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中「吃人」究竟什麼意思?

2020-12-24 一往文學

魯迅《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15日,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作為中國新文學開山之作,誕生伊始,就引起了熱切關注,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變遷中,對於它的不同理解和闡釋從未間斷,甚至形成所謂的"狂人學史"。

《狂人日記》整篇作品幾乎都是狂人內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認為周圍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關起來,拒絕家人送來的飯菜,拒絕被醫治,一直勸說周圍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後狂人發現,也許自己就曾在無意中吃過自己妹妹的肉,絕望中的狂人發出"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整篇小說給讀者帶來最具衝擊力的閱讀體驗,便是"吃人"。"吃人"這一行為令主人公"狂人"恐懼,也強烈震撼著讀者。

我們查看原文,發現全篇共4870 字,而"吃人"一詞出現28 次,

平均每170 字出現一次,可以說,"吃人"作為核心語詞支撐和統領了全文,成為解讀這篇文章的關鍵。那麼"吃人"究竟有什麼含義呢?

1、 真的吃人

真的吃人意思就是真的吃人肉,這層含義從哪裡得知呢?

查閱魯迅致許壽裳信: "偶閱《通鑑》,乃悟中國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說魯迅是偶然閱讀《資治通鑑》記載的吃人史實,並且明白到中國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義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狂人曾說: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

"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還是一直從前的事。誰曉得從盤古開闢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從徐錫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裡殺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血舐。"

雖然狂人作為一個精神病患者,患有被害狂傾向。但是我們查閱歷史,狂人所言也並非全無道理,歷史上確實有過很多"吃人"事件。比如狂人所說"易牙蒸子",其典故見於《管子·小稱》,文曰:"夫易牙者,以調和事公。 公曰:'惟蒸嬰兒未嘗。'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齊國有一個管理齊桓公烹飪的廚師易牙,桓公久居宮中,什麼珍饈佳餚、山珍海味都吃膩了,有一次半開玩笑地對易牙說:"我就是蒸嬰兒的肉沒有吃過。"易牙為了滿足桓公的欲望,將自己的三歲兒子蒸了獻給了桓公吃,雖然狂人記錯了人物年代,但這個事件卻是真實的。

此外,徐錫麟作為革命黨人,被清廷殺於安慶撫院門前,心肝被挖,用於炒菜,時年35歲;魯迅作品《藥》也寫過人血饅頭治療癆病。如果我們再繼續查看歷史,諸如"易子而食"、"蒸醢剖心"("醢"意味把人剁成肉醬)等等事件也是比比皆是,可見"吃人"本身就含有生理上的"食人"之意。

2、 禮教"吃人"

封建禮教吃人恐怕是如今最為大眾所認可而廣為流傳的說法了,其實封建禮教"吃人"的含義來源於周作人,周作人曾經解釋說: 魯迅是通過閱讀中國古書,獲知吃人史實,並歸結為"禮教吃人"。而這個含義一方面確實是文中所蘊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傳如此之廣,還有背後深層次的政治關係:即當時的新文化運動。通過對於封建禮教"吃人"本質的闡釋,來達到對於舊道德的批判,對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那麼,撇開這層政治上的目的來說,我們是從哪裡看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呢?

試看原文: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這一段可真謂鞭辟入裡,直切中封建禮教的核心要害!"仁義道德"作為封建禮教的直接表現,在封建社會被詮釋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悌友善"的面孔,然而撕去他們的偽裝的面孔,內地裡卻都是要"吃人"!實則一個個都是食人血髓的惡魔,卻偏偏要披上"仁義禮教"的外衣,裝出一副仁德服人的表象。

可笑的是,"吃人"與"仁義道德"本就是兩個毫無關聯甚至互相矛盾的詞語,卻在封建統治者們的身上完美和諧的統一起來,似乎這本就是一體。否則,何以開創貞觀盛世、愛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為求得皇位,而殺兄逼父?"仁德"的漢王劉邦數次拋妻棄子、"分羹乃父",誅滅功臣?翻開歷史,我們分明看到統治者們用鮮血及累累白骨織就成了一件刺繡著滿是"仁德""愛民"字體的華衣,披在身上,還不忘向世人炫耀他衣服的美麗哩!

如果說,"真的吃人"是表,那麼"禮教吃人"就是裡,兩者並不是截然無關的,而是互為表裡,"禮教吃人"是其核心內核,"真的吃人"則是其最變態、最極端的體現。兩者共同構成對於整個封建專制落後愚昧思想文化制度體系的強有力的批判。

3、 自身 "吃人"

我以為,除了上述兩個含義外,這裡的"吃人"應該還有第三層含義,即"自身吃人",被封建禮教毒害下的中國人已經是痛苦不堪,卻轉而去吃更弱小者,充當了"吃人"的第三者!

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深受刺激,認為即使醫好了人的身體,強健了體魄,依舊無法使得國家富強,因為中國人的思想本質還是"吃人者"!於是轉而棄醫從文,從此走向了一條以筆為文以期喚醒國人思想的道路,可見中國人的思想愚昧麻木到了何等地步!而魯迅也是期盼能通過文字來喚醒他們的良知!

封建禮教本就是一頭吃人的猛獸,在它的荼毒下,不少人已經失去了自己鮮活的"生命"。而僥倖活下來的人們,更是轉而作為它的犬牙,甘心受它奴役、驅使。不得不說,國人思想裡有一種劣根性——奴性,而這一點讓魯迅最為深惡痛絕的。

一方面,"被吃人者"們擔心著被"吃人者"們吃,另一方面,他們又心安理得地轉化成了"吃人者"本身:

"吃人的人,什麼事做不出;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裡面,也會自吃。"

被奴役狀態、尤其是為順從奴役亦即為順從自身"被吃"辯護,以至於人們可以心安理得地處於這狀態中,並且去"吃人"。這構成了中國文化"吃人"本質的最深層結構。

《狂人日記》借狂人的口不斷地說:

"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

可見魯迅多麼渴盼著中國人思想的覺悟啊!不要再做個"吃人者"了!

《狂人日記》一書,"吃人"事件通過狂人這一悲劇性的文學形象深化為對封建禮教的批判,繼而與國民奴性相連接,由表及理的揭露諷刺而批判,正是魯迅改造國民性的思想最深刻的體現。

相關焦點

  • 1980年徐克居然拍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名字叫《地獄無門》
    魯迅《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 魯迅「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啥意思?
    要了解這話什麼意思,先要了解其創作背景,在發表《小雜感》之前,魯迅還寫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狂人日記》,像是一個迫害妄想症者的夢囈之語,通篇充斥著狂躁、憤怒、暴戾,語文老師解讀說,魯迅抨擊的是吃人禮教。通過此文,魯迅一戰成名,成了反封建鬥士。
  • 魯迅說:「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從不恨憎道士」,這是什麼意思
    魯迅是我國近代的文學家,思想家,學生的課本上經常有他的文章。《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作品發人深省。舊中國風雨飄搖,但是人民卻十分麻木,魯迅先生為了喚醒人民的麻木思想,決定棄醫從文。魯迅先生一生寫過太多的文章,在其一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不一樣:「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而不恨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從字面上看,就是說人往往憎恨和尚,憎恨尼姑,卻從不憎恨道士,能看懂這其中道理的人,就能看懂大半個中國。然而即使這樣翻譯,我們也有點看不懂。
  • 魯迅為何沒能喚醒舊時代:聽不到音樂的人,以為跳舞的人瘋了
    縱觀魯迅的生平經歷,他的理想是美好的,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但他的努力是失敗的。因為他沒有喚醒舊時代的同胞。這是為何?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亨利柏格森說過,聽不到音樂的人,以為跳舞的人瘋了。對舊時代的中國而言,魯迅與他想要喚醒的人何嘗不是這種關係。
  • 魯迅的真正偉大之處在哪,他的文章對當代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
    陶方宣在《胡適是飯魯迅是飯》一文將胡適比作中國的"飯"魯迅比作中國的"藥",認為胡適和魯迅兩人分別從務實和精神兩個方面給中國人以營養。魯迅作為一個作家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多少感知到的,因為在讀書時的考卷和教科書中國會有所體現。但是他究竟有何厲害之處呢?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那麼,這個「魯迅」筆名到底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含義?何以在他的180多個筆名中脫穎而出?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講起。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東昌坊的一個士大夫世家,先祖是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祖父周介孚是前清進士,官至任翰林院庶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 12歲之前,魯迅家境殷實,生活幸福。
  • 《狂人日記》昨晚回家 誰在關注中國當代歌劇
    中新網10月20日電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北京國際音樂節作為北京標誌性文化活動之一,昨晚在保利劇院首次上演當代中國歌劇《夜宴》和《狂人日記》,也讓這兩部在國外已經演了多年的中國歌劇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面對自己的觀眾,兩部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內容的歌劇用不同的方式吸引著北京觀眾。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讓我們先來看魯迅先生這句話的出處——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和「唐俟」,分別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新詩三首。魯迅好友許壽裳讀到《狂人日記》後,認為很像周豫才(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的手筆,就寫信去問。
  • 「罵人婊裡婊氣,我太愛了」:原來當代人這樣看魯迅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著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裡,暗暗給我們吃。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 魯迅最經典的一句話,只有15字,罵人不帶髒字,你都以為是在誇你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魯迅了,魯迅的文章在中小學當中非常多,不管是《故鄉》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的「犀利」語句也是讓人印象深刻,而魯迅時常說的一些話也成了後世的經典名句。
  • 魯迅為何燒掉了祖父的日記?|紀念魯迅逝世84周年
    周建人的書中,有一段生動而傳神的記述:燒到我祖父的日記時,我有點猶豫了。我沒有看過祖父的日記,他寫了些什麼,我一點也不知道,只看到是用紅條十行紙寫的,線裝得很好,放在地上,有桌子般高的兩大疊,字跡娟秀。
  • 七年級學生滿分作文題:我印象中的魯迅,教師直言:抒情鏗鏘有力
    作文題目:我印象中的魯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文豪形象跳躍在我的腦海裡,然而,給我印象至深的只有一個――他,就是魯迅。雖然,我沒有耳福聽到魯迅先生那鏗鏘激昂的言詞;雖然,我沒有眼福目睹魯迅先生那崇高的形象;雖然,我更沒有幸運親受魯迅先生的諄諄教誨。但是,你決不能說我沒有見到他的音容笑貌;斷不能言我未曾耳聞目睹魯迅先生的慷慨陳詞;更不能道我無幸親受魯迅先生的親切教誨。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看到了魯迅先生那高大的形象。」是的!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
  • 魯迅對辛亥革命的描寫和反思
    首先,魯迅肯定辛亥革命,尤讚美革命者。散文雜文且不說,就是虛構的小說中,也常常出現與革命有關的人物和事件。出現在魯迅作品中的革命先烈,主要是他比較熟悉的紹興籍的光復會領導人。在紹興會館居住期間,應《新青年》同仁的邀約,他創作了《狂人日記》、《藥》、《明天》等小說。
  • 魯迅來到北大的第一次,學生們足足笑了15分鐘,之後陷入一片寂靜
    之後魯迅的《狂人日記》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播,蔡元培在魯迅的身上看到了他所希望的鬥爭精神,所以希望魯迅可以來這裡教學,傳播給他的學生們,魯迅在收到聘請之後很快就同意了,他用了一節課就在學校深受歡迎。西方和中方之間的巨大差距,讓他們對於中國的現狀產生了沉思,魯迅在當時的民國才子當中算是一個例外,他算是一個吃貨吧,有人在他的日記中曾發現他對吃有很深的研究,在吃和形象上他選擇了吃。
  • 因花樣滑冰冠軍羽生結弦爆紅的仙臺,竟然跟魯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小到大學過無數魯迅先生的文章,從《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再到《吶喊自序》,小時候每一篇看不懂的文章,長大以後才發現每一句他的經典名言都直擊內心深處。對仙臺印象深刻是因為仙臺可以說是魯迅先生人生的轉折點。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我國的大文豪,可是在學文以前魯迅先生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並且就是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讀的醫科。
  • 你知道的魯迅可能是假的,今天,我們再認識魯迅
    《魯迅日記》中1922年的部分,因為後來許廣平的被捕而遺失。魯迅研究專家馬蹄疾先生根據一些相關資料,對1922年的魯迅日記重新進行鉤輯、考訂、整理和復原,下面是馬蹄疾的「復原」結果:舊除夕也,晚供先像。柬邀孫伏園、章士英晚餐,伏園來,章謝。夜飲酒甚多,談甚久。過年的「花樣」依然略備:祭祖,邀請同鄉親友來家一起吃年夜飯(肯定也得添菜飲酒)。
  • 魯迅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小說,不是《阿Q正傳》而是這篇,為什麼
    我們最熟悉的魯迅小說,大多數都集中在這幾篇:阿Q正傳、狂人日記、故鄉、祝福和孔乙己等等,但我們很多人認為寫的最好的卻集中在《阿Q正傳》這一篇小說上,什麼「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什麼「劣根性」等等觀念,魯迅都在這篇小說裡有所集中的體現,但魯迅自己認為寫的最好的卻並不是這篇,如果你喜歡讀書和寫作,那我想你可以仔細的品讀這篇文章來對魯迅的美學意識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
  • 閏土和孔乙己,《彷徨》與《吶喊》,你還記得多少魯迅的文字?
    論起我國近代的文學革命家,最先想到的當是魯迅先生。從《狂人日記》開始,筆名「魯迅」便被國人記得,有那麼一位先生,他的文字深深刻著對社會現狀的諷刺,還有一種對人類未來的憂憤。於魯迅先生的身世,想必無需多說了,但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其文學上的成就是繞不開的前言。《狂人日記》《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念劉和珍君》《孔乙己》以及《故鄉》中在皎潔月光下高舉叉子的閏土都是讀書時難以遺忘的記憶。「『竊書不能算偷……竊書!
  • 魯迅《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此人說出真相
    對於許多讀過魯迅作品的人們來說,《三味書屋》是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名篇之一了。這是少年時期的魯迅,主要的求學場所,在這裡他收穫了知識,也領悟了生活中的種種樂趣,當然那位正直、嚴肅的壽鏡吾先生,也是魯迅年少記憶中所難以忘記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