將加上將軍銜,那麼有讀者會問到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奇怪的軍銜呢?而且還只是在抗日時期的國民黨軍隊當中才會出現呢?

要說到這件事情,我們就要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說起了,當時正處於中華民國軍閥混戰期間,各地軍閥割據勢力迭起,因此中國軍隊的編制是極為混亂的,當時的上將遍地都是,後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統治中國初期,將全國軍隊進行整編統一稱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所以軍銜自然也就成為了整編部隊的一大主要問題,1935年的時候國民政府專門對上將人數進行了限制,全軍上將不得超過60名。

當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分為這麼幾種,第一種就是特級上將,這專屬於老蔣,第二種是一級上將在1935年的時候授予了9名,第三種則是二級上將,同樣在1935年授予了20人,也就是說中將加上將這種情況是應當為準上將的,只不過還沒有到達上將的地步而已。

國民革命軍當中對於上將數量是十分嚴格把控著,上將只允許有30人,一般情況下只有上將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空缺,中將才會得到晉升,而晉升的人選則只能在準上將也就是中將加上將當中選取,所以無論你中將的戰功有多麼的厲害,只要上將名額沒有出現空缺,那你就沒有辦法晉升,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國民黨政府軍中將人數如此眾多的原因。

不過還有一種方法晉升中將,那就是陣亡,就例如當時第36集團軍司令官李嘉鈺將軍,陣亡前是中將軍銜,1944年殉國之後被追加為上將,還比如第42軍軍長馮安邦,同樣原本是中將軍銜,在後來的1938年大別山戰役之中殉國,同樣被追加為上將。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軍銜管理制度混亂,還出現了「中將加上將銜」
    為此,自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可謂傷盡了腦筋,開始著手大力整頓與規範軍隊的軍銜與晉升制度,並且採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是通過傳統的禮義廉恥觀念來教育軍官,進行自我解剖;二是制定軍隊人事整頓及升遷辦法,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直屬銓敘廳,專門負責軍官的晉升與任免,其中有一條重要內容就是將軍銜與職務分開,即正式軍銜與職務軍銜,後來誕生了「中將加上將銜」。
  • 胡宗南其實在大陸期間就是「中將加上將銜」
    民國時期,我們經常發現某某將領的軍銜是「中將加上將銜」,抗日英烈張自忠將軍就是這個軍銜,那麼,這一軍銜的起因和級別到底是什麼呢?,但是規定又不好破壞,於是1936年補充了《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於是出現了「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這一軍階。
  • 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有個軍銜是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
    文/青山獨往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其中一軍銜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軍銜制度在我國已經有些年頭了,古代的時候,將領雖然沒有軍銜,但是等級制度森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建立了新式軍隊,沿用西方標準進行軍銜設計。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
  • 抗戰時八路軍軍銜,一位上將九位中將,有兩位中將讓人很意外
    按照民國軍銜制度,特級上將僅蔣介石一人,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授予也很嚴格,不僅需要達到一定軍隊職務,還需要資歷達到一定年限。抗戰名將張自忠,擔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是上將銜陸軍中將,死後才晉升為二級上將。杜聿明、胡宗南、關麟徵、王耀武在抗戰中升職到集團軍司令、戰區司令長官等高職位,也都是上將銜陸軍中將。
  • 民國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是個什麼樣的軍銜?你知道嗎?
    民國時期的「中將加上將」是個什麼樣的軍銜?你知道嗎?大家都知道嗎?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
  • 日本軍隊的中將軍銜,地位非常高,最高能夠擔任什麼官職?
    那麼,在日本軍隊中,中將軍銜最高能夠擔任什麼官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軍銜。日本軍隊的軍銜非常特別,日本軍隊的軍銜分為:大元帥、元帥、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等等。其中,日本天皇為大元帥,全國只有一個。元帥屬於榮譽頭銜,主要授予那些資歷高深、貢獻巨大的大將們。由於元帥們的年齡都比較大,因此不負責實際事務,僅僅是一種榮譽而已。
  • 1955年授軍銜,五十五位開國上將之中,哪2個沒有軍隊級別?
    1955年,我軍正式開始在全軍中實行軍銜制度,當年共有55個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在這55位開國上將之中,有軍隊級別的共計53位,其中正兵團級上將有33位,副兵團級上將有19位,準兵團級上將有1位。除了53位有軍隊級別的開國上之外,其他2位開國上將由於已經離開了軍隊系統到地方上任職,所以沒有軍隊級別。那麼,這2個沒有軍隊級別的開國上將都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首先是閻紅彥。閻紅彥是今陝西子長人,曾參與創建的陝北紅軍,並為紅軍主力在陝北勝利會師作出了不少貢獻。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日本軍隊的大佐軍銜,實際權力很大,到底能擔任什麼官職?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過日本軍隊的將官。今天,我們聊聊日本軍隊的大佐軍銜。在各種影視劇中國,經常出現大佐、中佐之類的軍銜。一個重要問題出現了,大佐到底是什麼等級的官職,為何其他國家都沒有這一軍銜,大佐軍銜能夠擔任什麼官職呢?
  • 民國軍官的軍銜也是將校尉嗎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二級上將、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蕭毅肅中將和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上校作為代表受降,可謂陸海空三軍俱全。只不過,如果按照中山先生的想法,這五位受降代表的軍銜不會是這個樣子。如果孫中山的設想成真甲午戰爭期間,中國北洋水師採用從提督、總兵到千總、把總的綠營官制,而日本海軍便把這種官制視為軍銜,與中將、少將到少尉、準尉畫了等號。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在38名正兵團級將領中,有35位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他三位中,徐立清中將是主動要求降銜,否則的話也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是大將軍銜。所以說,正兵團級別,是開國上將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卻有多達22位並非正兵團級幹部,這是為什麼呢?首先來說說兩位無軍隊級別者:烏蘭夫和閻紅彥。
  • 陳毅所在三野的傳奇十大虎將授銜時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
    他在陳毅、粟裕領導下,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等重大戰役,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反動「五大主力」的王牌軍隊74師。他和譚震林、王建安一道,按照中央軍委和華東野戰軍指揮部的部署,指揮部隊經八晝夜激戰,攻克山東省會濟南城,殲滅國民黨軍十萬餘人,基本上解放了山東省,使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後來長期擔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抗戰時,民國授銜了七位女將軍,宋美齡是中將軍銜
    而宋美齡本人,也是一直活躍在政壇上的人物,在1937年的時候,民國授予宋美齡中將軍銜。那是因為宋美齡在抗戰期間,為抗戰募捐物資,還遠赴美國尋求援助。美國方面都說宋美齡是一個聰明、有頭腦的女人。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
  • 軍隊文職幹部軍銜什麼意思,公開招考文職有軍銜嗎
    軍隊文職幹部軍銜什麼意思,公開招考文職有軍銜嗎由北京軍隊文職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軍隊文職幹部軍銜,軍隊文職的內容請關注軍隊文職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軍隊文職招聘考試諮詢電話:400-010-1568。
  • 1955年授銜時,國防部副部長中軍銜最低的是誰?他是賀老總的外甥
    1955年開國大授銜,有1048位解放軍將領被授予將帥軍銜,他們一路走來,沐風櫛雨,久經生死考驗,是名副其實的開國英雄。十位開國元帥不必多說,他們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十位開國大將勞苦功高,五十五位開國上將功勳顯赫,一百七十五位開國中將是解放軍的中堅力量。
  • 八路軍最好的旅,走出了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兩位少將
    可能大家都覺得115師是八路軍主力師,因為平型關大捷讓八路軍115師名震全國,但是,115師在林總受傷後去蘇聯治療期間,115師一部被陳光與羅帥帶到山東建立根據地,還有一部分被聶帥帶到五臺山建立抗日根據地,也就是說115師自林帥指揮了一場平型關戰役後,就被瓜分了。
  • 一個日本軍隊的中佐,地位很尷尬,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
    日本軍隊的軍銜很有特點,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日本軍隊的軍銜分為帥官、將官、佐官、尉官等等,其中,佐官分為大佐、中佐和少佐。日本軍隊的佐官很有意思,這是日本的老傳統。日本軍隊雖然採用了西方國家的軍銜,但同時沿用了自己的佐官制度。
  • 1955年,我軍一司令被授開國少將,為何能享受到中將和上將的待遇
    建國後被授銜少將的1300多位開國將軍中,有一人非常特殊,他的軍銜只是少將,但享受的待遇、職務,卻都能達到開國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他是誰,為何能低銜高配享受這樣的待遇呢?開國少將鍾偉,19歲參軍入黨,從一個拎著油漆桶貼標語的小小宣傳員做起,短短三年時間就坐到了團部政委的位子上,又先後參加了5次反圍剿和2萬5千裡的長徵,至我軍順利北上,返回延安後,他已經積功升職為師政治主任,後用隨軍參與領導了東、西徵和抗日戰爭,歷任政治主任、團長、支隊司令,率部在敵後開展遊擊武裝鬥爭,為我軍在河南、湖北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 特工上將與特工中將,分別是指哪兩位將領
    可能了解近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57位開國上將中,有一位特殊上將,他就是李克農。能被授予開國上將的將領,在革命戰爭年代,都是領兵打仗的將軍,或者是部隊政委工作的人員才有資格被授予上將軍銜。就連當時毛爺爺都說了,不在部隊工作的人員,不授予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