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關係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
2019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決議,鄉村建設與發展成為了一片新的熱土。如何在新形勢下深度參與鄉村建設、協同推進鄉村的文化與經濟發展,已成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也是個人、企業和政府共同關注的重要內容。
▲雲南元陽哈尼梯田
為了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華僑城集團在2017年發布中長期發展戰略,首次提出「100個美麗鄉村」計劃,將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城鎮化戰略的目標。
自此,華僑城集團在全國範圍內積極謀篇布局,在「文化+旅遊+城鎮化」創新發展模式驅動下,不斷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西部、華中、華東、北方、華南、雲南、海南和大本營深圳,將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深度結合,一批新項目先後取得重大突破。
▲成都黃龍溪·歡樂田園
2019年,華僑城成立新的兵種公司——華僑城歡樂田園發展有限公司,與各戰區子集團形成「戰區+兵種」戰略協同,力爭成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領導者。
為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華僑城模式」,並為此戰略目標提供理論指導和經驗參考,由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聯合主辦,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華僑城創新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將於2019年10月16日於深圳華僑城開幕,並正式發布「華僑城美麗鄉村戰略」。
「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
10月16日 開幕
「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以「富強、美麗、美好」、「藝術、生態、智能」為主要概念,旨在體現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各種形式、各種參與主體呈現出來的鄉村建設藝術化的實踐和經驗,強調人地關係和藝術性的鄉村共建、共享、共治的過程,尤其是鄉建項目和當地人的互動和影響關係。
參展項目包括來自廣東順德青田村、浙江泰順徐岙底村、甘肅天水石節子村、浙江麗水松陽縣等以個人及政府推動的藝術鄉建個案,也包括海南三亞中廖村、深圳光明小鎮逕口村及成都安仁鎮南岸美村等華僑城為主推動的藝術鄉建項目。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既是我國鄉村建設實踐的一種新的模式探索,也是藝術領域的一次新的藝術實踐現場。本次展覽是今年3月份在北京舉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基礎上的延續和豐富,是一個更加完整的來自不同主體參與的帶有學術思考的藝術鄉建展。展覽有來自各類鄉建主體所取得的藝術化成果、各種類型的藝術鄉建典型樣板。
此外,開幕式還將舉辦圓桌論壇,來自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深入參與鄉村建設的路徑和方法的研討,同時從土地政策、文化延續、產業發展等多個角度提出問題,為鄉村振興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試圖通過藝術激活傳統文化,探索將人文建設、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融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案。
青田
分策展人:渠巖
渠巖教授在佛山青田村發起的多主體在地社會實踐的三年時間,重現嶺南鄉村文明復興的成果展現,將採用文藝復興的方式,找回失落的鄉土文明。
中央電視臺曾專門製作一期節目《鄉村2018(三)——回歸家園》,對「青田範式」進行報導。
「青田範式」,是建立在對青田鄉村地方性知識尊重的基礎上,思考如何與當今社會連結,來構建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路徑。
其包括青田村的鄉村歷史、政治、經濟、信仰、禮俗、教育、環境、農作、民藝、審美等,建立豐富多彩的「鄉村共同體」,探尋一條中國鄉村復興的發展新路徑。
這意味著一切規劃與建築上的設計和布局都將充分尊重青田的歷史遺存、水系文脈和地形地貌,保留青田原來的自然風格和建築神韻,根據文化歷史、環境構造、物質社會、消費審美和心理感受幾方面為基礎進行考慮。
「鄉村文化的修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說,「只有還原村民自己的家園,才能從根本上拯救鄉村,探索出一條文化與信仰復興、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並行不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青田範式」作為中國鄉村文明復興的典型代表,也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鄉村建設不是意味著要回到過去,而是尊重文化的脈絡,尊重歷史的傳承,讓它們和今天的生活對接,村民有尊嚴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
▲渠巖和青田村民一起燒番塔
徐岙底札記
分策展人:左靖
溫州市泰順縣的徐岙底,是當地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與徐岙底僅一水之隔的村鎮政府則是一派「車水馬龍」的現代生活,不少村民也逐漸遷居於鎮上,如今只餘幾位老人仍守著古村的晨昏。他們依然保持著「晨興理荒穢」「閒來話桑麻」的鄉村生活,祭祀習俗和文化體系猶存
▲「紅地起烏衣」徐岙底村展覽現場 圖:張鑫
「徐岙底札記」是左靖工作室對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徐岙底村進行一年多調研後的成果展現,之前以「紅地起烏衣:紅粬主題展」為題,在徐岙底村展出。這不僅僅是單個狹小地域的非遺展示,還包括整個團隊初步的建築改造、民俗記錄、文書檔案整理、童謠收集等等。
他遵循了工作室「往鄉村導入城市資源,向城市輸出鄉村價值」的工作原則,並特意增加了鍾永豐x小河的尋謠計劃、劉慶元的鄉村木刻、楊希整理的徐岙底植物-昆蟲-鳥類圖譜、馬仕睿的概念手冊設計,以及吾方HXP主持的徐岙底村首座「被動房」改造項目。
▲「紅地起烏衣」徐岙底村展覽現場 圖:張鑫
徐岙底依然是「活的鄉村」,只是缺乏旺盛的生命力,這似乎也是中國目前大多數鄉村的現狀,左靖希望通過對古村的探索使其免於衰敗的命運。
▲「紅地起烏衣」徐岙底村展覽現場 圖:張鑫
事實上,在鄉村粗礪的現實面前,在左靖看來,鄉村建設首先是返鄉者個人的心理建設。於是,在新與舊之間,在城與鄉之間,在達不到的未來與必須眼前的現實之間,在固執的現狀與欲飛的渴望之間,所謂「在地」,就是任何一個職業,一種形式,一份心力,都需要跟腳下土地有完全而深刻的交集。
石節子美術館
分策展人: 靳勒
甘肅天水石節子村,一個只有13戶人口的村子,這裡的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卻無論如何也讓人想不到,這樣一個小小的山村竟然跟藝術悄然連在了一起,變成了一個自由式的行為藝術村莊。
跟鄰村不同的是,這裡有一個藝術家身份的村長——靳勒,22歲考上西安美院雕塑系,畢業後分配到西北師範大學任教,他利用藝術家所長,在村落的不同角落依照不同的地理環境,創作了一件件雕塑作品。
2008年靳勒發動村民,熱火朝天地建起了「石節子美術館」,終於在2009年成立中國第一個鄉村美術館。這是一家植入黃土地上的美術館,是以展示、研究、收藏村民生活與藝術為主題的村莊綜合藝術的博物館。
靳勒想通過藝術這種形式讓大家關注到邊遠地區的村民,這裡每年都會舉辦藝術活動有機會讓村民走出去,再把藝術家或者願意幫助村民的人吸引到村裡來,讓鄉村以另一種形式「活起來」。
▲石節子美術館開幕現場
石節子與外面的世界,藝術的魅力與樸實純粹的鄉村文化,現實和想像之間的角逐,在長久的困頓和貧困面前。
藝術能否以自身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打破固有的局限,這是一個未知數,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藝術本身把一整個山村帶到外面的世界,讓外面世界的聲音和圖畫進駐到這裡,這確實是石節子村獨特的藝術價值,也只有把閉塞疏通,才能讓困流循環往復的流淌下去,所以藝術的力量不僅在於它能拯救貧瘠與落後,最重要的是它能拯救人們長期困守荒蕪的心靈。
正如梵谷所說,「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
松陽故事
分策展人: 焦雯
1800多年前,松陽在浙江西南部建縣。在漫長的歲月間,這個浸潤著傳統農耕文明的地方開始生長。如今,松陽已生長成了「最後的江南秘境」、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國」縣域標本,是中國農耕文明形態保留較為完整、鄉土文化傳承較好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因為堅持走「以文化引領鄉村振興」之路,成效顯著,受到國內外輿論的廣泛關注。
松陽變遷,從「文化引領」「建築針灸」「城鄉融合」三個版塊出發,在各個村莊按照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最有效的人工幹預原則,提煉每個村莊歷史文化傳統和特色產業,精準定位,成為住建部的「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範縣」和國家文物局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
2018年9月初,松陽縣「拯救老屋行動」一期項目142幢老屋全面完工驗收,並在實踐中大膽創新,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社會組織與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群眾自發參與的私人產權文物建築保護利用的新路徑,並有效提升了普通百姓對老屋的價值判斷和文化自覺,修繕項目還帶動了鄉土工匠的回歸以及傳統手藝的恢復。
「松陽故事」不僅在國內聲名斐然,一批鄉村建築入展全球享有盛譽的德國Aedes建築論壇、代表國際一流水準的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主題館以及法蘭克福書展等世界級展示平臺,並將在巴塞爾瑞士建築博物館、維也納奧地利建築中心等地續展,向世界講訴松陽鄉村可持續創新發展的系統脈絡。
海南三亞中廖村
深圳光明小鎮逕口村
成都安仁鎮南岸美村
分策展人:
任珏
尹毓俊
作為「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的主辦單位,華僑城集團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結合自身在文化旅遊產業方面的優勢,以深耕文化旅遊和城鎮化帶動鄉村振興為重要抓手,探索出了「文化+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等有效途徑,助力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本次展覽也選取了其中的三個典型案例,介紹華僑城美麗鄉村建設的思路和階段成果。
海南三亞中廖村、深圳光明小鎮逕口村及成都安仁鎮南岸美村,代表了以企業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實踐樣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區位的鄉村建設,體現了華僑城作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引領者」參與鄉村建設的多元形態和城鄉融合進程中體現出的藝術化、智能化和生態化的鄉村發展模式。
以海南三亞中廖村為代表的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鄉村演藝活化了黎錦、黎陶、黎族歌舞等黎族傳統文化,運用民族傳統藝術特色,讓新老村民在共同參與下,形成了帶有典型海南特色的鄉村新風尚。
光明小鎮逕口村,作為深圳城市化進程中的活化石,是見證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從逕口激活、到活動介入,逕口村正在在逐步從城市邊緣一個面臨發展瓶頸的小村莊,成為都市人的田園新家園。
成都安仁南岸美村,通過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以村民共創、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保護林盤生態底本的前提下,打造了川西林盤創新示範項目,形成了具有華僑城風格的鄉村振興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