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要有中國味道

2020-12-13 光明網新聞中心

  【詠嘆之間的永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

  當下舞臺上湧現大量洋腔洋調的中國歌劇,難以贏得觀眾——

民族歌劇要有中國味道

光明日報記者 韓業庭

  歌劇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個國家舞臺藝術創作和表演總體水平的重要標誌。歷史上,我國藝術家依託民族文化,並借鑑西方歌劇的經驗,開啟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徵程,創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江姐》《黨的女兒》等一大批經典民族歌劇作品。

  然而,當下舞臺上湧現的大量中國歌劇都是義大利式的,儘管舞美奢華,但通篇洋腔洋調,觀眾期待享用的是文藝上的「中國大餐」,但吃起來卻像是「撒上中國佐料的西餐」,這樣的歌劇作品註定立不起來也傳不下去。為實現中國民族歌劇的再次振興,近日文化部主持召開了中國民族歌劇創作座談會,同時啟動了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

歌劇《洪湖赤衛隊》劇照 楚林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從民族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

  1962年,28歲的羊鳴與戰友閻肅、姜春陽、金砂等投身於歌劇《江姐》的創作,成就了一部我國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如今飾演江姐的演員歷經了五代,羊鳴也已是83歲高齡。談起《江姐》的創作「秘訣」,羊鳴覺得非「民族化」「群眾化」莫屬。在音樂創作上,為突出民族化、群眾化的藝術風格,羊鳴等主創人員兩下四川,又去上海、浙江,學習了川劇、婺劇、越劇、滬劇和說唱音樂四川揚琴及清音等,前後歷時近一年。「正是由於南北嫁接、兼容並包,從南、北方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吸取精華和養料,才創作出了動聽、感人、豐富多彩、耐人尋味、性格鮮明的歌劇音樂來。」羊鳴記得,當時根據不斷吸收的新東西,曾反覆加工甚至全部改寫,僅《紅梅贊》一曲就八易其稿。

  從民族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是民族歌劇經典之作的成功之道。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副院長黃奇石說,《洪湖赤衛隊》《紅珊瑚》等優秀作品都無一例外地是學習戲曲並進行再創造的結果,「洪湖」更多釆用的是漢劇的素材,「紅珊瑚」更多釆用的是河南、安徽與沿海一帶的戲曲與民歌素材。正因為借鑑了戲曲,這些經典歌劇音樂清新動聽,民族風味很濃,半個多世紀後,仍然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歌劇《小二黑結婚》劇照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也有人不贊成歌劇向戲曲學習,擔心這會導致歌劇向戲曲靠攏,甚至變成了戲曲,認為「歌劇走向戲曲是死胡同」。在黃奇石看來,這種擔心,實際上與「吃了牛羊肉會變成牛羊」的想法是類似的。他解釋說,歌劇學習戲曲,不是學其「一桌兩凳」的簡單布置,而是學習戲曲的精粹:寫意、簡潔、空靈,把焦點儘可能地集中在人物的表現上。景為人而設,情因景而生。用一位戲劇前輩塞克的話說:舞臺上的一樹一石乃至每一樣東西,都應該是有生命的,都應該是會說話的。「我們要的是中國的作風、中國的氣派,是像戲曲那樣具有民族的特色、東方的韻味。」

  打破非此即彼的界限

  如何運用中國音樂素材,一直是中國民族歌劇面臨的大問題。一方面,民族聲樂為民族歌劇提供了素材和營養;另一方面,民族聲樂的發展也制約著民族歌劇的發展。現在一些歌劇演員,音域問題不說,轉幾個調就糊塗了,再來點複雜的音程就找不著音,張不開嘴了,更欠缺和樂隊絲絲入扣的合作能力。

  「歌劇詠嘆調的演唱是高端的聲音藝術,講究聲音張力、吐字技巧、風格體現等。只有每一個聲音的行腔雕琢融合中國戲曲的表現手法,融匯消化戲曲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表現手段,才能形成新的中國民族歌劇自己的唱法體系。」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說,以《白毛女》為例,作曲家沒有照搬河北民歌《小白菜》曲調,而是進行了深度的二度創作,並把人物特徵、劇情融入音樂中,這才使得民間小調《小白菜》成了「喜兒」唱腔的主基調並風靡全國。

  著名詞作家、一級編劇王曉嶺認為,民族歌劇創作應該打破歌劇和音樂劇的界限,歌劇創作應積極借鑑音樂劇的當代表現方式;同時應打破歌劇和地方戲的界限,不僅學習戲曲的唱腔,更要從根本上學習戲曲紮根沃土、貼近百姓的作風。

歌劇《白毛女》劇照 吳煌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老一代歌劇藝術工作者都面臨著中國民族歌劇是更多向戲曲學習,還是向西洋歌劇學習的問題。今天,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中國民族歌劇界。解放軍藝術學院原政委喬佩娟說,早在1962年籌備「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的先期小型座談會上,就已經有專家明確提出不要「非消滅了甲種,乙種才能站住」,二者「不應不共戴天,應該可以共戴一天」。我們不論是學習傳統還是西洋,主要是學習它們反映生活的內在規律,選擇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要使中國歌劇音樂更豐富,讓老百姓更喜歡」。

  發展民族歌劇要注重當代審美

  在總政歌劇團原團長黃定山看來,今天的歌劇不但要好聽,而且要好看,民族歌劇的發展要具有當代意識和當代審美。

  如何創作出讓當今觀眾接受和喜愛的民族歌劇?中國歌劇舞劇院在《小二黑結婚》的復排中進行了積極探索。作為該劇導演的黃定山介紹,復排的《小二黑結婚》採用了大型民族管弦樂伴奏,以現代音樂理念重新編排、配器,既保留原汁原味的音樂風格,又融入了當代音樂元素。舞臺美術方面以再現式寫實景觀與影像技術相結合,以寫實藝術的厚重質感與動態影像渲染相融合,以再現生活幻覺的寫實空間與導演現實主義的舞臺處理原則相配合,從而實現了民族歌劇的特質與當代審美融合的舞臺呈現。

  創新是藝術的本質要求,是對傳統局限的突破和超越,但創新不是否定傳統,而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發展,同時創新也不是藝術家的自娛自樂、自我欣賞。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在中國民族歌劇創作座談會上指出,目前民族歌劇創作存在著創作者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裡的現象,從題材、內容到手法,全是自己偏好的那一套,是「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自己津津樂道,老百姓卻不喜歡,不愛聽。清代畫家石濤曾說過,筆墨當隨時代。「民族歌劇的創新也要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反映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無論是編劇、作曲,還是導演、表演、舞美等,都要推動傳統與當代相契合、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相輝映,讓作品更加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雒樹剛說。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5日 05版)

[責任編輯:石佳]

相關焦點

  • 中國民族歌劇要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時代心聲
    因此,要把歌劇藝術作為國家文化藝術創作的一個戰略重點來對待,要有自信心拿出我們的民族歌劇作品。  中國歌劇現在的創作主要分學院式、西洋式和殿堂式三種。但歌劇其實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相對學院來說是民間的,相對西洋來說是中國的,相對殿堂來說是大眾的樣式。
  • 中國民族歌劇要向戲曲學習借鑑的幾個問題
    近年,中國民族歌劇的創演,可以說是風雲湧動,生機勃勃。好作品和較好作品出現不少,更有一大批頗具特色和前景同時又有相當提升空間的作品,正在磨礪修改的道路上鼓勇前行。當此之際,對民族歌劇的許多理論與技術問題進行探索研討,達成共識並付諸實踐,就非常有必要。
  •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音樂
    原標題: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音樂   何為中國民族歌劇?我以為,就是用中國民族唱法演唱的,將中國的戲曲和民間音調融匯、升華、發展出的審美樣式,這是一種用母語歌唱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舞臺藝術樣式。   何為中國民族唱法?我以為,就是從民間唱法到民間唱法糅合戲曲唱法,再發展到結合了科學發聲之後的一種唱法。
  • 民族歌劇的當代性與多樣性探微
    【發展民族歌劇筆談⑥】     最近,我正在導演中國歌劇舞劇院2016版的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再有一個多月就要在首都舞臺亮相了。作為該劇導演,我以誠摯的創作之心向這部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致敬!
  • .| 跟隨歌唱家雷佳走進歌劇《運河謠》,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作品音樂形式豐富、以民族唱法為載體,從戲曲、民歌等中國文化精華中汲取營養,呈現出民族歌劇特有的藝術魅力。本期藝術微課堂我們邀請到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雷佳老師,以歌劇《運河謠》為例,帶領大家揭開中國民族歌劇的面紗,不僅可以了解到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中國民族歌劇有哪些藝術特色,還能賞析到很多朗朗上口的精彩唱段。
  • 《沂蒙山》為何成為現象級中國民族歌劇?
    「我們要做一部中國民族歌劇,力求讓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受感染,把沂蒙精神透亮地展示出來,這是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的職責和使命。」民族歌劇要搭建起屬於自己的「生態」在籌劃這部民族歌劇之前,張桂林思考了半年多。「寫一部史詩性的抗日題材,寫大山裡一個農村少女變成偉大母親的故事,嚴肅又厚重。
  • 民族歌劇作品音樂會《中國歌劇之夜》將於明晚在金城首演
    中國甘肅網10月18日訊(本網記者 張珊珊)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春綠隴原」文藝展演——經典民族歌劇作品音樂會《中國歌劇之夜》將於19日晚20:00在甘肅黃河劇院精彩亮相。屆時,中國甘肅網將全程網絡直播。
  • 福建兩劇目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
    福建省文化廳供圖中新網福州5月30日電 (記者 劉可耕 林春茵)記者30日從福建省文化廳獲悉,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滾動扶持和重點扶持劇目,全國共有8部劇目入選。其中,福建有民族歌劇《松毛嶺之戀》《平凡的世界》,分別入選滾動扶持和重點扶持劇目,入選數位列全國第一。
  • 中國民族歌劇如何再出發?業界專家:立足經典 守本創新
    近年來,為促進歌劇藝術特別是民族歌劇藝術的繁榮發展,文化和旅遊部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比如從2011年開始舉辦中國歌劇節,每三年一屆;2015年,在歌劇《白毛女》首演70周年之際,復排歌劇《白毛女》在10個城市巡演19場並召開座談會;2017年開始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對重點劇目進行扶持指導,當年就收到報送的2015年至2019年已創排或計劃創排的歌劇作品
  • 青年歌劇演員劉洺君出演民族歌劇《英·雄》 為英烈高唱英雄讚歌
    英雄是引領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燈塔。5月19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和株洲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排演的民族歌劇《英·雄》在上海保利劇院上演,贏得觀眾點讚。 演出現場,感人的革命故事、優美的音樂唱腔、精湛的舞美效果,讓現場觀眾驚嘆不已,掌聲不斷。
  • 民族歌劇《塵埃落定》 一曲動人心弦的高原戀歌
    藝術創新  立體化運用藏族元素,真實再現康巴藏區景象  小說是文字的藝術,歌劇是音樂的藝術。如何給文字插上音樂的翅膀,是歌劇《塵埃落定》創排的關鍵所在。  當第一幕中藏族音樂唱詞「呀啦哩嗦」響起時,《塵埃落定》所呈現的藏族味道撲面而來。
  • 藝起前行|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以小見大闡釋「人民至上」
    他在介紹這部劇的音樂創作時也坦言了難度,既要兼顧民歌和歌劇的不同特點,也要解決和傳統和現代的問題:「所以我們想這部歌劇可能要稍微雜一點,有民族歌劇的特點,也有音樂劇的特點,也有山歌劇的特點,也有傳統大歌劇的特點。」
  • 中國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精彩首秀
    新華社新加坡1月26日電通訊:中國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精彩首秀  新華社記者王麗麗  作為今年新加坡「春城洋溢華夏情暨歡樂春節」活動的第一場演出,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25日晚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上演。開場第一幕就以強烈的戲劇衝突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雷佳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中國民族歌劇誕生於20世紀初,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特點。它的題材多取材於兼具民族特色和中國氣韻的本土故事,音樂大量採用我國民間曲調和傳統音樂進行創作,以獨特的方式將民族文化特色展示出來。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是國家大劇院製作的首部原創中國民族歌劇,於2012年首演。
  • 原創歌劇《莫高窟》首次採用民族管弦樂伴奏
    歌劇《莫高窟》主創介紹劇目情況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4月18日電(記者 應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中國廣播藝術團重點打造的中國民族交響樂歌劇《莫高窟》將於5月4日、5日在天橋劇院首演,這是中國歌劇史上首次採用民族管弦樂伴奏,並將義大利歌劇唱法和中國民族唱法結合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
  • 通訊:中國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精彩首秀
    新華社新加坡1月26日電 通訊:中國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在獅城精彩首秀新華社記者王麗麗作為今年新加坡「春城洋溢華夏情暨歡樂春節」活動的第一場演出,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創的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25日晚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上演
  • 民族歌劇《二泉》演繹時代命運悲歡
    圖為歌劇《二泉》演出場景。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吳 俊攝圖為歌劇《二泉》演出場景。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吳 俊攝本報訊 11日晚,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出演的民族歌劇《二泉》作為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劇目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
  • 保利雲劇院|戲劇:大型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在線觀演!
    小說是文字的藝術,歌劇是音樂的藝術。如何給文字插上音樂的翅膀,是歌劇《塵埃落定》創排的關鍵所在。當第一幕中藏族音樂唱詞「呀啦哩嗦」響起時,《塵埃落定》所呈現的藏族味道撲面而來。「真正的有突破的歌劇音樂」2019年初,《塵埃落定》在福州海峽文藝中心,完成「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周」首秀。在隨後的專家研討會上,87歲的歌劇表演藝術家喬佩娟也發出了類似的感慨,她說:「昨天欣賞了《塵埃落定》後真的非常激動,我的耳朵很久都沒有聽到這樣的歌劇音樂了。」
  • 聚焦中國民族歌劇具有「東方情懷」的英雄史詩
    ——評歌劇《鑑真東渡》  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演藝集團創作演出的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第三屆中國歌劇節上一亮相,便深深地震撼了在場觀眾。它不僅帶來了別致新穎的藝術品相,讓觀眾感受到了濃濃的「東方情懷」,也塑造了具有中國哲學色彩的英雄形象。
  • 民族歌劇《三把鎖》在山西衛視播出
    民族歌劇《三把鎖》近日,民族歌劇《三把鎖》在山西衛視播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濃厚氛圍,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的大力支持下,在山西演藝集團的精心指導、組織策劃下,山西省歌舞劇院以「中國夢」為引領,聚焦「脫貧攻堅」時代主題,創排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優秀藝術作品——民族歌劇《三把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