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昨晚回家 誰在關注中國當代歌劇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20日電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北京國際音樂節作為北京標誌性文化活動之一,昨晚在保利劇院首次上演當代中國歌劇《夜宴》和《狂人日記》,也讓這兩部在國外已經演了多年的中國歌劇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面對自己的觀眾,兩部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內容的歌劇用不同的方式吸引著北京觀眾。《夜宴》中韓熙載以生活奢華糜爛的自汙方式來發洩不滿,讓觀眾從戲劇化的音樂和表演中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狂人日記》則更是壓抑與苦悶的發洩,該劇把魯迅筆下的人物不僅演繹得栩栩如生,而且郭文景通過音樂的渲染把魯迅賦予小說的深刻主題揭示出來,讓觀眾在劇中感受到強烈的刺激,而產生心靈的震顫。

  中國歌劇回家的感覺真好

  中國歌劇回家的感覺真好。昨晚的演出中,每部作品結束後,都贏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無論是演出中場休息還是演出結束,觀眾都情不自禁地聚在一起議論著「歌劇回家」的話題。旅居海外的男高音歌唱家趙登峰認為,該劇的音樂十分精彩,能夠回到中國來演出,可以說是國際音樂節的一大進步。而剛剛指揮過開幕音樂會的指揮家克勞斯·韋瑟認為這兩部中國歌劇很中國化,尤其是在運用中國戲曲元素上有獨到之處,是中國自己的歌劇。同時,他對歌劇指揮楊洋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更多的觀眾對中國歌劇的演出狀態提出了自己的疑問:「中國歌劇為什麼在海外十幾年後才能回到國內演出?為什麼在北京舞臺上,當代中國歌劇的演出這麼難?」

  關注中國歌劇應付諸行動

  的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不斷傳來中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在海外演出受到關注的消息。而郭文景的《狂人日記》在海外演出已經十個年頭,《夜宴》也已經有了五年的演出歷史,但直到今天才能在北京公演。而人們知道的更多的中國當代作曲家的歌劇在中國還沒有這樣的演出機會。瞿小松的《俄狄浦斯》1993年就在歐洲上演,《命若琴弦》也演過很多地方。譚盾的《馬可·波羅》和去年首演的歌劇《茶》都曾受到國際樂壇的關注,盛宗亮的《銀河》也曾在美國演出。前不久,溫德清的《賭命》雖然能夠在日內瓦演出引起轟動後再回到上海演出,這樣的結果在近幾年也是鳳毛麟角。這麼多的中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總是先在牆外開花,在中國自己的舞臺上卻難得一見,實在是中國音樂舞臺長期存在的一個怪圈,也使北京音樂愛好者提起歌劇心中就有無數的遺憾。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京國際音樂節能夠關注中國歌劇實際上是音樂節的一大進步。(倫兵)

相關焦點

  • 40年來,哪些中國歌劇可能成為經典
    據楊燕迪估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歌劇創作總量應有幾百部之多。「其中,最受關注、公認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根據現當代文學名著改編的歌劇,比如《傷逝》《雷雨》《原野》《野火春風鬥古城》《狂人日記》《駱駝祥子》等。」  文學名著對歌劇的滋養,在全球範圍內已有無數例證。
  • 中國歌劇《拉貝日記》登上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
    演出方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7日電 (記者 申冉)7日,記者從《拉貝日記》歐洲巡演團獲悉,這部由江蘇原創的中國歌劇,剛剛順利完成了在柏林國家歌劇院的演出,也成為在這座277年歷史的歐洲古老歌劇院舞臺上登場的第一部中國原創歌劇。
  • 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作為中國新文學開山之作,誕生伊始,就引起了熱切關注,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中,對於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從未間斷,甚至形成所謂的"狂人學史"。
  • 江蘇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閃耀柏林
    江蘇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閃耀柏林 原標題:   演出劇照  柏林時間7月3日晚,建於1742年的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內首次唱響中國歌劇。來自江蘇的原創歌劇《拉貝日記》把德國人約翰·拉貝的故事帶回了他的家鄉。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2020-12-14 06:48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 歌劇電影《拉貝日記》12月13日起將登陸全國院線
    ……83年前的這些場景,在歌劇電影《拉貝日記》中重現。12月13日下午,歌劇電影《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南京舉辦。影片將於2020年12月13日後陸續登陸全國院線。歌劇電影《拉貝日記》取材於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的真實故事,二戰期間,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德國人約翰·拉貝,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並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拉貝日記》既是中國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 歌劇《拉貝日記》歐洲巡演首站亮相德國柏林
    中新社柏林7月5日電 (記者 彭大偉)來自中國江蘇的原創歌劇《拉貝日記》7月3日至4日登陸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為其歐洲巡演拉開序幕。  德國商人約翰·拉貝曾於20世紀30年代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代表在華工作。侵華日軍實施南京大屠殺期間,以約翰·拉貝為首的一批國際友人建立國際安全區,設法保護了25萬中國民眾。
  • 中國歌劇:本土化和當代化的雙重難題
    歌劇藝術在當代中國陷入困境並且似乎看不到出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曾說過一個極端的看法,中國當代歌劇的生存狀況,比位列世界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首的崑曲好不了多少。這還是指就其當代創作以及表演團體而言。如果審視崑曲和歌劇對各自歷史經典的整理、復排乃至重新贏得觀眾,歌劇在許多方面甚至比崑曲更為遜色。
  • 1980年徐克居然拍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名字叫《地獄無門》
    魯迅《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根據賈伯斯生平改編的當代歌劇獲格萊美大獎
    當代歌劇《史蒂夫·賈伯斯的變革之路》獲得本屆格萊美古典音樂類最佳歌劇錄音獎。該劇根據已故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生平改編,於2017年在美國聖達菲歌劇院首演。賈伯斯被認為是當代計算機工業與網際網路文化的標誌性人物,他經歷了蘋果公司幾十年的起落與興衰,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訊與生活方式。
  • 民族歌劇要有中國味道
    為實現中國民族歌劇的再次振興,近日文化部主持召開了中國民族歌劇創作座談會,同時啟動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  著名詞作家、一級編劇王曉嶺認為,民族歌劇創作應該打破歌劇和音樂劇的界限,歌劇創作應積極借鑑音樂劇的當代表現方式;同時應打破歌劇和地方戲的界限,不僅學習戲曲的唱腔,更要從根本上學習戲曲紮根沃土、貼近百姓的作風。
  • 中國歌劇百年集萃
    本報電(記者鄭娜)在中國歌劇誕生百年之際,《中國歌劇百年——精選唱段集萃》(以下簡稱《集萃》)新書日前在北京發布。《集萃》以年代為編輯原則分為9冊,共收錄117部歌劇中的355首唱段,是目前國內收錄曲目最全、時間跨度最大、擇錄作品時間延至今日的一部系統化、專業化歌劇教材。其中,第八冊、第九冊集中收錄了2017年、2018年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的13部劇目。
  • 中國當代作家十五強,看看都有誰?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文學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場面,著名作家數不勝數,那麼,在你心中最強的十五人都有誰呢?註:本榜單只對作家排行,例如:徐志摩、北島、戴望舒等知名詩人不考慮在內!15、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作家,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為電影;1991年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榮獲茅盾文學獎。
  • 《拉貝日記》音樂會版唱響德國漢堡
    德國漢堡當地時間7月6日晚八點,來自江蘇的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音樂會版在世界頂級音樂廳易北河音樂廳上演。近2個小時的精湛演出結束時,在持續20分鐘的掌聲中,主唱與樂隊5次謝幕。來自中國的故事和藝術,贏得了這座古典音樂之都的讚譽。
  • 《狂人日記》之《惡犬王二狗》
    自序:我是一個流浪者,因為癲狂,不與常人往,世人皆喚我狂人阿非。我晝伏夜出,與黑暗為伴,常年行走在這世界最陰暗冰冷的角落,偶爾躲在別人的枕頭裡,聽那些罪惡者、悲哀者、孤獨者、懺悔者、失魂落魄者在睡夢中,訴說他們癲狂的故事,然後仔細的用紙和筆替他們將這些這些故事記錄下來,彙編成了日記集,因為故事太過匪夷所思,癲狂無比,遂取名《狂人日記》!
  • 朱大可:從方方日記到普希金歌劇
    因閒得無聊,他創作了五部小歌劇、五個短篇、三十首詩歌,以及著名的敘事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這個私人事件以後被不斷放大,被俄國文學史家稱為「波爾金諾之秋」,成了作家創作高潮期的同義詞。我還特別注意到,被絕大多數研究者忽略、遺忘、隱藏或丟棄的第五部歌劇手稿《鄉村女醫生》,驚人地預言了我們的當下語境。
  • 京腔二胡皆入戲 中國歌劇新作異彩紛呈
    這批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彰顯中國風格的歌劇集中亮相,為歷年藝術節舞臺上所罕見,展示著藝術家們對 「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的不懈探索,也透射出上海文化 「源頭」建設的蓬勃活力。  正如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所說,近年來中國原創歌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如何挖掘、開拓獨特的文化資源和優秀的藝術傳統,讓中國歌劇向世界舞臺發出自己的聲音,是音樂家們尤其關注的問題。
  • 民族歌劇的當代性與多樣性探微
    在研究中國最早的歌劇和音樂劇時,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20世紀20年代黎錦暉創作的《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兒童歌舞劇開創了「中國歌劇」和「中國音樂劇」的先河。之所以如此,可能與它們有著某些共同的藝術特徵有關。那這就是個有意思的現象了,歌劇,何其高雅、古典;音樂劇,何其通俗、時尚,可進入中國卻都尋根問祖到了同一部兒童歌舞劇。
  • 泉州大劇院明天揭幕 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將首演
    閩南網6月29日訊(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吳圳烽 文/圖)備受關注的泉州大劇院將於30日揭開神秘面紗,開幕大戲原創歌劇《馬可·波羅》也將正式亮相。28日,該劇安排了媒體探班,並邀請部分普通市民、泉州大劇院的建設者們欣賞了彩排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