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10時30分,京雄城際鐵路最後一組500米長鋼軌從T11運輸車前端送出,平穩落在無砟道床上,這標誌著我國智能高鐵「新標杆」——京雄城際鐵路全線軌道貫通。
鐵路作為人類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具有運量大、運距遠、受氣候影響小等優勢,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形態,深遠地影響了人類的歷史進程。自1825年世界首條鐵路在英國誕生,世界諸強競相發展鐵路,以贏得競爭優勢。如美國,鐵路裡程曾高達40多萬公裡,助力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特別是高鐵,和航空並稱為現代工業的高度結晶,其出現讓經濟社會活動具有更高效率,令鐵路從單純的運輸轉變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引擎,改變了鐵路曾被稱為「夕陽」工業的命運。高鐵通過較長的產業鏈,對建材、鋼鐵、機械製造、電子信息等行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提高一個國家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中國高鐵出現前, 日、德、法等國已成為世界高鐵強國,美、加等國也具備研發和追趕高鐵的基礎實力。
當1964年世界第一條高鐵——日本東海道新幹線建成時,我國鐵路還在大量使用蒸汽和內燃機車,努力發展適應當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普鐵。不過,經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到上世紀90年代,我國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鐵路網、完整的鐵路工業體系、強大的鐵路基建能力和較強的鐵路科研體系,為中國發展高鐵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此,我國邁開了追趕世界高鐵潮流的步伐。
2004年,中國頒布實施歷史上第一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提出建設超過1.2萬公裡的「四縱四橫」高鐵網。同時明確 「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基本方針。通過奮力創新、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博採眾長,中國高鐵結出碩果:2008年我國第一條高鐵——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當時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我國用15年時間走完了國際上40年高鐵發展歷程,跨入了高鐵時代。時至今日,我國已建成高鐵3.6萬公裡,佔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值得為之驕傲和自豪。
智能發展,中國高鐵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世界科技發展浩浩蕩蕩,不進則退。我國高鐵瞄準世界最先進技術,大力推進智能建設、智能裝備、智能運營。如京雄城際,基於BIM、GIS等技術,在沒開工之前,設計人員已經用數字模擬出了整條鐵路,每個點都能與現實吻合;鋪軌用的CRTSIII型無砟軌道板採用了智能化生產線,精調後軌道誤差不超過0.5毫米;而到運營時,人臉、身份證、護照、港澳通行證,都可 「刷」進站,出站後100米之內能換登機牌,讓旅客的體驗更美好。京雄城際是我國高鐵智能建設、智能裝備、智能運營的集大成者,展現我國當前高鐵的最高水平,也是現在的世界先進水平。
長江後浪推前浪,中國高鐵發展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按照我國新的《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從現在起到2035年,我國還將建設約3.4萬公裡高鐵,比目前約翻一番,覆蓋更廣泛;高鐵將深度與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現代技術和新型基礎設施全面融合與應用,隨時追蹤最新科技,持續提升關鍵技術水平;也將加快復興號系列化動車組研製,研究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智能動車組等。一系列創新發展的新舉措,我國高鐵未來將保持領跑優勢,叱吒世界風雲,更給力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孫以兵)
(新媒體責編:張鳳元)
1、凡本網註明「人民交通雜誌」/人民交通網,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電話:010-6768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