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二泉》演繹時代命運悲歡

2021-01-12 中國江蘇網

圖為歌劇《二泉》演出場景。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吳 俊攝

圖為歌劇《二泉》演出場景。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吳 俊攝

本報訊 11日晚,由無錫市歌舞劇院出演的民族歌劇《二泉》作為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劇目登上江蘇大劇院的舞臺。該劇取材於無錫民間藝術家「瞎子阿炳」華彥鈞的故事,用民族歌劇的形式展現了阿炳於苦難中力求超脫、在黑暗中嚮往光明的動人一生。

2017年,該劇曾作為江蘇省唯一劇目入選「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名單,從創作初始到現在七次易稿。它以極大的藝術魅力完美呈現了藝術家對人世和生命的透徹洞察,令在場觀眾震撼不已。

新創歌劇名為《二泉》,意在致敬被譽為「中國的《命運交響曲》」的經典曲目《二泉映月》。題材決定了歌劇《二泉》「用音樂來塑造音樂」的特色,兩小時的演出是對演員演唱功底的嚴格考驗。《二泉》阿炳的扮演者是著名歌唱家王宏偉,他在劇中用20個唱段傾情演繹年輕阿炳到老年阿炳的一生,每個唱段都濃墨重彩地刻畫出阿炳在人生不同時期豐富複雜的個性。新生代實力派青年女高音龔爽將西洋唱法中的高音與民族唱法相結合來表達阿炳妻子彩娣和阿炳之間感人至深的夫妻情,清麗的唱腔展現出強烈的藝術魅力,贏得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二泉》還將越劇、江南小調、無錫地方民歌、蘇州評彈中富有江蘇文化特色的音樂元素融入創作,使在場觀眾對民族形象、民族藝術產生了更直接的精神共鳴。 (吳雨陽)

相關焦點

  • 民族歌劇《二泉》演繹傳奇阿炳,最接近他的真實生活經歷
    5月22日和23日,作為2019年國家大劇院歌劇節和「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7周年」優秀節目展演的參演作品,由江蘇省文化廳、無錫市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王宏偉、龔爽、張海慶等歌唱家領銜的民族歌劇《二泉》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 .| 對話策展人、探班民族歌劇《二泉》、文藝新時代南京論壇
    作為2018年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文化部「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2016年江蘇省文化廳重點投入劇目,《二泉》在創排之際,對主人公阿炳的定位就十分清晰:阿炳是無錫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站在這樣的文化制高點上,《二泉》選擇了民族歌劇這一形式,力求把無錫元素、中國故事和國際語言融為一爐。  文藝作品要塑造人,塑造不同於其他人的「這一個」人。
  • 中國民族歌劇要向戲曲學習借鑑的幾個問題
    其中,民族歌劇向戲曲學習借鑑,是一個又老又新的重要話題。從《白毛女》時代起,中國的新歌劇工作者們,就對此有明確認識並予以踐行,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今天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此課題面臨複雜化及與時俱進的要求,是今天中國的歌劇人急需進一步研究的事情。中國戲曲千百年來形成的美學認識、藝術技巧與舞臺傳統,有著極高的水平和完整體系,在全世界獨樹一幟,是其他一切中國舞臺劇的師長。
  • 中國民族歌劇要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時代心聲
    作為中國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與裡程碑,民族歌劇《白毛女》歷經70載始終魅力不減,自去年復排以來,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均掀起觀看熱潮。昨天,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廣局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藝術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歌劇的現狀與發展」座談會在滬舉行。專家學者與歌劇表演藝術家們聚集一堂,以《白毛女》為案例,梳理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聚焦中國歌劇的未來發展。
  • 莫華倫演繹《紫藤花》 稱盼多唱民族歌劇
    11月1日,中國歌劇舞劇院舉辦發布會,宣布復排上世紀80年代的經典歌劇《傷逝》,導演陳蔚,主演莫華倫、王瑩等到場。莫華倫表示希望能演唱更多的民族歌劇。  民族抒情歌劇《傷逝》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施光南作曲,中國歌劇舞劇院於1981年組織殷秀梅、程志、關牧村等創作並首演。此次復排,導演陳蔚表示,原則是經典再現、致敬大師。
  • 民族歌劇要有中國味道
    歷史上,我國藝術家依託民族文化,並借鑑西方歌劇的經驗,開啟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徵程,創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江姐》《黨的女兒》等一大批經典民族歌劇作品。  然而,當下舞臺上湧現的大量中國歌劇都是義大利式的,儘管舞美奢華,但通篇洋腔洋調,觀眾期待享用的是文藝上的「中國大餐」,但吃起來卻像是「撒上中國佐料的西餐」,這樣的歌劇作品註定立不起來也傳不下去。
  • 京腔二胡皆入戲 中國歌劇新作異彩紛呈
    今年亮相藝術節舞臺的這幾部歌劇作品,集結了中國歌劇藝術創作的最新成就和深切思考:作曲家郝維亞創作的《畫皮》取材於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在西洋歌劇中大膽運用民族室內樂,並結合了中國戲曲和美聲唱法;上海歌劇院的 《晨鐘》從紅色文化和海派文化中獲取靈感,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 《運之河》 《二泉》則從豐饒的江南文化土壤中提取基因,運用了大量中國民間音樂元素。
  • 關於華彥鈞及其《二泉》——寫在華彥鈞去世70周年之際
    》的認識,誤以為華彥鈞的個人命運遭遇是個人所為,與當時的社會無關,甚至認為《二泉》就是對他悲慘命運、晦暗人生的真實寫照的一首曲子,他的許多曲子都沒有出處,是「無中生有」,不可抬得太高。華彥鈞通過自己的音樂作品,以其個人感悟,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社會底層受壓迫人民不願被奴役而任人宰割的堅強鬥志以及中國人民要推翻壓在頭頂上的三座大山、要求民族解放與渴望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在充分表達道家蘊意中追求和平思想的同時,更與充滿智慧善良而堅貞不屈、正直而被壓彎了腰的廣大勞動人民一道,展現出儒家入世的大無畏反叛精神,發出了「願五洲四海烽煙收,家家笙歌奏」這一時代最強音。
  • .| 跟隨歌唱家雷佳走進歌劇《運河謠》,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運河謠》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是國家大劇院製作的首部原創中國民族歌劇,於2012年首演。故事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通過劇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際遇,謳歌人間大愛。作品音樂形式豐富、以民族唱法為載體,從戲曲、民歌等中國文化精華中汲取營養,呈現出民族歌劇特有的藝術魅力。本期藝術微課堂我們邀請到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雷佳老師,以歌劇《運河謠》為例,帶領大家揭開中國民族歌劇的面紗,不僅可以了解到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中國民族歌劇有哪些藝術特色,還能賞析到很多朗朗上口的精彩唱段。
  • 民族歌劇《沂蒙山》蘭陵專場唱響臨沂大劇院
    9月1日晚,為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民族歌劇《沂蒙山》(臨沂版)蘭陵專場在臨沂大劇院上演,我縣組織600多名機關黨員幹部觀看。市委副書記、縣委書記任剛,縣委副書記、縣長孫偉等縣各大班子領導觀看演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沂蒙山》就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應運而生。民族歌劇《沂蒙山》(臨沂版)由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市文化館、臨沂藝術學校、臨沂紅色沂蒙文化演藝有限公司演出。
  • 今日演出|民族歌劇《沂蒙山》音樂會版重裝亮相山東省會大劇院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沂蒙精神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要求,創新打造新時代文藝精品,推動新時代山東強省建設,在省文旅廳和省委宣傳部的關心和支持下,山東歌舞劇院歷時兩年,精心策劃,廣邀多位全國知名藝術家加盟,成功創作演出了革命歷史題材原創民族歌劇《沂蒙山》。
  • 民族歌劇的當代性與多樣性探微
    【發展民族歌劇筆談⑥】     最近,我正在導演中國歌劇舞劇院2016版的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再有一個多月就要在首都舞臺亮相了。作為該劇導演,我以誠摯的創作之心向這部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致敬!
  • 民族歌劇《同心結》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民族歌劇《同心結》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2020-10-27 0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民族歌劇《塵埃落定》 一曲動人心弦的高原戀歌
    人物重構  通過典型化塑造人物性格,增強歌劇藝術表現力  「要在兩小時左右的時長中,把原著超過30萬字的劇情充分演繹出來,我們對於小說原著中的事件、人物進行了重組,生發了一個接近原著的『全新』故事。」重慶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介紹。  「在故事情節的處理上,矛盾的集中突出和較強的戲劇爆發力是該劇的一大亮點。」
  • 藝起前行|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以小見大闡釋「人民至上」
    同時,不同的角色採用不同的唱法,在演繹過程中把通俗的唱法和美聲相結合,既體現出了當地的民族特色,又有歌劇藝術化的張力。」而劇中那些樸實又接地氣的場次也贏得了讚賞。唱詞設計宋小明說:「我們劇組的音樂文學環節就是要講人話、講真話、講新時代的好話,讓《扶貧路上》的好聲音飛進人民群眾的心裡。」
  • 陳小朵攜《林徽因》回湘 演繹「既好聽又好看」現代歌劇
    盧文偉 攝中新網長沙4月14日電 (盧文偉)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創作出品的民族歌劇《林徽因》13日至14日在長沙上演,湘籍藝術家陳小朵領銜飾演林徽因,回湘演繹「既好聽又好看」現代歌劇。《林徽因》再塑的一眾知識分子群像。
  • 保利雲劇院|戲劇:大型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在線觀演!
    「要在兩小時左右的時長中,把原著超過30萬字的劇情充分演繹出來,我們對於小說原著中的事件、人物進行了重組,生發了一個接近原著的『全新』故事。」重慶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介紹。「在故事情節的處理上,矛盾的集中突出和較強的戲劇爆發力是該劇的一大亮點。」
  • 民族歌劇《三把鎖》在山西衛視播出
    民族歌劇《三把鎖》近日,民族歌劇《三把鎖》在山西衛視播出。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濃厚氛圍,在山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的大力支持下,在山西演藝集團的精心指導、組織策劃下,山西省歌舞劇院以「中國夢」為引領,聚焦「脫貧攻堅」時代主題,創排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優秀藝術作品——民族歌劇《三把鎖》。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雷佳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中國民族歌劇誕生於20世紀初,發展至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藝術特點。它的題材多取材於兼具民族特色和中國氣韻的本土故事,音樂大量採用我國民間曲調和傳統音樂進行創作,以獨特的方式將民族文化特色展示出來。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是國家大劇院製作的首部原創中國民族歌劇,於2012年首演。
  • 民族歌劇《沂蒙山》:讓紅色經典在新時代熠熠生輝丨閃電評論
    山東在抗日戰爭期間湧現了無數的英雄烈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祖國奮鬥的民族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依舊閃閃發光。軍民水乳交融,榮辱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省推出的紅色經典——民族歌劇《沂蒙山》生動再現了抗日戰爭期間,沂蒙人民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的感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