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標:墨爾本 /
我不是個有公路旅行情懷的人,但大名鼎鼎的「大洋路」離我只有100公裡。
到底按捺不住,一路西下,開啟了48小時的自駕之旅。
大洋路,一面波濤一面峻岭,沿途奇觀美景,其他地方很難見到,被評價為「世界上沒有第二條公路可媲美。」
路線:從墨爾本開始,沿維多利亞灣西海岸蜿蜒伸展,途經吉朗—安吉爾西—小紅帽燈塔—羅恩—阿波羅灣—吉布森步道—十二門徒—坎貝爾港—倫敦橋返回。
隨便拼的一張示意圖(好啦我知道很醜),看正文~~
出發!
提前在網站上租了車,早晨起來直接去墨爾本的市中心取車,一切順利。
甩掉市區的最後幾個信號燈,頭也不回地開上West Gate Freeway。
吉朗
Geelong吉朗是大洋路的第一站。離墨爾本市區不算遠,卻已看不到城市的浮躁,處處散發出安寧清新之意。
東海灘能找到吉朗獨有的彩色人偶,幾個一組,裝扮各異。
修長的軀幹配上一言難盡的表情,靜靜佇立在海邊。在這人煙稀少的海岸上,有種微妙的喜感。
安吉爾西
安吉爾西以衝浪和高爾夫球聞名,不過我更期待的是遇見高爾夫球場上閒逛的客人,野生袋鼠。
然鵝... ...時間有限,沒機會一睹袋鼠芳容,上面這只是我後來在布裡斯班拍到的,後續會專門寫一篇澳大利亞的小動物,用實力告訴你,什麼叫沒有最萌只有更萌。
沒辦法,只好悻悻地跟這裡的「袋鼠出沒」警告牌合照,後來開車時在路邊倒是看到一隻,自顧自在草叢中蹦躂。
小紅帽燈塔
碧海藍天之下,一抹鮮活的紅色躍然而出,小紅帽燈塔是大洋路上一個可愛的存在。
第一個風景絕倫的觀景臺也在這裡。
路上時不時能看到神奇植物,會想起來自己是在南半球啊,整個生物形態都跟我們的大相逕庭。
拖基
真正的大洋路入口此時才出現,The Great Ocean Road。
當年澳洲政府為解決一戰士兵的就業,開荒修建大洋路,估計怎麼也沒想到竟然成了世界一大絕景。
羅恩
到了大洋路上的補給站Lorne,坐在路邊大快朵頤,幻想自己是公路電影女主角。
吃飯時這隻鸚鵡一直盯著我,像裡約大冒險裡的那隻反派。
Teddy's Lookout是不能錯過的,只有在這裡你才能真正俯瞰大洋路,看過往車輛像五顏六色的玩具盒子,想想自己一會也要化身玩具,好玩。
阿波羅灣
下午5點半,抵達阿波羅灣。在這裡,桉樹林把海水攬入懷中,靜謐的海灣卻擁有震懾人心的力量。
沿著半月形沙灘走一個來回,頓覺歲月靜好生而有幸。
路上風光也毫不遜色,我們的車一會行駛在懸崖峭壁,一會又鑽入蓊鬱的樹林,碧海金沙和婆娑樹影不斷切換、輪番轟炸,我只恨不能生出第三隻眼睛。
吉布森步道
到達吉布森步道,正是黃昏,夕陽打在聳立的巖石和山體上,是炫目的金色。
沿石階下到海邊,跟表情嚴肅的海鷗一起觀察海的臉色。
返回停車場,一抬頭看到對面幾百隻羊怔怔看向同一個方向,相當魔幻。
坎貝爾港
開到坎貝爾港在這裡過夜,小鎮上清一水兒的汽車旅館,洗個熱水澡,沉沉睡去。
十二門徒
溫度戰勝了風度,把自己裹成一個粽子,早早來觀摩十二門徒。
十二塊斷壁巖石,在千萬年的海風洗禮下,化身十二門徒,矗立在湛藍的太平洋中,沁涼恢弘。
每塊巖石孤獨而立,反而有種零落之美。
倫敦橋
同樣在自然侵蝕下,形成了酷似London Bridge的兩洞橋形巖石。
不過現在只能看到一個拱洞了,因為1990年這座橋跟陸地相連的部分坍塌,所以現在人們叫它「倫敦斷橋」。(反正怎樣都要給你起名字)
巖穴
除了十二門徒,這是我的最愛。漲潮留在巖穴中的海水化為碧綠,與穴外藍色海水交相輝映,倒映成趣。
半圓巖洞捧著藍綠漸變的海水,頗有靈氣。圖片文字無法傳達出它百分之一的美,美在意境,只好用心觀賞,記住它的樣子。
返程。
回墨爾本的路十分順暢,大部分時間連車都看不到,只有牛羊蠢萌地站在路邊不停咀嚼。大概3小時後,抵達墨爾本市區。
至此,大洋路之旅圓滿結束~撒花!
後記
其實出發前心裡是沒底的,第一次在國外開車,還是右舵車,對澳洲交規不熟悉,罰款貴到讓你懷疑人生... 導致自駕的前半程並不輕鬆,心裡始終提著勁兒。
結果!澳洲的路其實很好開!前提是嚴守交規。在習慣了靠左行駛後,我的心情也放鬆下來,愉快地沉浸於大洋路的盛世美顏。
開篇說了,自己不是公路旅行的擁躉,但大洋路之後,我大概會開始更多的嘗試。
最大限度的感受過程、忽略目的地,精神散步的自由感和審美的連續感,這些都是其他旅行方式無法提供的。
【預告】之後會出澳大利亞的攻略,包括大洋路的自駕指南,敬請期待!
微信改版後,你可能會發現,
找不到<夏小糖>了,封面圖也變小了!
在此強烈呼籲,請星~標~小~糖~
方法如下:
下期見!
(づ ̄3 ̄)づ