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條航線2999元無限飛!繼東方航空在上周發售「周末隨心飛」機票套餐,火了一把之後,華夏航空這兩天也加入了無限飛的套餐營銷當中。
東航此前發布的首創產品:在2020年內的任意周六和周日,旅客以3322元的特價購買該產品並激活後,可不限次數乘坐東航和上航航班,暢飛國內除港澳臺地區外的各大城市。截至目前,這個套餐已經售出10萬多套,銷售額破了3億元。
華夏航空近日也推出了無限套票,價格是2999元/人。華夏航空在國內的航線百餘條,只要是自營的均可使用;次數不限,時間上也不僅局限於周末,至今年10月24日(含)前均有效,國慶期間除外。
這波羊毛究竟值不值得薅?當然值得。不過為了撿到這樣的便宜而產生需求,並不必要。
很多人為了壓縮開支,能做到事事控制開銷:出門辦事本應該打車,為了省錢坐公交車轉了幾趟車,結果造成遲到,誤時誤事,嚴重降低了辦事效率;在年輕身體好時,買保險的性價比最高,卻往往到了體弱多病要花更多醫藥費才知道保險的作用;房價的最低點看房,砍價3萬沒談下來,不甘心一定要買到最便宜的,結果一拖再拖遭遇到了房價大漲;想方設法去租住一間超級便宜的的房子,結果沒住幾天住處失竊,損失幾千元……
削減開支是否對?一定對。
控制消費是否對?也對。
那為什麼有些壓縮開支的消費行為會導致不良結果?因為消費觀不對,所以行為就不合理。
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其實不能運用一個模型來進行描述。每個人因為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所以只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觀,而不是千篇一律,一套消費觀使用所有人。只有了解了以下三個問題,並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和調整,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消費觀。
1. 消費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案例當中的出門不論遠近,不論緩急,都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我們乘車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去將事情做好,而不是乘車。如果只是為了體驗現代公共運輸工具的舒適性,那怎麼花時間乘車就都是對的了。
2. 消費的需求是否必要?
比如這次國內航班的套餐營銷活動,怎麼計算都是划算的。但是很多人其實是沒有航班需求的,有的人一年到頭沒什麼假期,根本不會出差或者旅行,那也去購買一個套餐?為了撿便宜而發生不必要的消費?這就是十足的浪費了。而有實際需求,必須經常在全國各地往返飛行,經常事務性出差,都非常必要去購買這類套餐。
3. 支付能力是否匹配?
消費需要參考實際支付能力而行。有許多人,會在頂著能力上限去消費。比如購車,尤其是豪華轎車,明明家庭的收入每年只有十來萬元,去辦個三年期按揭一輛豪車,每年償還十萬元,結果還款壓力巨大,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品質。另一種則是明明年收入達到了二十萬,偏偏只願意買一輛破舊的二手車,結果開車途中不是故障頻發就是安全性不夠,反而容易造成生命及財產的損失。
財商的範疇中,並不鼓動大家禁慾一般發生最少的消費行為,這與我們的理念不相符。消費固然是開支的一個大項,但其實也可以轉變為投資,比如學習。甚至是吃喝玩樂,都可能轉變為某種投資行為。所以,我們的消費觀,一定要適合我們自己。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