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據傳說,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有一年大雪天,東方朔在御花園看見一位叫作「元宵」的姑娘正準備投井。原來元宵自從進宮後,就不能與家中雙親、妹妹見面了。東方朔決定設法讓元宵與親人相聚。
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頭設攤佔卜。可是每一個人得到的籤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時之間,長安街引起了恐慌。人們紛紛詢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赤衣神女下凡火燒長安城,您們可以向皇上尋求辦法」。隨手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連忙請來東方朔,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燃放鞭炮、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消災解難」。漢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辦。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熙攘攘,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