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塵埃落定》 一曲動人心弦的高原戀歌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劇照。

  二少爺與桑吉卓瑪共唱「情話」。

  麥琪土司視察北境。

  麥琪家河邊集市藏民在自由買賣。

  5月7日晚,重慶市歌劇院藝術廳內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由該院創作的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小劇場版在這裡上演。

  根據阿來獲茅盾文學獎同名作品改編的《塵埃落定》,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講述一個藏族土司家庭的沒落故事,折射出舊社會的必然衰亡。目前,該劇各類版本已在市內外演出近40場。

  人物重構

  通過典型化塑造人物性格,增強歌劇藝術表現力

  「要在兩小時左右的時長中,把原著超過30萬字的劇情充分演繹出來,我們對於小說原著中的事件、人物進行了重組,生發了一個接近原著的『全新』故事。」重慶市歌劇院院長劉光宇介紹。

  「在故事情節的處理上,矛盾的集中突出和較強的戲劇爆發力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劉光宇說,該劇更多地從社會視角去塑造人物,為歌劇抒情拓寬了空間,使形象更具感召力。

  序曲響起,大幕拉開。一個偷麥琪土司家罌粟種子的外族人被逮,拉下去砍了頭。山上,麥琪土司家的傻子二少爺與侍女卓瑪談情說愛,歌聲委婉動人。二少爺的一群夥伴在一旁打趣逗樂,母親出場,怒斥卓瑪與二少爺嬉戲玩耍……

  2018年12月6日晚,重慶日報記者在《塵埃落定》首演的施光南大劇院看到,與小說中充滿神秘與超現實色彩的二少爺不同,編劇馮柏銘和馮必烈父子對二少爺重新進行了定位,使其變身為一個有著「煙火氣」的主人公——純真善良、對愛情忠貞、對事物有判斷的富家子弟。

  對於其他人物的設定,編劇也有很多新設計。

  劇中除二少爺外,麥琪土司、大少爺、土司太太、桑吉卓瑪、索朗澤朗、銀匠曲扎、行刑者小爾依、塔娜等一班人物,都被塑造得鮮活而又真實,均帶有明顯的性格特徵。

  「小說《塵埃落定》通過語言文字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和深邃的思考。而歌劇則在尊重、理解原著的基礎上,通過舞臺形象的塑造,用戲劇性的衝突去發人深思。」一位觀眾在看完首場演出後,意猶未盡地告訴記者,最後一幕,劇中的人物接連死去,然而每一個人物的死,都給觀眾帶來了一次精神上的衝擊和意外的驚詫。「劇中的矛盾衝突安排得十分緊湊,讓該劇高潮迭起,具有很強的戲劇爆發力。」

  藝術創新

  立體化運用藏族元素,真實再現康巴藏區景象

  小說是文字的藝術,歌劇是音樂的藝術。如何給文字插上音樂的翅膀,是歌劇《塵埃落定》創排的關鍵所在。

  當第一幕中藏族音樂唱詞「呀啦哩嗦」響起時,《塵埃落定》所呈現的藏族味道撲面而來。

  在該劇中,作曲家孟衛東以民族音樂為主線,運用獨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在配器等作曲手段中,融入西方作曲特點,使其豐滿而厚重。

  「如痴、如醉、如夢、如幻,如歌、如吟、如詩、如畫,蝶兒搖曳了花香,搖曳了花香,是誰在把誰,把誰牽掛……」作曲家選擇帶有鮮明藏民族風格的帶清角的五聲調式,將這段名為「情話」的二重唱寫得纏綿、純潔。

  劇中,二少爺、桑吉卓瑪、麥琪土司、大少爺等人物的音樂形象都很鮮明,尤其是二少爺,他的音樂與他的秉性、脾氣十分相投,隨著其思想的變化而變化,起先是略帶幼稚和純真的「傻乎乎」的音樂,然後是富有人性感且帶有「暖男」特色的音樂,最後是思想成熟後,堅信革命勝利的音樂。

  「歌劇《塵埃落定》不僅在故事情節、音樂上進行了別出心裁的設計,在舞臺、燈光、布景、道具等方面也進行了創新。」劉光宇介紹,《塵埃落定》的舞臺呈現是和諧的,這樣的和諧並非全是共性中的整齊,而是在反差中找到更高的平衡。

  暗淡的灰是《塵埃落定》舞臺的主色調,整個舞臺看上去神秘、厚重又豐富多彩。接受《塵埃落定》的委託後,舞臺設計丁丁多次深入藏區採風。「舞臺上這座官寨的原型,就是有名的馬爾康卓克基官寨。」丁丁說,通過這樣的安排反映藏區生活,同時也傳遞出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隱喻。

  該劇還很好地運用了藏族舞蹈元素,但並沒有啟用專業舞蹈演員,而是由合唱隊員兼任,達到視聽的完美結合。

  《塵埃落定》不僅在歌、舞、樂上達成了統一和諧,同時還運用了多媒體的虛實結合。劇中「復仇者」的三次出場都是一襲黑色披風,與之相配設計了「火」的場面。火是以黃色與紅色為主色的,舞臺上黃色、紅色與黑色的強烈對比極具視覺衝擊力,導演以這樣的方式渲染了緊張、強烈的復仇氣氛,強有力地推動了戲劇節奏。

  「演少數民族題材的歌劇,我是第一次。從十六七歲開始演起,這個角色表面上傻傻的,實際上非常睿智,對我個人而言,非常具有挑戰性。」在劇中飾演二少爺的歌唱家王宏偉說,2018年,接到這部劇的邀請飾演二少爺,他用很短的時間看完劇本後馬上答應出演這個角色,並立刻找來小說《塵埃落定》來讀。

  王宏偉說,他還專程去了四川阿壩,在那裡看到當年土司留下來的建築以及帳篷、酒具等日用品。通過實地考察,王宏偉對舞臺上塑造二少爺的形象有了更多細節化的表達。

  多元傳播

  創作出讓大家唱得出、看得懂的民族歌劇

  歌劇《塵埃落定》於2015年開始啟動相關準備工作,於2018年12月底在重慶施光南大劇院正式首演。迄今,該劇各類版本已在市內外演出近40場。

  2019年3月,《塵埃落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兩場。該劇首次在京演出,便受到北京市民熱烈歡迎。演出還未開始,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檢票口處就已經排起了長隊。

  「北京展演時,我們對部分唱段作了調整,如在二少爺與卓瑪的唱段中,愛情戲份的增加使得情感表達更為強烈。」導演廖向紅表示,創作過程中,為了把該作品進一步打造成為新時代的精品劇目,重慶市歌劇院邀請全國各地專家針對《塵埃落定》集中開展研討會近20場,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見。「北京展演是該劇的第三輪演出,後續還將繼續演出,同時不斷打磨、改進。」廖向紅說。

  「主題歌『情話』早已深入人心,每一場演出,觀眾都哼唱著主題音調離開劇場。」劉光宇說,自首演以來,每場演出結束,都會有觀眾詢問「情話」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下載收聽。為此,重慶市歌劇院專門打造了MV版《情話》,讓觀眾再次回味充滿藏族風情的畫面與歌唱。

  同時,重慶市歌劇院還打造出了小劇場版《塵埃落定》。「原版舞臺設計較為複雜,不易布置,小劇場版在舞臺設計上主要以多媒體為主,省去了原版的官寨等重量型道具;在時長安排上,小劇場版以主要人物的主要矛盾衝突為主,將劇情作適當壓縮,讓觀眾快速了解劇情,感受戲劇衝突。」劉光宇介紹,接下來,重慶市歌劇院將帶著小劇場版《塵埃落定》走進我市各大高校,展現民族歌劇魅力。

  專家讚譽《塵埃落定》

  自2018年12月在重慶首演以來,原創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先後赴福州、北京參加「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周」「2019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在每場演出結束後的專家研討會上,該劇都得到了專家的廣泛讚譽。

  實現了由小說文本向歌劇文本的成功轉化

  中國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觀看完演出後,特地撰文《情歌一曲動京華》表達對歌劇《塵埃落定》的肯定和祝福。

  他在文章中寫道:「歌劇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敘事功能較弱的藝術形式,須知小說家足足用了逾30萬字講述康巴土司由盛至衰的歷史,而留給歌劇『講故事』的時間卻不過2小時。不曾想,這群藝術家硬是用一曲曲動人心弦的高原戀歌向你我發問——在歷史面前,塵俗的一切都只不過是一介微塵?」

  仲呈祥認為,歌劇《塵埃落定》實現了由小說文本向歌劇文本的成功轉化,也實現了由原著(小說)思想性、批判性向舞臺(歌劇)戲劇性、歌唱性的完美過渡,這種把小說的文學思維轉化為歌劇視聽思維的藝術處理可稱得上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再創造。

  仲呈祥在文章中,對劇情設置、舞臺設計、音樂塑造等方面均予以讚揚。

  他認為歌劇《塵埃落定》中藏地音樂元素靈活而審慎的運用,為全劇帶來了鮮明的民族色彩。獨唱、對唱、重唱、合唱等多種演唱方式的交替使用讓全劇音樂顯得豐滿而立體,使該劇具備了一部優秀民族歌劇所應當具備的豐富性和規範性。

  「二少爺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了人性的複雜性。」仲呈祥說,以往一些藝術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難免單一,而《塵埃落定》對二少爺這一「傻子」形象進行了多方麵塑造,對新時代的藝術創作具有寶貴的借鑑意義。

  「真正的有突破的歌劇音樂」

  2019年初,《塵埃落定》在福州海峽文藝中心,完成「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周」首秀。在隨後的專家研討會上,87歲的歌劇表演藝術家喬佩娟也發出了類似的感慨,她說:「昨天欣賞了《塵埃落定》後真的非常激動,我的耳朵很久都沒有聽到這樣的歌劇音樂了。」喬佩娟說,作曲孟衛東寫出了「真正的有突破的歌劇音樂」,能夠根據演員的特點讓音樂既符合人物性格又保持風格,還能在聲樂技巧上有變化,「我不僅佩服,我還很感動。」

  「用美聲的技巧來演唱民族的東西,還能精準把握整體風格,非常難得,有這樣一支隊伍很不錯。」喬佩娟說,與某些作品中演員「不動心、不動情,聲音色彩非常單調」的表演相比,《塵埃落定》的主演們在感情表現、聲音色彩等方面可謂出色。

  重慶籍作曲家郭文景看完《塵埃落定》後表示:「歌劇《塵埃落定》旋律優美,音樂非常棒,很好地完成了人物刻畫、心理描寫和戲劇表現的功能,是真正的歌劇音樂。」

  「它符合我認為的經典大歌劇的特徵」

  戲劇家徐曉鍾在《塵埃落定》在北京演出結束後的專家研討會上,激動地說:「非常振奮!這部歌劇書寫民族解放,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深刻性。這樣的歌劇是非常珍貴的,有文藝修養,有藝術視覺。」

  他認為,在整場演出中,導演既重視音樂和歌唱,又非常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兩者結合、呈現得比較完美。

  徐曉鐘錶示,演出中,重慶市歌劇院的演員們給他帶來非常大的驚喜,如扮演麥琪土司的劉廣、扮演土司太太的李思琦、扮演大少爺的戴佳志等演員,都表現出了超高的唱功和成熟的舞臺表現力;整場演出,導演對於群眾場面的處理上非常恢弘,氣勢磅礴,令他印象深刻。

  「這部歌劇的光芒是遮掩不住的,它符合我認為的經典大歌劇的特徵。」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孟冰認為,《塵埃落定》非常好地回答了劇作家在歌劇創作上有過的爭論和困惑,詮釋了戲劇理論中一些帶有方向性、原則性的問題。「歌劇《塵埃落定》的創作跟民族、跟祖國的命運相通,有對人類最基本、最根本問題的回答和追溯。」

  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稱讚《塵埃落定》是一部具有整體藝術美的歌劇。他認為,這部戲作為劇作家為音樂寫戲、作曲家為戲寫音樂,提供了一個範本。(記者 王麗)

  本版圖片均由重慶市歌劇院提供

來源: 重慶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保利雲劇院|戲劇:大型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在線觀演!
    專家讚譽《塵埃落定》自2018年12月在重慶首演以來,原創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先後赴福州、北京參加「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周」「2019年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在每場演出結束後的專家研討會上,該劇都得到了專家的廣泛讚譽。
  • 本土歌劇《塵埃落定》感動首演
    ­  凝重肅穆的舞臺,赫然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土司官寨,寨樓上白幡迎風招展,音樂響起,畫卷展開……­  昨晚七點半,改編自作家阿來茅盾文學獎同名巨作、重慶市歌劇院重磅打造的歌劇《塵埃落定》迎來全國首演。
  • 歌劇《塵埃落定》將文學思想力度呈現在舞臺上
    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問世以來廣受好評。二十多年過去了,人們對這部作品的熱情不減,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都以它為藍本不斷再創造。重慶歌劇院即以此創排了歌劇《塵埃落定》。而歌劇是強調戲劇性和抒情性的藝術形式,它的故事推進比實際生活更加激烈、更加緊湊。由小說改編的歌劇作品,劇本需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高度概括和凝練,必要時通過虛構情節來加強戲劇衝突、突出主題。以歌劇的形式,對《塵埃落定》這部魔幻現實主義力作進行創編,難度不可謂不大。編劇馮柏銘和馮必烈父子創作經驗豐富,善於巧妙安排劇情。
  • 本土歌劇《塵埃落定》感動首演,魔幻現實主義詮釋人間大愛
    凝重肅穆的舞臺,赫然立著一座四層樓高的土司官寨,寨樓上白幡迎風招展,音樂響起,畫卷展開……昨晚七點半,改編自作家阿來茅盾文學獎同名巨作、重慶市歌劇院重磅打造的歌劇《塵埃落定》迎來全國首演。歌劇主題彰顯人間大愛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與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傻子看似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卻擁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度過了堪稱傳奇的一生……阿來名作《塵埃落定》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 《塵埃落定》從小說到歌劇:將文學的思想力度呈現在舞臺上
    作家阿來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問世以來廣受好評。二十多年過去了,人們對這部作品的熱情不減,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都以它為藍本不斷再創造。重慶歌劇院即以此創排了歌劇《塵埃落定》。而歌劇是強調戲劇性和抒情性的藝術形式,它的故事推進比實際生活更加激烈、更加緊湊。由小說改編的歌劇作品,劇本需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高度概括和凝練,必要時通過虛構情節來加強戲劇衝突、突出主題。以歌劇的形式,對《塵埃落定》這部魔幻現實主義力作進行創編,難度不可謂不大。編劇馮柏銘和馮必烈父子創作經驗豐富,善於巧妙安排劇情。
  • 民族歌劇要有中國味道
    歷史上,我國藝術家依託民族文化,並借鑑西方歌劇的經驗,開啟了中國民族歌劇的徵程,創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江姐》《黨的女兒》等一大批經典民族歌劇作品。  然而,當下舞臺上湧現的大量中國歌劇都是義大利式的,儘管舞美奢華,但通篇洋腔洋調,觀眾期待享用的是文藝上的「中國大餐」,但吃起來卻像是「撒上中國佐料的西餐」,這樣的歌劇作品註定立不起來也傳不下去。
  • 重慶市歌劇院蓉城獻藝 《塵埃落定》將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
    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將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8日訊(記者 戴璐嶺)記者從重慶市歌劇院獲悉,為更好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融合發展為主線,提升雙城文旅氛圍,由重慶市歌劇院、重慶交響樂團打造的優秀民族歌劇《塵埃落定》將於10月29日、30日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
  • 尋得一人,來大裂谷譜一曲冬季戀歌
    尋得一人,來大裂谷譜一曲冬季戀歌 一個人的冬季,異常的難挨 那是一種火鍋也無法填補的冷清 是時候找個人 在武陵山大裂谷中 把她擁入懷裡 與她一起譜寫一曲溫暖的冬季戀歌
  •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扶持劇目名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5日訊 文化和旅遊部今天在官網發布關於公布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和滾動扶持劇目名單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文化部辦公廳關於開展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申報工作的通知》(辦藝函〔2018〕38號),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組織「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指導委員會專家,對申報劇目進行了認真遴選,從2018年新創劇目中遴選出5部作品,作為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從2017年9部重點扶持劇目中遴選出3部作品進行滾動扶持。
  • 尋得一人,來武陵山大裂谷譜一曲冬季戀歌
    一個人的冬季,異常的難捱那是一種火鍋也無法填補的冷清是時候找個人在武陵山大裂谷中把她擁入懷裡與她一起譜寫一曲溫暖的冬季戀歌晚風撫著樹葉沙沙作響群星閃爍,燈火闌珊交相呼應這樣的山中夜景,美成了畫細細品味就像你們兩人逐漸升溫的愛情它的每一幀都讓人流連忘返枕著這樣的夜入眠做一個美美的夢遇上一個溫暖的人來冬季的武陵山大裂谷談一場溫暖的戀愛譜一首浪漫的冬季戀歌
  • 來南怡島譜一曲冬季戀歌
    高大的水杉林,白雪皚皚的石頭路,可愛的雪人,浪漫的初吻,再加上一曲《從開始到現在》……這些都是韓劇《冬季戀歌》中出現的經典場景。
  • 我國民族歌劇的藝術特點和創新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八條基本經驗在其他類型的中國歌劇中也有較為典型的體現,但將它們體現得最全面、最徹底的,當首推民族歌劇。     環顧世界歌劇史,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以及美國人等,在擺脫義大利歌劇模式、創造具有本國特色的歌劇藝術方面,做了長期努力和艱苦探索,並且各有創造和建樹。與之相比,我國民族歌劇至今依然難以望其項背。然而,就豐富和拓展歌劇音樂的戲劇性展開方式和思維以及彰顯歌劇表導演藝術的民族文化特性而言,其他國家歌劇的貢獻,未必能與我國民族歌劇相比。
  • 中國民族歌劇如何再出發?業界專家:立足經典 守本創新
    近年來,為促進歌劇藝術特別是民族歌劇藝術的繁榮發展,文化和旅遊部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比如從2011年開始舉辦中國歌劇節,每三年一屆;2015年,在歌劇《白毛女》首演70周年之際,復排歌劇《白毛女》在10個城市巡演19場並召開座談會;2017年開始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對重點劇目進行扶持指導,當年就收到報送的2015年至2019年已創排或計劃創排的歌劇作品
  • 民族歌劇的當代性與多樣性探微
    【發展民族歌劇筆談⑥】     最近,我正在導演中國歌劇舞劇院2016版的民族歌劇《小二黑結婚》,再有一個多月就要在首都舞臺亮相了。作為該劇導演,我以誠摯的創作之心向這部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致敬!
  • 輕輕地哼唱一曲冬日戀歌(原創首發)
    我唱得是,縱有世間萬物,卻不過是浮塵煙雲,塵埃落定之時,若依舊留守著這份純粹潔淨,那該多好。冬天的歌謠,輕輕地哼唱,慢慢品味,情思飛揚。仿佛漫步在皚皚白雪中,留下一串串足跡,漫步在紅梅戀雪中,足跡更加清晰,此時含情脈脈,溫暖如春!
  • 中國民族歌劇要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的時代心聲
    作為中國民族歌劇的開山之作與裡程碑,民族歌劇《白毛女》歷經70載始終魅力不減,自去年復排以來,全國巡演所到之處,均掀起觀看熱潮。昨天,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文廣局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藝術研究所承辦的「中國歌劇的現狀與發展」座談會在滬舉行。專家學者與歌劇表演藝術家們聚集一堂,以《白毛女》為案例,梳理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聚焦中國歌劇的未來發展。
  • 高原情歌《康定戀歌》MV火熱上線!
    《康定戀歌》MV將在湘西故事民宿客棧全球首映6月21日,悟空從《康定戀歌》MV攝製組獲悉, 「川藏文化、土家風情」高原情歌《康定戀歌》MV已完成後期製作。屆時,張家界市文聯、市音樂家協會、市旅遊協會旅遊客棧分會將於6月23日在武陵源區天子山鎮湘西故事民俗客棧舉行「聽康定戀歌·品湘西故事」山水組合《康定戀歌》MV全球首映式。
  • 「沂蒙精神」的深情詠嘆——民族歌劇《沂蒙山》賞評
    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作為2019年全國優秀舞臺藝術劇目暨優秀民族歌劇展演劇目此前在全國多地上演,並攬獲包括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在內的諸多大獎。一曲《等著我,親愛的人》既唱出了戀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又唱出了博大的家國情懷。由此,「民擁軍」的形象也初步顯現並不斷發展。村民福順在日軍的逼問下招供了八路軍傷員的藏身地,日軍威脅百姓不交出傷員就燒死全村人,村民們面臨著巨大的人性考驗。為保護八路軍官兵,海棠的舅舅——村長孫九龍,毅然帶領幾位村民冒充頂替,拿自己的性命換取八路軍戰士的性命。
  • 在韓國南怡島,唱一曲柔情的冬季戀歌,感知時光的流逝
    歡迎來到百家號熊大的搞笑生活,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在韓國南怡島,唱一曲柔情的冬季戀歌,感知時光的流逝。到了南怡島,不得不提情人林。在這座島,上有著兩段幾百米長的沙土路,兩旁種植著挺拔的水杉,這就是著名的情人林,也是《冬季戀歌》的取景地點。
  • .| 跟隨歌唱家雷佳走進歌劇《運河謠》,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運河謠》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是國家大劇院製作的首部原創中國民族歌劇,於2012年首演。作品音樂形式豐富、以民族唱法為載體,從戲曲、民歌等中國文化精華中汲取營養,呈現出民族歌劇特有的藝術魅力。本期藝術微課堂我們邀請到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雷佳老師,以歌劇《運河謠》為例,帶領大家揭開中國民族歌劇的面紗,不僅可以了解到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中國民族歌劇有哪些藝術特色,還能賞析到很多朗朗上口的精彩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