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文化色彩比較濃的是寫對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要是有人家沒有貼對聯,那很可能是家裡有人去世了,三年不貼對聯。南方有的地方家裡有老人去世了,用白紙寫對聯,感恩先人,表達思念之情。
對聯的內容與時代的色彩密切相關,文革前大都是傳統的老對聯,忠君祈福保平安的內容較多;文革中的對聯突出政治,有的直接用主席詩詞,鬥爭色彩比較濃重;改革開放後,對聯內容與盼富致富有關,有些赤裸裸向錢看的味道。全面比較一下,我還是喜歡傳統的老對聯內容祥和,對仗工整,經久不衰。比如: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幅老對聯,已經用了幾百年了,還可以繼續使用下去,不像現在有的對聯很短命,很快就過時了。我手裡收藏一本百年前手寫體的老對聯,是我老婆的爺爺搜集整理的。看那薄薄的黃漂紙,精美的小楷,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十分珍貴。
早先年鄉下各個村莊裡都有會寫毛筆字的,無償為大家寫對聯。那些能寫對聯的老先生都作古了,我們河西的老裁縫、二先生那一手毛筆字,足以讓現在的書法家汗顏。沒有人能寫對聯,那就只好買印刷品的對聯了,雖然樣式不斷翻新,可就是缺少墨香。我那時每年都有寫對聯的任務,一直寫到臘月29晚上。雖然是連我自己都沒看好的一手粑粑字,但有求必應,不能為這事掃街坊鄰居的興。我收藏一副對聯,是於植元老先生在大連中興大廈義務寫對聯時我得到一幅。過年時,沒捨得粘貼,送去裝裱了一下。前幾年有幾個朋友過來玩,我把老先生寫的對聯拿出來給大家看,他們一眼就看出來是於植元老先生的字。有人感嘆要是有落款和印章就好了,可誰見過過年用的對聯還有籤章的。
舊社會,不識字的人家貼對聯會鬧出笑話,有的人家就把「肥豬滿圈」、「羅馬成群」貼在堂屋的北邊上。有一個土財主不識字,特摳門,是鐵公雞一毛不拔。過年時找人寫對聯,人家藉機報復他,寫了一副聯子:宜入新春樂,老鱉炕上坐,公鱉配母鱉,大鱉小鱉一大窩。問他寫得怎麼樣?他假裝識字,連聲誇好!好!回家就貼在炕頭的牆上。
鄉下貼對聯,那是雞窩、豬圈、牲口圈都要貼一個橫批粘上彩。我那時養了一條蘇聯黃,那傢伙工作很認真,凡是有人來串門,它就一個勁叫喚,直到人走了才了事。過年時,我給它送了四個字——終於職守,還粘了3張彩。那傢伙高興地搖頭晃腦,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貼對聯又叫封運,必須在年三十午前結束。有時怕天氣不好,可提前一兩天封運。到鄉下走走,還真有的人家不懂上下聯,把上下聯貼顛倒了。你不懂因果關係不要緊,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辦法:你手拿對聯面對著門站好,凡是最後一個字是三聲音或四聲音的,你就往右邊粘;凡是最後一個字是一聲音或二聲音的,你就往左邊粘,只要是正八經的對聯保管不會錯。
過去民間有個規矩,只要人家封運了,不管欠你多少錢財,都不能上門討債,只能等過了年再說。這就是窮人早早封運的原因。電影《白毛女》裡,穆仁智除夕夜上門討債搶走楊白勞的喜兒,那是不合常理的。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那就是封運之後,不能去人家借東西,更不能借斧頭,那是不懂規矩的,沒有人會把農曆一年之始的「福頭」借給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